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车马仪仗到遮阳挡雨——伞的旅行记(上)

 零壹贰012 2022-09-21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面对火辣阳光或瓢泼大雨,寻求暂时的遮蔽是人和动物共同的本能,一大片叶子或木板,甚至双手都可以起到遮挡的作用。这时,如果行人手中有伞,则会觉得更加便利和舒适。除了遮阳挡雨,花花绿绿、造型各异的伞还能凸显个性,增添生活美感。在含蓄内敛的东方社会,伞还成为女性展示自己优雅身姿的理想器物,如《白蛇传》中携伞游览西湖的白素贞、戴望舒诗作《雨巷》中撑伞的丁香般的姑娘、日本浮世绘画家铃木春信笔下的《雪中相合伞》等。对于现代人而言,无论是在人潮涌动的大街,还是在摩肩接踵的广场,撑把伞就能拥有相对私密的空间。

追溯伞在中国的早期旅行历史,黄金贵先生认为,伞最早是方形的,作为宫廷仪仗出现,“其伞面均为锦、罗、绫之类,故又称四幅伞”。从早期伞的材质可知,其应该多用于遮阳而不是挡雨。阳伞在世界其他早期文明中也同样存在,如在古埃及墓穴壁画中,法老及权贵阶层也使用遮阳的羽毛伞以示尊贵。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伞旅行到亚述和波斯帝国,成为呵护古代西亚君主权威的神器。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桑斯特在《伞和它们的故事》一书中认为,16世纪时,来自中国的油纸伞旅行到了欧洲。雨伞的普及让人们避免了因淋雨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助力了1750—1850年百年间英国人口的大幅增加。

图片

从盖到伞,伞的中国旅行

在中国,伞最早叫“盖”。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指出:“中国最古老的伞出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是装在马车上使用的车盖。”关于盖,《周礼》中也有“轮人为盖”的记载。唐末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述,最早的盖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由此可知,当时的盖主要是作仪仗之用。

将盖作为伞的源头,是因为古代盖的造型、构件几乎与今天的伞一样。根据王力先生的研究,周代的盖,其顶部是一个圆形的盖头,盖头上有象征天上星宿的28个孔。这些孔用来插辐射状分布的伞骨,伞骨的末端还插有青铜制的盖弓帽,盖弓帽中部留有一个小钩,用来钩住伞顶所覆盖的布。

从西周到东汉,考古发掘所见到的盖都不能像后世的油纸伞那样自由开合,但是盖是可以从车身拆卸使用的,所以史料中多有孔子使用或借用盖的记载,如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孔子家语》中则说“孔子将近行,命从者皆持盖” 。


《人物御龙图》

图片

从存世文物看,先秦时期的盖都离不开车而存在。如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墓出土的战国《人物御龙图》,其画面中人物侧身直立,正驾驭一条巨龙,巨龙身体舞动宛如一辆大车,人物头顶上则有飘逸的弧形盖,盖的边沿还悬挂三条垂缨。1978年陕西秦始皇陵出土的两辆铜车马也都有盖,一号车的盖为圆形,二号车的盖呈穹窿形,两车的盖与我们今天的伞在外形上颇为相似。


不过,从车上的笨重构件变为手中轻盈之物,从皇家仪仗所用到民间遮阳挡雨之物,伞的中国旅行还是经历了数百年。从字形上看,“伞”属于象形字,中有长柄,上有伞顶,内有伞骨以张撑伞面。但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伞”字来看,至少在两汉时期,单手可撑起的伞还没有出现。那么,伞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大地的呢?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晋代诸臣皆乘车,有盖无伞。元魏自代北有中国,然北俗故便于骑,则伞盖施于骑耳。疑是后魏时始有其制也,亦古张帛为伞之遗事也。”历史上,元魏指的是鲜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北魏,也就是说,因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的原因,人们发明或改良了一种更轻盈的、可以用于马上而不是车上的盖。换言之,伞率先在内蒙古、山西一带诞生。对此,清代学者陈元龙也在《格致镜原》中考证说:“前代士夫皆乘车有盖,至元魏之时,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伞,便于步行骑马,伞自此始。”

可以手撑的伞诞生在中国北方之后,南朝陈(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也很快出现了制伞的工匠。宋代陶毂在《清异录》中记载:“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在隋代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的壁画《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中也有伞,画中一人手撑圆顶的红伞,这把伞下有一圈五个斜撑骨,很显然伞质轻盈,而且可以自由开合。另外,在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的身后也有宫女撑一顶红伞,伞形与隋代墓葬壁画上的伞相似。

图片

当然,这一时期的伞有可能仍多作遮阳和仪仗之用,雨伞普及到民间的时间则为北宋前后。在伞成为雨具之前,中国人避雨主要使用蓑衣和斗笠。因为伞的避雨功能,人们也称伞为“笠伞”。唐代李延寿在《南史》中说:“徒行市道,不择交游,有时途中见相识,辄以笠伞覆面。”而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则出现40多顶或圆顶或方顶的伞。根据吴自牧《梦粱录》中的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制伞业极为发达,堪称全国之首。直到明代的《正字通》中才有“伞,御日避雨,可以舒卷者”的定义。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伞是由古印度旅行而来,如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就有“沐胥国来伞”的记录。沐胥即身毒,是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在这则记录中,来自印度的“道术人”(有可能是婆罗门教徒或佛教徒)来到燕国,为燕召王表演幻术,幻术中便出现了盖,即伞盖。当然,在汉地和西藏佛寺中,伞盖的确常见,它一般安置在佛像身后,扮演着驱魔辟邪的功能。佛教密宗中也有《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等早期经文流传,不过在早期佛教绘画或造像艺术中却未发现伞盖。根据学者的研究,唐初,佛教中的伞盖才开始在敦煌地区出现,伞在佛教中的出现与汉族文化融入佛教和吐蕃藏传佛教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不是从古印度旅行而来。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2.9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