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苏联的戏剧教育

 顺其自然h 2022-09-21 发布于北京

  1954年4月,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副院长、党委书记、研究部主任沙可夫同志参加全国中苏友好协会组织的中苏友好代表团访问苏联。中苏友好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赴苏联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以增强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其次是向苏联人民介绍中国解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等各方面工作情况以及中国青年妇女等各方面人民生活的现状,再其次才是参观访问,以学习苏联各方面的先进经验。

这一次访问苏联,沙可夫担任了代表团的秘书长,因此参观访问的时间很少,但他依然用短暂的时间参观了两个苏联国立的戏剧学院,进行了三次会谈,并在回国后向中国戏剧界,向中央戏剧学院介绍他所了解的情况,希望能对中国的戏剧教育产生帮助。

图片
沙可夫院长可谓是中国戏剧教育的一面旗帜,早在1927年沙可夫就曾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与李伯钊一同组织了业余文学研究小组,开始创作翻译导演戏剧。1933年,沙可夫任中央苏区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艺术局局长,与亲密战友李伯钊共同筹建了共产党第一所艺术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1938年,沙可夫被任命为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1939年,沙可夫担任华北联大文艺部部长。1945年,沙可夫接替周扬担任鲁艺院长。1946年,沙可夫担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院长。1948年,沙可夫担任华北联合大学三部主任。1949年,沙可夫担任文化部办公厅主任。1953年,沙可夫回到了中央戏剧学院担任第一副院长。为什么用“回到了”这个词?这是因为中央戏剧学院与鲁艺、华北联大、华北大学三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这里有与沙可夫一同工作几十年的战友,又有与沙可夫惺惺相惜的同志。在中央戏剧学院,沙可夫度过了人生最后的8年时光。

沙可夫在苏联一共访问了两个国立的戏剧学院,一个是国立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艺术学院,一个是中国戏剧工作者更为熟悉的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国立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共有表演系、导演系、戏剧理论系和舞台装置系四个系,不仅招收苏联本国学生,也招收社会主义国家学生,苏联各民族的训练班,列宁格勒所有话剧院的演员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从这个学院毕业出来的。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是全苏联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个高等戏剧学校,中国有非常多的戏剧工作者如孙维世、徐晓钟、张奇虹、陈颙、盛毅、周来、林荫宇、彭涛、査明哲等人都曾在这里求学,中央戏剧学院正规化办学初期也是参照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当时的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表演系除培养话剧演员外,还培养音乐剧演员,导演系培养话剧和歌剧的导演以及舞剧指导,另设戏剧理论系,培养戏剧理论和批评人材。从苏联的学院设置来看,他们是有专门的戏剧理论系,因此中央戏剧学院很快也借鉴了苏联的相关经验,对学院的教学部门进行了调整,以后我们有机会再专门讲述部门调整的故事。
图片(卢那察尔斯基)
沙可夫在苏联访问期间,了解到苏联党和政府对戏剧教育事业的重视,他用数据支持了自己的观察:革命前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没有一所高等戏剧学校,而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戏剧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前苏联就已经有了四所高等戏剧学校,而一九四七年增加到十四所,到了一九五○年已有二十所以上。戏剧专科学校在一九四七年有十一所,到了一九五○年就增加到四十三所。至于附设在苏联各大剧院的戏剧研究所也有很大的发展:一九四三年有五十八个研究所,而到了一九四七年就增加到八十五个了。我们如今还在赞叹俄罗斯戏剧艺术的发达,俄罗斯戏剧艺术的伟大,这其实和苏联时期戏剧学院的建设,戏剧艺术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戏剧是俄罗斯人生活中的或不可缺的必备品,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物。
沙可夫在苏联访问期间,发现无论是国立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艺术学院还是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都招收了大量的民族班,莫斯科国立戏剧艺术学院正在为哈萨克等五个民族,列宁格勒国立戏剧艺术学院正在为马里等六个民族的剧院培养整套的戏剧干部,这是因为苏联政府要建立和发展苏联各共和国各民族的戏剧艺术,他们认为要想发展民族艺术,必须要准备戏剧干部。早在1918年,苏维埃人民教育委员会戏剧处下设少数民族戏剧委员会,这其实也对中央戏剧学院后来招收新疆班,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招生政策产生了影响。上海戏剧学院最近招收的西藏班回到西藏演出《哈姆雷特》引发了轰动,其实早在50年代,苏联的学员们学习后回到原民族地区,筹建剧院的方法早已成型,并得到了普及。
图片
(毛主席接见中央戏剧学院新疆班师生)
最后沙可夫谈到了办好学校必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师资。那么苏联是怎么解决这两项问题的呢?第一,解决教材和师资的问题就一定要加强教研室的工作,教研室的科学研究工作任务首先就是要把教材编写好。苏联专家列斯里在中国教学时,最早就是要看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大纲,苏联专家库里涅夫在中国教学时,经常要与中央戏剧学院教研室主任们进行深入交流,不仅是表导演专业,戏剧文学系的孙家琇,舞台美术系的刘露都多次与专家们谈论教研室的工作情况,足以证明苏联的戏剧教育中对教研室工作的重视。
图片
(焦菊隐在中央戏剧学院授课)
第二,解决教材和师资的问题就是要培养青年师资干部,同时也要团结最优秀的戏剧家(名演员、导演、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来学院教课,苏联以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洛维奇·丹钦柯为首的苏维埃杰出的戏剧家们都以从事教学工作,训练青年干部作为自己对国家的戏剧事业应尽的责任,在沙可夫看来,中国的戏剧家同样需要如此。50年代中央戏剧学院培养青年师资干部是关键的任务,招收了导训班,表训班等为全国院校、剧团培养师资干部,同时也邀请了最优秀的戏剧家如焦菊隐、盖叫天、老舍、李健吾、孙维世、赵丹等来戏剧学院兼课,直接提高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水平,并且有助于避免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
图片
(老舍在中央戏剧学院授课后,与师生合影)
沙可夫在中央戏剧学院工作的八年时光里,与欧阳予倩、李伯钊、曹禺等人合作,既建立正规系统的四年、五年制本科班,又举办不同专业的短训班,特别为少数民族培养艺术人才,积极借鉴苏联的教育成果,健全教学科研组织,并亲自领导了俄苏戏剧教研组的工作,可以说他为中国戏剧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沙可夫的身体一直不好,这是因为在30年代初被敌人关押,严刑拷打留下的病根,1961年沙可夫去世前曾在青岛疗养,他说:我住在这幽静的海滨,可心里总静不下来,总惦着北京的一些工作。我们都快老了,应当争取时间,为党多做些工作。我们对党的贡献不大,只能作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沙可夫最亲密的战友李伯钊在他去世七天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要学习他艰苦奋斗、朴实、谦逊的作风,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是的,沙可夫的精神是我们后辈要学习的,并且他未完成的事业也是我们后来者要努力完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