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机与目标02-西瓜型思维vs芝麻型思维

 超强个体读书会 2022-09-21 发布于北京


“超强个体: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

《成功,动机与目标》,作者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动机学科学中心副主任。

作者以严谨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大量极具启发性的实验,为读者揭示了人类动机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六种(3对)实现目标的思维策略,帮我们理清楚正确动机与成功实现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文语音版

01

西瓜与芝麻

中国有句俗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中可以感觉到,西瓜被形容一个更大的收获,芝麻是更小的收获。

我们借此来比喻两种思维方式。

所谓西瓜型思维,就是遇到事,先想“为什么”的思维方式,我为什么要加班呢,我为什么跑步呢。

所谓芝麻型思维,就是遇到事,先想“是什么”的思维方式,想的是具体的操作步骤,我是脚掌先着地呢,还是脚跟先着地呢。

比如,一想到打扫房间这个事,你第一想到的是干净整洁很重要,还是第一时间想到我得整理衣服、然后擦桌子拖地。

你看,

想干净整洁,就是为什么型思维。想具体怎么打扫,属于是什么型思维。

再比如,一想到跟人打招呼这个事,你第一想到的这是为了“表示友好”,还是第一时间想:我说什么呢,说“你好”,还是说你吃饭了吗?

你看,

觉得打招呼是为了向他表示友好,就是为什么型思维。想具体该怎么说,属于是什么型思维。

两种思维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目标管理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运用上面的某一种思维方式来管理目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02

“为什么”型思维

首先看,“为什么”型思维。

当我们思考为什么的时候,会联想到事物的的价值、意义,让我们精神抖擞,激情满满,充满动力。

比如说,今晚要加班写一篇稿子。

本来觉得挺辛苦,很麻烦。但是如果用抽象的为什么型思维,可以联想到这是在促进我的职业发展。

今天所写的每个字,都是为将来的辉煌事业,打下基础。这么一想,心里又充满了干劲儿。

同样,如果面临美食的诱惑,如果能够想一想我为什么要注重饮食健康呢,是为了保持身材啊,为了未来50年的健康生活啊,这么一想,再大的诱惑,也能克服了。

所以,为什么型思维,是能够给人动力的思维方式。

03

“是什么”型思维

好,说完了为什么型思维。再说说另一种,“是什么”型思维。

是什么型思维,让人聚焦当下,关注接下来的具体行动,所以特别适合用在一些困难、生疏、复杂或是需要很多时间学习的事

比如说你要被老板分配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你之前从来没做过这类事情。心里没底,特别焦虑,将来项目能做成什么样,想都不敢想。

这个时候如果用为什么型思维,就糟糕了。越想越来气,我干嘛要做这个破事啊,这老板不是故意为难我嘛。我咋么这么倒霉呢,摊上这么这么个苦差事。

但是换成具体的芝麻型思维,“是什么”型思维,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用想为什么要干这个事,就思考一下,我接下来要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是问问合作方的需求,还是先找一找可以借鉴的案例,或者找前辈请教一下。

只要你心里有了第一步要做什么的小芝麻目标,就埋头去做。注意力投入在做事情上了,烦恼也就没了。

总结一下:

所以,西瓜和芝麻的思考模式是各有优劣,我们要根据不同情景,主动切换思维方式。

如果需要更有干劲儿,增强自制力,就启用“为什么”模式。想想行为背后更大的意义和目的。

如果要解决一件棘手的事,用“是什么”思考就更适合了,聚焦在下一个具体的行动,减少无谓的烦恼、焦虑。


右下角,

点亮“在看”,

照亮更多爱读书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