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这部小说是我三十多年前看的,那时候也不懂得如何读书,也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虽然没有做过读书笔记,但因为是自己第一次看白话文长篇小说,所以印象深刻。以至于三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忘记,偶然想起来,觉得有趣,就补写了这个读书札记,叫做朝花夕拾。 现在还清楚记得,小说《瀑布》是自己三夏大忙看麦场的时候看的。麦子收割后,如果天气好就及时碾了。如果碰上连阴雨,就要把麦子堆起来。但不管怎么样,人们都会在麦场里搭一个窝棚看麦子。我最喜欢这个差事,因为所谓的看麦子也不过是一个形式,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好好的看书,不需要担心别人干扰。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不过十岁左右。书是从五爷家的堂兄那里借来的。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陆地的《瀑布》有着巨大的影响。主人公韦步平的形象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各族读者由衷的喜爱。有人称“韦步平是中国新文学人物系列里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也有人说“《瀑布》是壮族文学史上高耸的一个里程碑”。但客观地说,陆地的长篇小说《瀑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不知道堂兄为什么会买这样一本厚重的书。 自己当时对文学评论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读完了几十万的文字,知道了故事梗概,知道了那时候学校(比如政法学堂)里的学监很坏,知道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瑶族三年一度的“还王愿”和壮族每年七月十五的“盂兰会”,知道了上刀山、下火海,知道了唱山歌。所有的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喜欢其中的民歌。比如,盘大爷在成立“三三会”的时候,唱的: “天啊天,财主官府一把钳,捐税多来租债重,穷人百姓受熬煎。”又如韦步平被学校开除后,在回家乡的路上,听到的:“挑水码头步步低,一层台阶一脚泥,有心踩着哥脚印,打烂水桶哪个知?”韦步平听后即回答一首:“火灰盖火留火炭,灰里火炭暗里燃;我俩如同灰里火,风吹火红半边天。”接着黄风仙婉转的歌声又传来:“火灰盖火留火炭,不用风吹火自燃,见哥打从身边过,脸红好比火烧天。”这些壮族情歌,言浅意深,设喻巧妙,一语双关,独具韵味。给作品增添了一层浓郁的地方色彩,使作品更富于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息。 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正面,有反面,有男,有女,有“风雨三杰”,也有三个新女性;有“那平十友”,也有“十姐妹”…… 在写作本文的时候,查阅资料得知:陆地长篇小说《瀑布》塑造的豪放不羁,刚毅正直,光明磊落,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壮族青年革命家韦步平,其原型是广西农民运动领袖、百色起义和红七军的领导者之一的韦拔群。 附1:陆地简介 ![]() 陆地(1918.11—2010.8),广西扶绥人,壮族,本名陈克惠。1938年奔赴延安,改名陈寒梅,1942年发表《落伍者》时取笔名陆地。曾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创作研究员,《东北日报》副刊部主编。1949年后,曾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四届中国作协理事,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短篇小说集《好样的人》《故人》《浪漫的诱惑》,文论集《创作余谈》等。 2.作品简介 《瀑布》第一部《长夜》,以一位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步平在斗争中锻炼成长作为主线,反映了本世纪初叶到20年代初期我国西南某地区(重点是壮族人民聚居的桂西地区)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以及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各种代表人物的复杂关系。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