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号11****95。女,8岁,发现腹腔囊肿7年余。查腹部CT及超声均未明确囊肿来源。患儿右腹部间断疼痛,疼痛不剧烈,深压痛。 增强CT及MRI:胆囊区及肝下缘多房囊性病变,胆囊结构不清,考虑:(1)先天性蜂巢样胆囊并局部炎症、息肉形成(2)胆囊区或右肝内胆管源肿瘤性病变(3)先天性胆管囊肿,继发肝内胆管扩张。 图1,2 增强CT显示胆囊区及肝下缘多房囊性病变。 图3,4 MRI显示胆囊区及肝下缘多房囊性病变。 超声检查:肝门胆囊区可见三个囊性结构,后方的囊腔壁较厚,其囊壁与肠壁结构相似,动态观察过程中可见蠕动。另两个囊腔壁较薄,囊壁类似于胆囊壁,中央可见分隔。餐后复查,见前方两个薄壁囊腔收缩,壁增厚,呈收缩胆囊状。提示:(1)肝门胆囊区厚壁囊性包块,考虑十二指肠重复畸形可能性大(2)余囊腔结构,考虑分隔增大的胆囊,餐后可收缩。 图5,6,7,8 肝门胆囊区可见三个囊性结构,后方的囊腔壁较厚,另两个囊腔壁较薄,中央可见分隔。 图9,10 餐后所见。餐后复查,见前方两个薄壁囊腔收缩,壁增厚,呈收缩胆囊状。后方的囊腔变化不大。 术中:腹腔镜下见囊肿位于胆囊后方,游离并悬吊胆囊,游离囊肿,经右上腹穿刺囊肿造影,注入造影剂50ml,见囊肿显影,直径5x4cm,囊肿孤立,肝内外胆管及肠管未见显影,腹腔镜下游离囊肿,见囊肿向下方延伸,无法判断其来源,逐中转开腹,取右侧肋缘下斜切口,长约10cm,逐层进腹腔,经囊肿导入胆道镜,胆道镜经囊肿远端进入十二指肠,考虑囊肿系十二指肠重复畸形,沿囊肿周围游离,将囊肿完整切除,远端科技直径1cm通道,与十二指肠相通,连续缝合修补十二指肠壁,修补确切,无渗液,经脐部切口留置腹腔引流管1枚,探查无活动性出血,逐层关腹。 病理:(十二指肠)囊壁样组织,表面衬覆肠粘膜上皮、胃粘膜上皮、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部分上皮糜烂、出血、周围见固有肌层,符合憩室。 讨论: 本例胆囊位置及结构先天变异(位置偏右,有厚壁分隔),与腹腔囊肿紧邻,影像学检查极易误诊,CT和MRI均未明确诊断。超声,尤其是高频超声,可发现囊肿的肠壁样结构,餐后复查超声,胆囊呈收缩状态,可帮助鉴别包块与胆囊的关系。因肠气干扰,超声未探及到明确的通道与十二指肠相通,是诊断难点。 十二指肠重复畸形占肠重复畸形的5%左右,因为临近胰头、胆管和胆囊等结构,相对于其他部位的重复畸形,十二指肠重复畸形更容易出现伴随症状,也更容易在婴幼儿期发现。由于高频超声的高分辨率,能够分辨出病变壁的层次,这对于诊断肠重复畸形非常重要。十二指肠重复畸形临近胆管和胆囊,容易误认为胆囊和胆管源性病变。本例因为空腹检查时胆囊充盈增大,CT和MRI错误将增大的胆囊与十二指肠重复畸形误做同一病变,作出了错误判断。超声检查时经过进食前后对比检查,将二者清晰分辨开,超声检查的这种便捷性明显优于CT和MRI。 十二指肠重复畸形分为三种类型:1.双管性,2.憩室性,和3.囊肿型。双管型非常罕见,为两条并行的肠道;憩室型有一开口与肠腔主体相通;囊肿型最多见,与肠腔不通。 图11 肠重复畸形的分型示意图 本例是十二指肠憩室型重复畸形,是一种真性憩室。肠道憩室有真性憩室和假性憩室两种,真性憩室包含肠壁各层构造,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属于肠重复畸形的一种类型;假性憩室为十二指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穿过肠壁肌层、向外膨出而成,属于获得性异常,更为常见。 憩室多数单发,多发者也不少见;有时还可伴发空肠、回肠和食管憩室。憩室可以发生炎症,憩室内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有溃疡形成。少数憩室内有异位胰腺组织。 经验教训:本例检查过程中发现后方的囊腔有轻微蠕动和大小形态的变化,这些征象提示病变可能与肠腔相通,当时由于未能显示直接的通道所以术前并没有做出这一判断,殊为遗憾。好在没有影响手术决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