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遗事70:十几年的储君之争,隐藏在南唐朝廷里的定时炸弹

 昵称TiFNlDv4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常州大捷后,南唐朝野呼吁册立李弘冀为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李景遂在江北的惨败也给李弘冀加了不少分,一边是大捷,一边是惨败,该怎么选,还用说吗?
李景也架不住汹汹的民意,何况除了李弘冀,他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最终李景还是迈出了那一步,册立李弘冀为太子,批准他入朝参与处理政事,李弘冀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但李弘冀并没有感到轻松,虽然他如愿以偿住进了太子东宫,但只要李景遂还在朝堂上刷存在感,他就不可能真正的放心。毕竟李景遂是当年李昪认可的接班人,李景也一度打算兄终弟及,将李景遂立为皇太弟,为接班做准备。
再加上李景遂在朝中的威望和人脉关系,以及他在军方的势力,绝对是对李弘冀储君之位最具威胁的人。反观李弘冀除了出身根正苗红外,只能拿出一次常州大捷,还背上了杀俘的恶名,使得李璟一直对他耿耿于怀。①



这种不安全感一直折磨着李弘冀,令他夜不能寐,他害怕哪天一觉醒来自己就被逐出东宫,褫夺太子名号。他害怕自己一夜间一无所有,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弘冀处心积虑把所有威胁他的人踩下去,除了李景遂,就连他的几个弟弟也是被打压对象。
比如他的六弟李从嘉就是重点打压目标,因为二三四五弟全都夭折,李从嘉就成了事实上的二弟,同样也对他的太子之位构成了巨大威胁。
面对强势且心狠手辣的李弘冀,李从嘉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办法,努力向李弘冀表明自己根本无意挑战他的储君地位,自己只想当一个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隐士。②
李从嘉识时务的态度令李弘冀很满意,暂时放松了对李从嘉的打压,转过头集中精力对付皇叔李景遂。毕竟李景遂对当隐士不感兴趣,对储君感兴趣,这就踩到李弘冀的尾巴了。

如何对付李景遂成了李弘冀考虑的头等大事,李弘冀这人信奉的游戏规则是断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对付李景遂这种能威胁他储君之位的人,必须下狠手,一招制敌,最好是肉体消灭,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考虑到李景遂有军方势力,而李弘冀自己在军方并没有根基,因此要除掉李景遂就不能来硬的,兵变政变之类的肯定不予考虑了。
那就只剩一个办法了,那就是——玩阴招。

这李景遂生母是宋皇后,烈祖李昪的原配正宫皇后,李昪称帝后封李景遂为寿王。李景遂为人温良淳厚,有君子之风,属于形象好、气质佳的那类皇族。当年让皇杨溥遇害后,朝廷为他举哀发丧,李昪命李景遂前去主持葬礼,景遂远远看到杨溥的灵柩就失声痛哭,在场的人都被深深感动。

李昪驾崩后,太子李璟以皇位相让,景遂坚决推辞,满朝文武也认为此举不妥,都站出来反对,李璟这才没有强求。但到了第二年,李璟又任命景遂入朝总庶政,全权负责朝廷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群臣一看,我去,这不还是兄终弟及的剧本嘛。
于是又是联名上书反对,李璟招架不住,只好收回成命,但他还是不甘心,不久又册立景遂为皇太弟,太子东宫的官属也全部改为太弟官属。景遂再次上书推辞,李璟不为所动,景遂无奈,只得忐忑不安地住进东宫,这一住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景遂天天活在恐惧中,如履薄冰,小心谨慎,还为自己取了个字“退身”,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这意思就是傻子也能看出来吧。
当然这十三年里,大臣们也一直没有放弃上书要求李璟早日册立太子,废除不伦不类的皇太弟名号。

李璟的意志也在不断动摇,后来在柴荣亲征淮南的战争中,李景遂表现欠佳,而另一方面李弘冀在常州大破吴越军,取得了一次大捷。朝中的舆论出现了变化,公开表态支持李弘冀的人越来越多,李景遂由于吃了败仗,谁还敢为他摇旗呐喊。
就这样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最终李璟不得不取消了李景遂皇太弟的名号,册立李弘冀为太子,为持续十几年的储君之争画上了句号。

从中不难看出李弘冀的太子之位来得多么不容易,也许正因此,他才更加的草木皆兵,疑神疑鬼,生怕李景遂卷土重来。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他不惜下狠手,彻底解决一切隐患。
首当其冲的就是李景遂。

交泰元年(958年),李璟撤销了李景遂皇太弟的名号,册立李弘冀为太子,李景遂终于逃离了如同热锅的东宫。不久李璟任命李景遂为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晋王,出镇洪州(今江西南昌)。
看到皇叔那一长串闪瞎人眼的头衔,李弘冀不淡定了,看来老爹还是对皇叔含情脉脉呀。不行,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看来不得不快刀斩乱麻了,李弘冀更加坚定了除掉李景遂的念头。


注释:
①见陆游《南唐书·后妃诸王列传》:“然元宗以其专诛杀,不悦者久之。”
②见陆游《南唐书·元宗本纪》:“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惟覃思经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