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北朝》16: 虎头蛇尾

 昵称TiFNlDv4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天赐六年(409年)夏天,平城大旱,代北草原笼罩在饥荒的阴霾中。

天刚蒙蒙亮,天安殿中走出一队金甲武士,只见他们抬出几具尸体,放在殿前的广场上摆成一排,门口当值的侍卫窃窃私语:
皇上夜里又杀人了……

画风突变


自皇始二年(397年)十月灭后燕之战后,拓跋珪趁热打铁连连出兵攻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迫使他们内迁归附。从天兴二年(399年)正月到天兴三年(400年)的两年间,拓跋珪不但在草原上吊打高车、库狄部、侯莫陈部等部落,还在中原新占领的地区严厉打击那些敢于反抗他的势力。

在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反抗势力的征讨战争中,拓跋珪一路凯歌高奏,节节胜利。在此背景下,拓跋珪于天兴三年(400年)十二月连下两道诏书。

在诏书中,拓跋珪着重强调北魏皇权乃“天人俱协”、“大运所钟”,是“不可以非望求”的。①

他的意思很明白,我的皇权是上天所赐,你们这帮部落酋长们最好不要有不该有的想法,至于那个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度,早就是老黄历了,已经被我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你们以后最好不要动歪心思,否则,天子一怒……
你懂得


除了在诏书里强调君权神授不可侵犯外,拓跋珪还特别提出君臣名分乃天定,不可逾越,其核心思想就是明确告诉众人,以前那种部落联盟首领与酋长的关系,已经变成中原王朝那种君臣关系了。

这两道诏书不仅仅是拓跋珪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北魏王朝要坚决实行君主集权统治的宣言,其意义非同一般。

杀气腾腾的诏书一颁布,立即引发了草原上的骚动,那些不甘心失去政治、经济利益的部落首领暗中勾结朝廷中反对拓跋珪的一部分贵族,一有风吹草动就举旗反叛。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除了武力镇压外,拓跋珪也拿不出好办法来。在一轮轮的镇压屠杀中,拓跋珪的精神越来越极端暴戾,当然这也和他出身游牧民族酋长之家。自幼处于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环境中密不可分。

到了晚年,拓跋珪又沉醉于自己的赫赫武功而骄奢淫逸,另一方面又害怕有人会抢夺他的皇位。因此越来越疑神疑鬼,猜忌多疑,喜怒无常。此外,拓跋珪又经常服用一种名为“寒食散”的药物,药性一发作,便陷入精神分裂的状态,神志不清,手持刀剑逢人就杀,宫中人人自危。


从明主到暴君


此时的拓跋珪已经龙体不适,为了缓解病情,他更是加大寒食散的服用量,结果导致精神状态进一步恶化。整日里胡言乱语,有时候几天不吃不喝,有时候又几天不睡觉,动辄迁怒于臣下,甚至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朝臣脸色有变,呼吸急促,走路步伐无序,说话言辞失当都会被拓跋珪认为是心怀鬼胎,从而亲手击杀,死者皆陈尸天安殿外。
于是便出现了本章开头的那一幕。

不但拓跋珪身边的近臣朝不保夕,就连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元老功臣们也是稍有不慎就会被处死或流放。在灭后燕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卫王拓跋仪、常山王拓跋遵、定陵公和跋等人先后被赐死,足见拓跋珪对元老功臣的猜忌到了什么地步。②

拓跋珪这种疯狂的屠杀暴行又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他一生奋战建立的皇权不被别人篡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是大搞肉体消灭,后又废除了部落首领传承多年的“兄终弟及”制度,转而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推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


此外为了杜绝拓跋部长期存在的母权干预政治的现象,并借以压制与拓跋部联姻的部落贵族势力,拓跋珪制定了极其野蛮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③从而深刻影响了北魏王朝的命运,也间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注释:
见《魏书·太祖纪》天兴三年十二月
见《魏书·昭成子孙》 、《魏书·列传·卷十六》
“子贵母死”: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很长时期实行的一项野蛮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生母必须赐死。这项制度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