分享

旅行与本能

 我想不出昵称 2022-09-21 发布于辽宁

近几年一个比较颠覆我原本世界观的结论是:旅行是现代社会植入人大脑中的概念,并非人类的普遍本能。

从不同的书里(包括历史类、经济类等)都看到过这个结论。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触动。看着三毛等作家长大的我,对于看到更大的世界一直都充满向往。对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也一直引以为豪。结果书里告诉我,这一想法是现代社会植入我大脑中的。我的天,这简直是对我世界观和独立思考的双重否定。

不过仔细一想,好像确实是。全球到处旅行,并不是人们的本能。我们的近亲——其他灵长类动物,基本都过着群居定居的生活,活动范围非常有限,没有全世界到处溜达的需求。多数动物都是如此。即便需要迁徙的候鸟等动物,跋山涉水的远征,也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地方繁衍后代延续族群,仅此而已。只有人类,才会抱着娱乐或征服的目的,踏上陌生的土地,认识更大的世界。

多数学者的看法是,旅行或看世界这种观念,最早是伴随着全球扩张、殖民主义、商业贸易等普及开来的。全球扩张和殖民主义当然是坏事,再怎么以进步之名粉饰,也掩盖不了殖民和奴隶贩卖过程中的残忍和血腥;商业贸易见仁见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给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和危机,消费时代更是把人的幸福感拉到了历史最低值。这些东西严格说来,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可是出于利益,有手腕的人又必须为自己的私欲寻找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旅行和看世界的美好就被反复提及,一次次、一遍遍地向全人类灌输,于是“恶”就逐渐隐身、被人忽略了。这一包装和洗脑过于成功,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确实需要到处看看,去探索、去征服、去享受更大的世界。

可是回溯过去,在人类进入全球化之前,在现代的长枪大炮还没有惊醒旧日世界之前,旅行或看世界并非人类的普遍向往。苏东坡一路被贬谪,岭南的自然条件是比较艰苦,可是贬谪前半程的黄州、杭州等地,其实不怎么苦,尤其是杭州,风景气候都好,简直是人间天堂,但没人羡慕东坡先生带薪旅行,只会觉得他是被“贬谪”。被流放到远方,在古代,不仅不是令人羡慕的事,人们甚至会觉得悲哀。

肯定会有人说什么古代人只是生活不便,现在条件好了,飞机高铁酒店一条龙,想去哪儿都方便得很,这是进步。我没有否认这种进步。只是大家或许可以想一下,这种进步是从何而来的,一开始是正义的吗,是否存在对某些群体的压榨,而这种进步,究竟是出于你的本能,还是被灌输的?进而可以再想一想,所有进步都是好的吗,谁得到了权力和金钱,谁失去了自由和幸福,自然环境的恶化和无数动植物的灭绝究竟要谁负责,我们得到了几多,代价又是什么?

想清楚这些,做符合本能的事,会比较幸福。当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洗脑,各种声音不断渲染着人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很多人真的就被牵着鼻子走了。但很多鼓吹并不符合人类的天性和本能。比方说很多看起来独立光鲜的都市丽人,实际上并不幸福。独立光鲜没问题,但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向往独立光鲜,独立光鲜之后未必受用,不受用就不会有由衷的喜悦。科技和生活方式可以在几十年内翻天覆地,但基因不能,人类数万年来的进化还停留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我们曾经是群居动物——其实现在依然是——再独立的人,也逃不过基因中对于安稳和陪伴的渴望,或早或晚。商业和消费可以填补一时的空虚寂寞,但无法一世。

世界很大,活着当然有千百种可能,但不是每种可能都让人幸福。

所以古希腊哲人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渴望,抛开所有灌输、鼓吹和洗脑,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循着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不够光鲜,不够大女主,不够“成功”,不够惹人羡慕,甚至可能不被人理解,一定有些渴望是不被理解的——才可能在精气神上理顺了,不然就只有拧巴而已。

所以佛教用无数经典反复言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当然很大,可是看得足够多,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大。风景总是似曾相识,人性也大差不差,足够敏感的话,其实不必舟车劳顿地看那么多,在家门口散散步,也能看到秋天黄绿渐变的叶子和深邃美妙的夕阳。太阳底下无新事,总会有大千世界看够了的那一天,而如何从小世界看到自己的深远宇宙,才是更考验灵魂的本事。

思考追寻无止境。早通透,早解脱。但或许真正要找的东西,并不太远,就在身边。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