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茶文首发:《论茶学》

 北极熊788 2022-09-21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论茶学》

逍遥哥 著

原文1:

茶学者,茶之思想精神、艺术和科学也。茶学,问道于茶也,为茶之学科,乃茶之门扉。茶学者,为大道之学,为自然之学。是以茶学之广,必含茶道、茶科学、茶文化、茶之品饮、茶之综合也。

数千载以来,茶倚人而繁衍,人求茶而清健,相扶而行,共度春秋。自陆羽著经而开茶门,遂诞茶学于世。

茶学为一门古老而新兴的超级交叉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涉及到哲学、农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文学、养生保健医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经济学及未来的品饮技术学科等多个学科。

解读1:

茶学是诞生于华夏唐代的伟大学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当下院校的茶学,为小茶学,其以自然科学为主,含部分茶文化、茶产业等内容。而本文所言的茶学是一门超级交叉学科,为大茶学,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回归自然趋势,也是茶人的殷切期望。

茶学如此伟大而浩瀚,但是全球人民学得都很辛苦。其体系概念繁杂混乱,使人雾里看花,使人盲人摸象。其缺乏主干框架,无以循纲而学,使人知苦甘而不知内涵。可谓买椟还珠,持金乞食。

让我们推开这扇厚重的大门,一起进入这个深邃神奇的茶世界。

文章图片2

原文2:

茶道者,茶之道也,是为茶学之君。古来茶道玄奥,以致世人难知。何为茶道?即核心价值观、核心思想、核心哲学、核心原则、核心规则、核心本质、核心美学及核心生活方式也。茶乃灵叶也,上可连九霄,下可悟红尘,无物不自然。

是以茶道,以茶问道也,道法自然也,万象之门也,有无之径也。是以问道于茶,即问道于心,问道于自然,问道于无之至美矣。

是以茶道,问于自然、生命、至美哉!是以茶道,问道于茶之九玄秘境哉!故茶道,至大、至深、至远、至美,近乎道矣。

解读2:

何为茶道?即核心价值观、核心思想、核心哲学、核心原则、核心规则、核心本质、核心美学及核心生活方式也。

《茶经》诞于唐,茶学诞于唐,茶道诞于唐。从此茶进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了华夏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更是人类茶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茶道,千余年来,一直让品茶人很迷惑。中国人说茶道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协调、清静涤玄;日本人说茶道是和敬清寂;韩国人说茶道是和静;英国人说茶道是下午茶时光。

茶道,一树开多花,朵朵照红尘。但首先需要明确定义的是,茶道是茶之核心思想与核心原则。这是茶的基本法,是茶之为茶的根本,否则茶就与普通饮品无异。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珍贵的瑰宝,也是当下人类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而带你进入这个神奇瑰丽世界的途径就是茶道。

文章图片3

原文3:

茶科学者,茶之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物理化学等知识领域,含茶之种植、加工、储存、鉴定、检测等,涵盖茶叶从生产到成品的全流程。自茶从土出,而达入口之前。

尤重于茶叶的生产环节,生长环境的海拔、土壤、日照、水、空气质量、植物环境等。此项对茶之品质影响巨大,而须长期关注研究。另,古茶树之长期保护及保护性开采亦需进行自然科学层面的研究。茶科学者,为茶学之基础也。

解读3:

茶科学,就是当下茶学教育的主体内容。茶科学,是茶学的基础;但茶不仅仅是茶科学。

茶农种植和采摘,院校传授茶科学和科研,茶商研究储茶,市场上茶客研究品饮。社会上的茶链条常常是脱节的!各司其职,并非不对。但是需要更加明确的茶体系,更加完整的茶知识传承。多少茶客无以学茶,多少年轻人不得茶门而入。

文章图片4

原文4:

茶文化者,茶之文化、艺术及历史也。广义茶文化所含之茶道与品饮之法已另立,是以为狭义茶文化也。茶文化,实为数千年茶之轨迹,更为茶之底蕴矣,何其珍贵,何其敬仰哉。

无数茶农茶人茶客,褴褛而行或青袍而酌,俯仰天地或攀登云崖,野寺山园或溪边竹下,飞檐北阙或小院巷色,着墨于文五千卷,发香于世三千载,实为茶之功臣矣。

茶书、诗词、画卷、茶史、古物、古迹等,不一而论,皆为风华,著行之间,皆为春秋也。提笔难着墨,似见茶人影,惟余千秋茶香袅袅不绝尔。

解读4:

茶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文化之一。很多国家的茶文化甚至影响了国民性格的形成。

中、日、韩的茶文化已经进入了血脉之中,英国人如果不谈茶文化,历史上的每天起码会缺失几个小时。美国人如果不谈茶,不谈茶税和波士顿倾茶事件,都不知道独立战争的源起。

其实,茶文化里面蕴藏着更多的秘密和神奇的东西,比如人类适应自然的神秘过程,人类选择了茶还是茶选择了人类,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探索,人类艺术和美学的密码,人类最为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等等。

同时,茶文化里面蕴藏着多少次人类战争的源起,多少个夜晚对人类的陪伴和抚慰,多少传世文章始于茶与笔下?多少生命得到了茶的守护?

文章图片5

原文5:

茶之品饮,为储茶、煮茶、品饮、鉴别、器境等。品饮之法,有入茶科学或茶文化者,此乃独而立之,欲建其类。茶之品饮,为实用之法,乃茶客之基础技艺也,更为茶人精雕细琢之处,尤为茶道精神之所寄,不可不察也。

单杯随饮者,求之于苦甘,为求之于有也。静心煮茶者,求之于香韵、意境及春秋也,为求之于无也。皆为饮茶,随心所欲也。

茶者,每株皆不同,每令皆有异,品法使其变,因人使其别。所以茶人者,善知不同之茶味、茶韵、气质、风华也,遂而得其真味真义矣。故茶有其性,发之不同也。

知茶者,茶知之。知自然者,自然知之。知本者,心知之。茶有千万种,尽入一壶中。若得自然意,品饮有神通。

解读5:

茶之品饮单列成为大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茶经》煮茶品饮类内容占据最主要的篇幅,但随着茶科学的兴起,茶之品饮的内容多被归入茶文化类。一边是对茶科学和茶文化的重视,一边是对茶之品饮知识传承的轻化和茶客的懵然无知,这是严重的忽视。

全球二三十亿喝茶的人,参与科研的,不过万分之一。茶之产业链条,最终不就是提供给终端茶客品饮吗?茶科学、茶文化及茶道,不就是服务于终端茶客的品饮吗?否则,价值何在?

文章图片6

原文6:

茶之综合者,茶之经济、社会、产业、茶政及茶之综合影响也。为宏观之畴,为茶事之综。今不似古,一国茶事,不过茶政、茶税、贡茶及易茶尔。今之茶事,辐射全球,贯通上下,皆有相连矣。


是以茶之综合者,须统领全局,行使四方,使其利国利民尔。而茶之产业,尤须明其不同,发其特色,维持传统,与时俱进,善与人争矣。古之茶路,海陆兼有,尤为厚利,而今万种千路,尤为不易矣。

今之茶业,须明其地、其路、其特、其客、其产效、其标准、其体系,以善与人争。故虽善于争之有,更须善于不争之无也。何为无?茶道也、茶文化也、茶之品饮也。茶之综合者,养综合之眼,孕立体之思也。

解读6:

古代的茶政、茶税、茶贸易等,开始于唐代。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平面化、产业链条化、市场个性化,现在的茶业综合领域远比普通人想象的还重要。

美国人多不知道中国的茶山、茶树长什么样子,中国人多不知道斯里兰卡的茶产量多么庞大,全球起码有50亿人不知道中国有二三千年树龄的古老茶树。

甚至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约二百年前,茶叶曾经占据海上丝路贸易额的八九成,导致英国贸易逆差使得差点没有货币可用,也引发了英国人的贪婪,发动了邪恶的鸦片战争,最终英国人盗窃了茶树、茶种、种植技术、制茶技术等并转移到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茶园开发种植,这也是印度除了约1000年前少量引进茶树后的真正茶产业的开端。

文章图片7

原文7:

夫茶学之浩渺,纵横春秋,出入自然矣。至今饮者,天下三有其一矣。茶入青史,人间灿若星辰矣。唐时以煎茶法为茶学,至千秋后以茶科学为茶学,不以为谬,却以为狭。茶之广,何其大?茶之远,何其渊?无舟何以渡海,无茶何以问道。

夫茶学之门,自然之门也。茶学之道,自然之道矣。人存世间,所求为自然、生命、至美也,焉可浅视之?安可妄视之?故茶学者,使人通于自然,使人达于真意,发茶之精神,立茶之根本。

解读7:

全球每三个人,就有一、二个人喝茶。茶的影响越来越广,茶学的辐射越来越深远。但是茶学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各类标准体系还很缺乏,茶学知识传承还很狭窄,茶道思想精神还很不明晰,茶美学和茶生活方式还很粗浅也尚未得到普及。

茶学将对人类文明的方向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茶将对人类回归自然的步伐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茶将对人类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提升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人类茶学的复兴与普及来说,现在,才刚刚开始。

文章图片8

原文8:

所谓春茶听雨回人间,应是来自仙九天。几壶佳茗换朝暮,半是凡人半是仙。又有言,若于天地寻至美,人生何处不逍遥。人与自然,方为人类精神文明之核心。是以茶学之门,乃大道之学矣,乃人间之幸矣。

解读8:

若于天地寻至美,人生何处不逍遥。人与自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核心。而茶学是真正的自然之学和大道之学。茶的降临人间,真的是人类之幸。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这片神奇的树叶,或许这就是仙叶。

《咏茶诗》

一曲清风明月歌,尽醉深山流云客。

本是天上茶仙子,不染人间香味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