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天遇见他人,晚上遇见自己 11.0

 郭睿之 2022-09-21 发布于甘肃

文/郭睿之

每次一个人开车在高速上我总能想起范伟在《道士下山》里说过的一段台词:

人生70古来稀,十年少小,十年老弱,五十年再分成日夜,只有二十五年光景了,再加上刮风下雨,三灾六病,人这一辈子,还能剩下多少好日子呢。我是不求活百年,但求心喜欢。

对于我这种小富即安的人来说,这简直再适合不过了。

我和女朋友相恋八年,至今未领证,对于小孩也持开放心态。不去在乎世俗眼观,没有什么在一定年龄就必须要干的事,做好了各种准备,不焦虑。

但这份不焦虑多少是唯心的。

比如我完全可以用信用卡倒开所有开支,在日常用度上并不会拮据,两个人住着一百四十平方的房子,开着宝马轿车,尽管有贷款,也并未因此影响征信。

但内心也偶尔会在某一刻感到不适。因为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包括现在的工作。

现在的工作较之其他人可以说非常不错,不用寄人篱下,收入孩比较稳定,一边是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一边是家里的专卖店。

但我的内心无数次的在告诉我,你没有了生活,你更没有了自己。

爱好或许可以成为工作,但工作很难成为爱好。更切实的事实是,爱好一旦成为工作就不再是爱好。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把有限的生命的90%都用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上?类似的为什么还有很多。

如你所知,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你太幼稚了;你还年轻,老了你就知道了;生活本来就是这么过来的;诸如此类。

可为什么呢?

这是个认知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像嬉皮士的虚无主义也是要不得。但对于工作的态度上,我们未免不是在走另一个极端。

新西兰国家,工作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强制要求工作,也只不过是社会推进的必须,但更为必须的是享受生活。下午四点之后,周末时间,家庭聚会,朋友相约,学习知识,甚至探索未知,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比或都高于工作。

当然,我们也受经济水平限制。

可对于小富即安的我来说,另一个声音也总在跟我说,够了,满足你内心所求已然足够了。

我想起一个网络上的反面例子,一人卖掉了祖上留给他的北京的房子,拿着一千万在云南定居了下来,从此告别俗世,真正的自由的做自己。

在当下,这种例子显然是不足以称道的,可又为什么就不足以称道呢。

你为何而活,谁告诉你的生活真相?生活真相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已然是个认知的问题。

我们受限于自己的眼界。对于国外的认知完全仅凭国内过滤过的信息,美国是水深火热的,欧洲是不堪入目的,日本是拥挤不堪的。可为什么一大批一大批比我们优秀的人都往这些地方而去?

你连世界都没有真实的观过,你哪来的世界观?

我们受限于自己的语言。对于国外期刊我们看不透精髓,对于外国人的思维我们不知一二。语言是一种思维,我不止一次的和朋友聊到。

石康曾说:

出国以后才发现,国内可以说石文化沙漠,它缺乏巨量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基础性的人类文化···,谈到国人的视野,差不多就是用古代农民的眼光来看世界,基本上没什么能看懂的,所以极少听到有中国人会谈发达国家的重要事件。

我们的认知尤其有限,极少做到独立思考。纵使有了独立思考,又极少有人能够做到。

比如我,我深知我有别的志向,我深知经商非我所爱,我更深知厚黑的管理非我乐意,但我不得不。

说得难听点,我不够有勇气。

如果可以,我多么想重新学习一门语言,如何可以,我多么想加入一些探索宇宙未知的兴趣小组,如何可以,我想写一个故事。

或许我本来就可以,但我怯懦了。

今晚,我看见了怯懦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