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无国界,文学有

 郭睿之 2022-09-21 发布于甘肃

先锋作家马原要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他肯定会说其实我对获不获奖没有任何兴趣,成为继“一无所有王健林、不知妻美刘强东、普通家庭马化腾、会打一点张继科、北大还行撒贝宁”之后的“无所谓获奖马原”。

然而并没有,于是马原昨天在腾讯平台大家发表了一篇名为《文学奖,多少愚蠢以汝之名而行》的文章。诚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个酸葡萄命题。他说:“今天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简介,我发现艺术界和我们文学界的人物,其内容最多的是获奖记录。”在评奖日渐产业化的现在,人们关注的奖项越来越单一,诺贝尔文学奖算是当仁不让。

说葡萄酸的作家远不止马原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发给了一个叫石黑一雄的日裔英国人,对此,美女作家蒋方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年诺贝尔文学奖充分说明: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毫无准备的人。”不仅作者本人毫无准备,读者大众也不曾未雨绸缪,那些押注的人破口大骂:“卧槽,又没听过”,对此,有人觉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叫“你没听说过的人中大奖”,说这话的人应该也是一个作家。

不知道为什么,越是有获奖背景的作品,我越是不爱看,或者可以说有意避之。就像一部热门电影,大家都在讨论,一来我已无需再看,内容已知七八,二来我总觉得有一种嚼剩饭的感觉,三,也是最重要的,这太不个性。我不能容忍自己的选择是建立在他人的审美情趣上。阅读的意义和文学的意义一样,我同意木心“想了解自己”的说法,如其在《文学回忆录》中所言:“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参照获奖与否做选择,这不是了解自己,而是了解他人。

既然如此,还评什么奖呢?评奖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漠然。评奖看似是一个大众的事,其实都只与极个别有关,与阅读者就更没什么关系了。从这些年的跑奖(为自己能获奖而东奔西跑)事件来看,文学评奖仅仅是部分人的利益之争。我建议把所有文学奖都撤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凭什么你来决定好坏。更何况,文本阅读日渐凋落,就这篇文章而言,能看到这里的也为数不多。我毫不介意的说,石黑一雄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说,他的作品我更是只字未读。

音乐无国界,文学有。听一首歌,无论是外文歌还是中文歌,判断它好不好听,我的标准都是旋律。音符的统一是决定艺术无国界的原因之一,但文学不一样,至少在我这,文字不统一,文学就有国界。别跟我扯译本,翻译之后的作品就好比改编之后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成为另外一个东西,何况中国从未被西方了解过,我们也从未真正去了解过西方。

郭沫若说:“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那是以前,现在应该修正为“文学是少数派个人好恶的选择”,他又说:“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这话也得改:“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个人提供利益”。评奖不撤销,文学不自由。

写到这,各位应该看出来了,这依然是一篇酸葡萄命题,谁叫你们不给我奖呢,唉。

上篇文章:把锅丢给自己的祖国,这事是头一回

——不给奖,打赏杯酒总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