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兵献给刘邦3条妙策,稳固汉朝江山400年,其中2条被沿用2000年

 lixj1028 2022-09-21 发布于天津

刘邦,在众多史学家眼中一直是“高明的政治家”的存在。

刘邦拥有一双能够识别能人志士的慧眼,他大气的胸怀也证明了,在不远的将来他必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

尽管出身卑微,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刘邦善于听取身边人的建议,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众展示出,何为“长者”。

文章图片1

要说到刘邦的成功,那必定就要提到他的智囊团,在智囊团中就有这么一位“小兵”,他向刘邦献出了3条妙策。

这3条妙策帮助汉王朝稳固了将近400年的江山,其中还有2条甚至被沿用了2000年之久。

到底是谁能够献出这3条妙策呢?又到底是哪3条妙策,竟能够如此厉害?

妙策一:迁都关中

早年出身乡村的刘邦,在反秦大军中不过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在后期的战争发展过程中,刘邦却渐渐地打出了自己的名号。

刘邦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士兵中能够打响自己的名号,更多地靠的是自己的智慧。

文章图片2

刘邦擅于安抚各种受伤的将士,将自己的长者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许多士兵都投靠在了他的部下。

刘邦宽厚的性格也为他引来了一些谋士,他不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在谋划战事之时从不懈怠自己的谋士。

入了关中以后的刘邦,非常爱戴城中的百姓。

深受秦王朝暴政迫害的关中人民,在看到了刘邦的善举以后,都想让刘邦成为最新的关中王。

文章图片3

但项羽听后自然是不答应的,他连夜率领军队进入了关中地带,并且将20万的秦军降卒全部坑杀,烧杀抢掠的做法宛如秦王朝的再现。

从这时,刘邦的政治谋略就早已显现了出来,他始终顾全着整个关中的大局,不愿与项羽争得太过难看。

在那场鸿门宴上,更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勇敢说服了项羽,避免了自己再次陷入险情。

在面对韩信提出“代称假王”的要求以后,原本勃然大怒的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安抚下,忍下了这一口怒气,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

这位高明的政治家,最杰出的能力便是能够识人用人,齐人娄敬能够从无名戍卒晋升为官侯,一方面离不开他的智慧,另一方面更离不开的是刘邦那双能够发现智慧的眼睛。

文章图片4

正是因为刘邦不看出生、年龄、外貌始终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娄敬才能够有机会在被调征到洛阳时,在刘邦的面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汉王朝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

那时的娄敬不过是一个戍边的小兵,每日镇守在边疆的他心里却并不闭塞,他比军中任何一名士兵都要关心战事的发展计划。

周围的士兵便都称他为“军师”,闲暇时他们都愿意坐在娄敬的旁边听他分析着时局状况。

文章图片5

娄敬的分析不像空有架子的大话,每一条他都能够说出理由来,并且引经据典,所以在众多小兵的心目中,娄敬是一个非常值得让人崇拜的将士。

当娄敬到达洛阳以后,立即去拜见了同乡的虞将军,因为虞将军那时一直在刘邦的手下做事。

文章图片6

心中一直怀揣着大抱负的娄敬,便想借着虞将军在刘邦手下的机会,期望虞将军能够向刘邦举荐他。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虞将军与娄敬像无话不谈的挚友一般,畅聊了整个夜晚。

在与娄敬的交谈中,虞将军也看出了娄敬是一个不可错过的人才,便在心中计谋着如何将这个人引荐给刘邦。

第二天送别了娄敬以后,虞将军快速地整顿了自己一番,并且口中自言自语道:“这样一个人才,一定要抓住呀!”

一切整顿完毕以后,虞将军便立马赶到了宫中。

这时,刘邦正在自己的行宫内休息,因为近日定都的事情太过繁杂,当他听到虞将军已经到达宫中时,还是强撑着身体的疲惫将他唤进了行宫。

文章图片7

二人行过君臣之礼以后,虞将军开口道:“臣今日赶到宫中,是想为陛下举荐一位人才…”

“哦,你不妨展开来说说,我这里最欢迎的便是能人志士。”

“是。他是我的同乡,被征兵到了陇西戍边,最近被征调回到了洛阳。”

“这么说来他是一位戍卒?”刘邦饶有兴趣地反问到他,能被虞将军视作人才的人,竟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戍卒。

听到刘邦的反问,虞将军以为刘邦觉得自己的提议很可笑,便立马下跪解释道:“娄敬虽是一名戍卒,但是昨夜臣与他通宵畅聊以后,深觉他的智谋可以为陛下所用”

“娄敬向臣说,定都洛阳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但详细的原因他只愿与陛下说。”

文章图片8

爱惜人才的刘邦不愿看到自己的爱将跪着与自己说话,便立马将他扶了起来,大笑道说着:“我相信你识人的眼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戍卒又如何,只要有真本领,我是不看这些的。”

“天下的人才都想跟随我,这是我的福气。我倒是很好奇他有什么理由让我不要定都洛阳,你快快把他给我带进宫中。”

虞将军在听了刘邦的指挥后,连忙派手下的人,将娄敬带入了宫中。

刚踏入宫中的娄敬,就感受到了王室的威严。在见到刘邦以后,娄敬立马下跪感谢道:“能为陛下提出自己的愚见,是我娄敬的幸运!”

刘邦摇摇手,将他叫了起来,三两句话便将话题引向了迁都上。

文章图片9

娄敬向刘邦提问道:“陛下如今打算定都洛阳,难道是想与周室一样兴盛吗?”

刘邦点了点头,娄敬便继续说了下去:“陛下取得天下的方法与周王室不同,自然治国的方法也要不同,愚人认为定都关中要好于定都洛阳。”

“周王朝定都洛阳是有国人的拥戴与支持的。周王朝的先祖后稷,在这片土地上行善治国几十年,因此百姓都非常信任周室的国君。到成王定都到洛阳时,这里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汉朝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并没有像周王朝那样深厚的基础,所以定都洛阳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洛阳虽是一个地势平坦,利于国家发展的好地点,但是就是因为太过平坦周围没有可以坚守的地方。如果有叛军出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文章图片10

“关中虽然背山带河,看起来是一个十分闭塞的地点,但有四塞之固,这是一块极佳易守难攻的地点。”

“因秦之故,资审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关中的土地占了天下的三分之一,但人口却并不多。”

娄敬几条原因说下来以后,让刘邦认识到了汉王朝不能一味遵循周室发展的规律,因此不能事事都照着周室那样做。

但迁都毕竟是国家大事,刘邦也不能不听大臣们的建议便独断地做出决定,因此他在第二日早朝上提出了“迁都关中”的话题。

但这引起了在朝百官的强烈反对,据《史记》记载:“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文章图片11

在听了娄敬的建议以后,刘邦心中其实已经动摇了定都洛阳的决定,但群臣强烈反对的意见又让他一时不知到底该怎样做决定。

但幸好得到张良的支持。

张良与群臣“对峙”道:“我倒觉得那娄敬的提议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洛阳的地域小,不过仅仅百里,土壤也没有关中肥沃。”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定都洛阳必然要面临四面受敌的问题,关中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听了张良的见解以后,刘邦最终决定迁都到了关中。

妙策二:与匈奴和亲

提议迁都关中的建议被刘邦采用以后,娄敬的仕途大门便被彻底地被打开了。

娄敬受到了汉高祖的奖赏,并被赐姓为刘,因此在后世的史书典籍中始终以“刘敬”出现。

文章图片12

汉朝创立之初,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但边境的匈奴族正是看到了汉王朝的“虚弱”,便不断地在边境线上挑衅汉王朝。

那时的刘邦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韩王信因受到刘邦的猜疑,恐家族受其牵连便携全族逃亡到了匈奴。

之后韩王信便与匈奴的上层携手,向汉朝派遣了一位使者,为的就是“装柔弱”好让汉朝放下戒备,让刘邦误以为匈奴不堪一击并亲自带兵攻打匈奴。

刘邦因韩王信逃亡到匈奴的事情,心中早已泛起了熊熊怒火,果然上了匈奴的当,开始整兵带队攻打匈奴。

娄敬劝告刘邦道:“陛下万不可冲动行事,我猜测那匈奴是想故意激怒陛下,想让陛下亲自带兵征战。”

文章图片13

刘邦年轻时带兵征战过无数次,因此对自己的实力非常自信,胸中的热气也让他再也无法容忍匈奴的挑衅。

因此刘邦拒绝了娄敬的建议,但娄敬还是不放弃,这让准备上战场的汉高祖感到更加烦躁,他便下令让人将娄敬关押了起来。

但这一次,娄敬的担忧是正确的。亲自带兵赶往边境的刘邦在路途中被围困在了白登山7天,最终还是在张良的帮助下,逃脱了险情。

回到都城的刘邦,想起了出征之前娄敬对自己说的话,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便立马叫人将娄敬释放了出来,并且又为娄敬加封了两千户。

自此以后,汉高祖刘邦变得更加信任娄敬。

文章图片14

被围困在白登山的七日里,让刘邦认识到了匈奴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

匈奴因打败刘邦变得更加嚣张,侵犯边疆居民的次数变得越来越频繁,不愿百姓受到困扰的刘邦,便主动向娄敬询问道:“你觉得,匈奴的事情到底该如何处置才算妥当?”

娄敬回答道:“现在国家才建立不久,切不可轻易采取武力的方式解决匈奴问题,最好的方法还是和解。”

“长公主今年也正是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如果陛下愿意忍痛割爱,将长公主赐婚给匈奴单于,或许匈奴与汉朝的矛盾便会渐渐平息下来。”

在这之前,任何一代王朝都没有结亲的传统,这就让刘邦一时不知到底该如何做出决定。

文章图片15

看出了刘邦的犹豫,娄敬便继续解释道:“假若长公主真的嫁给了匈奴单于,那么汉朝和匈奴就不单单只是邻近国的关系了,而是姻亲关系,到这个时候匈奴的单于便是陛下的女婿。”

“有了这一层关系,匈奴自然不敢再随意出兵挑衅我朝,公主嫁过去自然是他们的一国之母,自然也不会受到什么亏待。”

刘邦思考一番点头说道:“看来和亲的确是目前最佳的解决方案了,匈奴问题只能看一步走一步了。”

当汉王朝主动向匈奴单于提出了和亲的意见后,喜爱美人的匈奴单于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提议,并且准备了非常丰厚的财力,派人将这些物品送到了汉朝。

文章图片16

公主嫁过去以后,匈奴的确没有再做一些侵犯汉朝边境的事情,汉朝与匈奴也开启了友好共处的时光。

这一妙策便一直延续到后世,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便是最明显的体现。

和亲,也让两个不同的民族有了更多的文化交融,中华多元一体也在此有了新的发展。

妙策三:削弱豪族

初建的汉朝不仅面临着匈奴这个外部矛盾,内部更是有六国旧贵族的隐患。

汉高祖刘邦时刻都在提防着,害怕这些贵族拥兵自重,又开始计谋着如何谋反。

看出刘邦顾虑的娄敬又主动向刘邦提议道:“陛下若是担忧这些旧贵族会造反,不如将他们迁徙到关中来,那些在关东的势力自然会下降”

文章图片17

看着刘邦认真的模样,娄敬便继续开始说起了将这些豪族迁到关中的原因。

第一条原因是,如果匈奴从边境来关中,如果要进攻一天一夜便可赶到都城来,如果没有这些关东豪族的支持,都城会很难应付这些敌兵。

第二个原因是,在反秦战争中这些关东豪族的确做出了一些杰出的战绩,如果一直将他们放任不管,那么王朝的祸端便又会再次兴起。只有将他们迁到关中来,朝中才能够更好地防护他们,避免再次发生造反事件。

第三条原因是,战争结束以后,关中的人口并不算多,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不佳,只有将他们迁到关中,都城内的军粮战备才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章图片18

汉高祖在建国之初就思考过如何处置那些居住在关东地区的豪族,但苦于匈奴的困扰便迟迟没有想出好的对策。

娄敬的这一提议,正合他的心意,他便立即采用了这一条建议,下令将关东十万余人口迁入到了关中。

东强西弱的状况如果一直不改变,那么汉王朝很有可能会像秦朝那样,成为一个短命的国家。

如果不主动控制这几个贵族,那么七个分封的诸侯国将会给新生的政权带来更大的危害,当关东的豪族迁到关中以后,关中无论是从人口上还是经济上都会给这些诸侯国造成一些压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异姓诸侯国占领了汉朝将近一半的土地,随着势力的壮大,有一些对高祖的态度更是嚣张。

文章图片19

因此徙豪关中是历史发展必然结果,消除这些诸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必然的决定。

这一决策成功地削弱了关东的诸侯势力,同时也充实了关中的力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带动了关中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一条更是被后世许多国家沿用,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邦爱惜娄敬的才华,曾不止一次向他表示感谢,娄敬总是真诚地回答道:“身为臣子,辅佐君主是我的本分,陛下不必这样感谢,只要陛下愿意接纳我的意见,我便感激万分。”

这三个决策为汉朝的后世发展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娄敬其实并不是普通的“小兵”,而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文章图片20

对于娄敬来说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只是一件小事,他更想做的事情便是辅佐在君主身旁,看着国家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他高瞻远瞩的谋略奠定了西汉王朝兴盛的基础,迁都关中帮助新生的西汉王朝在地理上占据了极佳的位置,避免了四面受敌情况的发生。

和亲匈奴,暂时帮助西汉解决了匈奴侵扰的问题,也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接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发展。

徙豪关中更是进一步加强了都城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为汉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娄敬的计策也延传到后世,为后世王朝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文章图片21

参考文献

1. 《论齐人娄敬在汉初的历史贡献》

2. 史话 《刘邦的政治谋略高明在何处》

3. 传承 《娄敬的远卓见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