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毛泽东建立理想社会的努力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9-21 发布于山东

石玉翠

[摘要]穷其一生,毛泽东都在努力建立一种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毛泽东在建国后实现理想社会的一次巨大努力,人民公社所建立的各种公共机构如公共食堂等都是为了消灭剥削,人民公社具有毛泽东早年所要建立的新村的影子。换句话说,毛泽东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为了在中国建立一种类似新村的新的理想社会制度,而农村全部公社化的实现则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建立理想社会的决心。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公社;运动;理想社会

毛泽东一生为了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而不懈努力,如早年所建立的新村、延安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国后的人民公社等。对此,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但仍然存在研究不足的状况,因此要从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毛泽东关于理想社会建立的思想与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之前的社会基础以及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决议三方面来论述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毛泽东建立理想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早年的新村主义信仰和实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从毛泽东早年关于新村主义的信仰以及实验中找到影子,新村主义提倡人的生活,主张人在尽完必要的义务后可以自由分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毛泽东于1915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开始接受新村主义,在1919年,毛泽东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相继在农村和城市进行新村实验,但均以失败告终。

新村计划是一种过于浪漫的构想,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倡导新村运动的知识青年大多不懂社会大生产的作用,试图在封建所有制的经济基础上嫁接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妄图隔绝与城市和外界的关系,否认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脱离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毛泽东关于新村主义的信仰与实验是他早期关于理想社会制度建设的想法,为此后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人民公社化的准备与进行

人民公社化运动并非一蹴而就,公社化前的农村体制变革,绝不是“在客观条件成熟和广大农民自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1]的,是在中共中央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出现的,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出现的一系列理想化的社会现象为后来的人民公社的诞生准备了制度条件。

(一)1958年前理想社会条件的形成

1、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7年9月,在中共中央“鼓足干劲,改天换地”、“与河争地,向水夺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出现了全民上山下乡,兴修水利的热潮,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便是合作社农民的兴修水利运动。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将几个合作社所辖区域的生产资料和各类组织统一于其中,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筹划,在1958年3月通过的《关于把小型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中指出:“我国农业正在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地机械化……。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2]。在这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办社队企业,亦公亦农的农业社为后来的人民公社准备了条件。

2、大量公共机构的出现

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全国乡村出现了一种新鲜的制度安排——公共食堂,加上之后出现的公共“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室,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中学”[3],人民公社的发展又强化了这些组织,这些组织与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不谋而合,更坚定了毛泽东大办人民公社的决心和信心。

3、全民皆兵的新气象

公社化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另一个新气象,是农村各地相继组织起准军事组织——民兵。在毛泽东的“全民皆兵”的号召下,全国城乡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合作社也开始兼顾民兵的管理和军事训练。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平时担负保卫生产、维护社会治安;战士成为补充组建野战军的人力基础和野战军作战的有力助手”[4]

在1958年12月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的出现并非偶然出现的,是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产物。三个运动以及运动之前各种理想化社会景象的出现为之后人民公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公社化的指导

1958年8月29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5]。同年十二月十日发布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公社的发展“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6]。文件就人民公社的相关制度建设以及机构的设立做出了相关的说明,对于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各种公共组织以及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人民群众和党中央对于建设共产主义的迫切心情。他们在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状况,在大跃进的浪潮中,开始注意原高级社的制度改造和创新。

三、人民公社的理想制度

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是政社合一的组织,那里将会逐渐没有政权,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团化,一切都在公社内部进行。

(一)社会、经济制度与生活

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实现后的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经济上,人民公社要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使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公民所有制。带着对私有制彻底的否定态度,人民公社首先着眼于所有制公有化,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所有制的公有化成为毛泽东加速实行其社会理想的焦点,所谓一大二公就是大力提高公有化程度。

社会分配方面,人民公社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行共产主义。按人口免费供应粮食,有的公社对社员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实行包干供应。

人民公社主张实现生活集体化,在运动过程中,毛泽东倡导人人在大食堂吃饭,按军队营连制进行集体劳动;大办小学,让农民半耕半读,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农民知识化,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二)良好的社会福利

1958年十二月的决议要求人民公社的生产活动要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行实际的八小时工作制度。公社中建立公共食堂,保证社员的基本营养伙食;托儿所和幼儿园,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学、中学和成人教育,在劳动人民中逐渐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同时切实做到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改造旧式房屋,建设新型园林化乡镇,包括商店、电影院、剧场、医院等。

在建设相关公共福利机构的基础上,要加强机构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总的来说,社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育、婚、乐都由公社包干供应。小孩从出生到上学都由公社负担,老人住进幸福院,婴幼儿住进托儿所,公社可以完全满足社员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

结语

人民公社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对美好社会理想的实现有浓厚的空想色彩,不论主观愿望多么美好,理想的景象多么令人陶醉,这种严重的脱离中国现实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绝不可能达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反而会降低发展水平,造成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紧张和混乱。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尤其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离不开前期的客观条件。毛泽东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和党内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也是一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现离不开毛泽东的努力,他对理想的追求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应该认识到人民公社和毛泽东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的评价历史,汲取有益的教训,为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注释]

[1]有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J].红旗杂志,1959(1).

[2]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209.

[3]中共党史导读(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1421.

[4]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一九五八年八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第404页.

[5]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第384页.

[6]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20-52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