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顶风迎雨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

 郭睿之 2022-09-21 发布于甘肃

             匕

《借山而居》读后

文 | 郭睿之

           阝               

                              廴              匚

01

上一篇有书共读的推荐文章《借山而居(点击左边蓝色标题即可阅读)是我发表共读篇目以来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我归功于标题。虽然也才仅仅破百而已,但在我这个小众关注的公众号里也还算差强人意。意味着至少有那么几位读者阅读转发了。相较于之前的阅读推荐篇目强太多。而被传播的深层次原因,书本作者东子其实在书中也有探讨,他认为“群体社会要没有个逼格食物链就没存在感了。”“而'隐居’没有被如此饥饿地刷屏,原因是大多数隐居沦为气功玄学、禅修班、养生,或者走火入魔的返璞归真,类似清华、北大的博士毕业后住进了山里,不用电、不用手机······这一听就走火入魔了。”

总之越是躁动的社会,越是需要一点宁静。在普遍被强行植入价值观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站出来剑走偏锋,仿佛悬在斜坡上的理想主义者们获得了一棵救命稻草,终于可以转发出去表明立场以此获得支持了,当然也存在一部分逃避现实的,说服自己接受因自己不努力而未获得更好今天的废材们借此麻醉自己。

02

归去来兮,借山而居。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它并不会让你产生效仿的冲动,因为你会理解书中的那句:桃花源只是你看见的白天,而聊斋才是夜晚。在书中,作者列出了很多极容易打败你的事情,门后面,床底下,随便一条都能让你那点逃离的快感荡然无存。

全书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写他山上的生活,第二章着重在山上生活带来的思考,后两章是跳脱于山居之外的思考。而这本书更多的意义在于作者借山而居的那些日子里对一些人事物的思考。作者只有27岁,但他对生活的思考却成熟的让人可怕。比如他对返璞归真的理解,他说:“返”字是价值的体现,“真”的程度决定价值的高度。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不明白毕加索的画和儿童的画没什么区别,价值却有天壤之别,因为儿童是无意识的“拙”,毕加索却是有意识的'拙’。”

这是对概念做阅读理解题。类似这样的有很多,比如在书中他写“神秘主义”:“如果说“恐惧”是人类神秘主义的原始记忆,“下定义”就是导致逻辑的轨迹出了问题。以前我的逻辑是,柏木的味道等于木香,现在我那朋友突然给柏木的味道下了另一个定义——“焚烧的棺材”,于是下一次烧柏木的时候,我的逻辑马上就被那个概念直接拉到他的轨迹上了。”对于迷信,他说迷信跟科学其实是一个逻辑——讲究的都是因果关系。科学讲一个东西因为这样所以必然会那样。迷信也是,迷信讲因为打死了蛇,所以长了蛇鳞。打死蛇和长蛇鳞就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至于因和果中间的那部分“无”,已经没有意义,因为结果就是最有力的事实论据。

简直不明觉厉啊,哦不对,应该是茅塞顿开啊。

对一些概念做过多的诠释,这似乎像哲学家做的事,但一个远离繁华都市借山而居的诗人,对于哲学越俎代庖也无可厚非了。至少从他的诗里我们也能体悟些哲学才能给予我们的思考。

比如这首:

人民教师老张

耗尽毕生积蓄

买了一辆车

十万的车

从此以后

看到十万以上的车

就很卑微

看到十万以下的车

就很满足

老张的尊严

03

现在月月都要冒出几个全民热议的事件,网上比现实中更热闹。现实生活中的宁静往往被虚拟世界里热闹所影响,就如《借山而居》这本书里提到的:大多数毁灭,始于善意的围观。在这躁动不安的社会中,我们的三观不断被崩坏,极其需要这样一本独立思考的书籍来疗伤。

不做冒进的理想主义者,不做非理性的文艺青年。面对生活,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依然拥有理想,用顶风迎雨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