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古 | 危险!100多名志愿军因情报错误遭敌人包围,连长:正合我意

 冬不拉拉 2022-09-21 发布于安徽
































提起“抗日神剧”,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种类型的抗战片剧情大多不切实际,细节更是漏洞百出。

诸如“手撕日军”、“子弹转弯”等夸张桥段,皆出自神剧。

玩笑归玩笑,因为“抗日神剧”上映前需要送交有关部门审核,整部影片虽然有一些不合理桥段,但篇幅不能占据太多。

说得更通俗点——胡扯八道也得在规定范围内。接下来说的故事似乎比这些“抗日神剧”更加离奇。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第九兵团一个连约100多名战士,在一天一夜内连续拿下11座山头,击毙1000多名敌军。

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连续拿下11座阵地,创造“以一敌十”的杀敌记录,或许那些神剧的主创人员都不敢编出如此离奇的桥段,但它却真实发生在历史中。

起初,因为志愿军情报有误,导致该连队遭敌人团团包围;连长于喜田临危不乱,带领全连战士实行全面反攻……

图片图|慌不择路的美军

那我们的故事就从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开始说起吧。


一、由攻转守,志愿军需与美军从长计议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爆发时间为1951年4月22日至1951年6月10日;它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庞大的一次战役。

整场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两侧,与“联合国军”展开殊死搏斗。

自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朝鲜战场没有发生大规模运动战,敌我双方开始边打边谈。

故此,第五次战役又被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的战役”。

第五次战役爆发前,谨小慎微经验丰富的李奇微正式成为“联合国军”总司令。他相继制定“磁性战术”、“诱敌深入战术”,试图延长中国人民志愿军补给线,发挥美军机械化部队行动速度快的优势,彻底击溃志愿军主力,将战线推进至鸭落江畔。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没有掉以轻心。

在抗美援朝战争前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取得了巨大胜果,甚至把美军赶至汉城(首尔)一带。

第五次战役开始前,志愿军司令部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彭德怀总司令始终认为美军不会善罢甘休,或许会再次上演“仁川登陆”。

远在北京的毛泽东主席同样察觉出“联合国军”真实的战略意图,他当即给彭德怀发出一份电报,内容是:“第五次战役是极为重要的,更是一场大恶战,即使我方付出5~6万人代价,也要成建制地消灭敌人4~5个师。”

基于种种战略分析,在第五次战役的战前动员大会上,志愿军司令部定下了歼灭韩军第1师、英军第29旅、美军第3师、韩军第6师、土耳其旅共计6万人的战略目标,一举改变战争力量对比,形成压倒性优势,让美军知难而退。

志愿军方面进行积极的战前备战,投入15个军,共90万余人。

志愿军避免与“联合国军”正面作战,小股部队主动发起出击,配合大部队将诱入包围圈,不要怕牺牲。

一旦敌人进入预伏地点,志愿军将会以人数上的优势重创敌军。

毛主席同意了该作战方案。

1951年4月22日傍晚,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正式打响。

志愿军派出六千门火炮,通过远程火力打击,给予“联合国军”前沿阵地重创。

三轮齐射过后,志愿军左中右三个突击集团共同发起进攻,瞬间突破了美第八军团的防线。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志愿军各参战部队严格贯彻事先部署,采取迂回分割与正面突击相结合的战术打法。

图片图|志愿军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作战经过要图

利用优势兵力直接撕开敌军防线,集中火力以点对点的突破形成对敌军防御纵深切割,防止“联合国军”快速撤退。

说得更简单点,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把“联合国军”分割成一块块,让其首尾不能相顾,迫使他们化整为零、分散突破。

平心而论,志愿军这套战术打法没有任何问题,符合实际情况,美军同样并非善茬。

时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迅速命令所有部队靠拢集结,不给志愿军穿插的空间。

“联合国军”针对志愿军防空能力薄弱的劣势,频繁派出轰炸机、侦察机,骚扰志愿军参战部队。

美军主力部队迅速后撤(一天撤退32公里),先头部队边打边退,依托强大的后勤保障,与志愿军展开“消耗战”。

前文说过,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爆发时,因为志愿军补给线拉得过长,导致每位战士只携带7天的作战口粮与弹药补给。

7天一过,必须返回后方基地重新补给。

换言之,志愿军只能在一个星期内发起新一轮攻势;一旦超过7天,没有补给的志愿军就会沦为“联合国军”的活靶子。

李奇微将其称之为志愿军的“礼拜攻势”。

美军正是抓住这一点,采取逐步撤退、步步为营的战术打法,保证主力部队逐步向汉城方向撤退。

自1951年4月22日起,志愿军主动发起第一阶段作战。经过7天7夜激战,向南突进70公里,杨得志将军率领的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已经打到汉城北郊。

至此,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

志愿军尽管掌握战场主动权,歼敌23,000余人,却未能完成预定战略目标。另外,因为志愿军猛打猛冲,后勤补给成为新的难题

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战场形势呈由西向东的倾斜,美军主力退守汉城进行休整,东面战线的防御任务交给南朝鲜军队。


二、大胆穿插,志愿军主力部队有序北撤








































彭德怀总司令于1951年5月中旬下令开始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战斗。

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在西线佯攻汉城,吸引美军主力;志愿军第三、第九兵团,于1951年5月16日傍晚,从东线向南朝鲜军队发起总攻。

彭总给第三、第九兵团下达的任务是:歼灭南朝鲜第3师和第9师,重创南朝鲜第5师和第7师,尽全力拿下东面战线,迫使美军主动出击。

第二阶段作战中,志愿军继续采取迂回深入战术;“联合国军”龟缩不攻,以至于志愿军无法突破敌军的防御纵深。

作战历时近6天,共歼灭2.4万余名敌军,各参战部队完成彭总司令交代的战略目标。

遗憾的是,虽然重创了南朝鲜军队,美军主力依托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仅用10个小时就从西线逃窜至100余公里的东线进行支援,让志愿军防不胜防。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作战,共历时近一个月时间,敌我双方实际交战时间为13天。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一个月内连续进行两次大规模主动出击作战,前线部队较为疲劳,弹药物资基本消耗殆尽,短时间内难以继续进攻。

图片图|英勇的志愿军

1951年5月22日,战场形势突然发生变化。

美第八集团军集中装甲力量,在三个小时内穿插近30公里,截断宋时轮率领的志愿军第九兵团。

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联合国军”浩浩荡荡朝着志愿军第63军驻守的铁原地区发起猛攻。

彭德怀总司令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第63军下达死命令:一定要守住铁原至少15天!

铁原地区是志愿军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也是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一旦失守,志愿军第十九军团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将会危在旦夕。

志愿军第63军幸不辱命,经过14天浴血奋战,毙伤1.6万余名“联合国军”,自身伤亡高达92%,军长傅崇碧重伤。

正因为63军拖住“联合国军”主力近两个星期时间,为志愿军主力在第五次战役第三阶段作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951年5月20日之后,志愿军主力逐渐向北撤退,李奇微迅速集结15个师,近30万总兵力,在东西两线全面反击。

配合着快速反应部队与空中掩护,“联合国军”迅速向志愿军防线进行快速推进。

因为朝鲜北部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势平坦,特别适合机械化部队快速作战。

志愿军一时处于被动。

铁原阻击战开始前,志愿军第三兵团60军180师为掩护8000余名伤员撤退转移,自身失去突围的机会。

1951年6月10日,铁原阻击战宣告结束,“联合国军”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建立了三道防线,所以停止进攻。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根统计,从1951年4月22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朝两国军队共击毙、击伤82,000余名敌人,其中志愿军歼敌67,843人,包含32,884名美军,与“联合国军”方面记载的战役结果大致相同,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出入。

总体来说,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利用空间换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保证了大部队建制完整。

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敢轻举妄动,止步于“三八线”。


三、临危受命,8连在一夜之间连克11座山头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第81师242团3营8连,面对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用时一天一夜,连续攻占11座山头,毙伤约1000名敌军,真正做到“以一敌十”。

第五次战役爆发后,彭德怀总司令命令志愿军27军第军长彭德清率领部队从中线向东线进行隐蔽,与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在杨口、麟蹄一线寻找歼灭南朝鲜主力作战的机会,力求歼灭南朝鲜第5师、第7师。

27军接到命令后,隐蔽至“三八线”附近的金化以南沙金鹤、场岩里地区休整,准备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

图片图|志愿军242团

志愿军27军第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十大王牌军之一;解放战争时期,27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于1950年底参加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全歼美第31团(北极熊团)。

经历了4个月的休整,27军随志愿军第九兵团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

书归正传,志愿军27军第的主要任务是与第九兵团其他兄弟部队持续向南进行突进,适时歼灭南朝鲜主力部队,割裂南朝鲜与“联合国军”之间的联系。

接到命令后,彭德清将军立即部署79师负责主攻左翼,与志愿军20军一起歼灭上南里、坊内里的南朝鲜第7师。

27军81师负责主攻右翼,控制砧桥、梨岘一带阵地,配合第79师和20军围歼坊内里南朝鲜第7师。

同时,27军抽出一支部队进行穿插,与右邻的志愿军第12军配合歼灭南朝鲜第5师。

81师师长孙端夫接到彭德清下达的任务后,立即开会讨论。

师部参谋们得出一项共同观点:右翼主攻任务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如何割裂敌人,围歼南朝鲜第5师、南朝鲜第7师才是重中之重。

81师必须要进行大胆穿插,能打多远就多远,彻底盘活战场全局,让敌人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消灭敌军。

既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战术部署,该让哪支部队承担此次穿插任务呢?

师长孙端夫立马想到了242团。

穿插任务非常艰巨,且关系到整场战役的失败与否。

经过前四次大规模作战,南朝鲜军队已经学乖,轻易不出防御阵地。

81师此次执行的任务,需要在两股敌人之间进行连续穿插,还要突破到敌人阵地防御纵深,距离超过100公里,派出的参战部队人数还不能太多。

反观242团此前在中国南方地区曾进行过穿插作战训练,准备日后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志愿军第九兵团迅速北上。

入朝参战后,27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新兴里战斗中,穿插抢占了新兴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1221高地,歼灭美军主力,配合大部队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由242团担任此次穿插任务,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战斗马上就要开始,81师师长孙端夫亲自率领242团一个加强穿插营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师长亲自指挥和带领,全团上下群情激奋,战士们热情高涨。

不过,242团做好穿插准备之前,还需先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拿下一处叫鸡鸣山的防御阵地。

鸡鸣山与敌人主阵地之间距离约二十里,此山背后有一条公路,通往扬口重镇;越过这条公路就是“联合国军”的主阵地。

拿下鸡鸣山,志愿军可以穿插到敌人后方,一口气歼灭南朝鲜4个师主力部队,对于整场战役的发展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根据师属侦察部队获得的情报,鸡鸣山上驻守着南朝鲜第5师27团约一个连的兵力,人数最多不超过300人。

图片图|志愿军81师师长孙端夫

团党委决定,242团派出一个主力连趁着夜色迅速拿下鸡鸣山,以及附近的671、665.2高地,保障242团穿插行动的顺利进行。这项任务交到了242团3营8连的手里。

3营8连连长名叫于喜田,1919年出生,山东栖霞市人,家庭贫困,小时候没念过书。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于喜田加入民兵,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7月加入八路军,随大部队参与了解放战争,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第,长期驻防于南方地区。

在解放战争中,于喜田历任重机枪班长、排长;1950年10月,随27军入朝作战,担任242团3营8连连长。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九兵团严重减员,于喜田的8连补充了不少新兵。

团党委本来是想把攻占鸡鸣山的任务交给其他连队,于喜田连长自告奋勇,向团党委保证完成任务。

考虑到8连一向作战勇敢,团党委才把任务交给了他们连。

接到任务后的于喜田,立即召集8连指导员王慎年,副连长黄仁德研究作战方案。

鸡鸣山距离敌军主阵地特别近,附近有三个山头,于喜田认为攻占鸡鸣山前必须先拿下三个山头,顺利占领制高点。

他决定由8连3排担任主攻,1排负责侧翼掩护,2排作为预备队。自己领着3排先拿下第一个山头,副连长黄仁德拿下另一个山头。

最后两股部队合二为一,朝着最后一个山头进发,主攻时间就定于1951年5月15日晚间7:00许。当天,8连长于喜田带领全连战士冒着倾盆大雨出发,他和副连长黄仁德顺着山头隐蔽前进,突然发起进攻。

面对志愿军的突然进攻,南朝鲜军队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经提前报销了几十人,3排攻占第一个山头,黄仁德副连长拿下另一座山头。

当两股部队朝着最后一座山头进攻时,却遭到敌人猛烈的火力阻击。

于喜田命令重机枪班压制敌人火力,1排预备队沿着山脊两侧朝着敌军发起进攻。

很快,8连顺利拿下671高地、三个山头。

但作战经验丰富的于喜田感觉非常奇怪,因为8连拿下这三座山头的时候,他发现这里不是鸡鸣山主峰,出现在8连战士眼前的居然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高地。

山下不是公路,而是黑黝黝的山窝子。顺着远处望去,前面还有好几座山,他们距离主峰相当远。

图片图|短暂休整的志愿军小分队

这时于喜田才突然明白,志愿军反馈的情报有误。

与此同时,242团指挥部同样发现这一错误。

整座鸡鸣山附近共有11座山头,连着三处高地,驻守在此地的守军为南朝鲜第5师一个加强营(1000多人)。

81师侦察部队因为使用的是日伪时期旧地图,加上鸡鸣山四周都是大大小小的山头高地,导致侦查员误以为鸡鸣山只有三座山头。

8连出发时轻装上阵,没有携带步话机,团部根本无法通知他们。

拿下三座山头和两处高地的于喜田发现敌军已经开始重新布防,实际情况非常糟糕,目前最稳妥的作战方法应该是迅速回撤,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重新调整部署。

可是这样一来,敌人肯定会往鸡鸣山派出更多守军;为了完成任务,于喜田继续率领部队往前进攻。

他命令剩余8连战士沿着敌人撤退方向一路猛追,朝着鸡鸣山主峰发起猛攻。

此时,其他几座山头上的火力越来越密集。于喜田率领3排战士沿着山脊南侧冲向山顶;黄仁德副连长率领2排,向另一个山头发起进攻。

战士们都已经打红眼了,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作战方案,相当于打到哪算哪。

就这样,8连战士见到敌人就打,顺着山脊一路猛冲,向各个山头发起进攻。

5月16日清晨4:00许,8连已经拿下七座山头,终于快要到主峰下面。

8连只剩下100多名战士,其中能战斗的不超过50人,鸡鸣山主峰上至少还有两个连的守军。

胜利在即,8连战士全凭一口气在硬撑着,但现在必须一鼓作气,否则根本完不成任务。

连长于喜田向大家喊话:“同志们,我们最后再努把力就能打上鸡鸣山主峰,祖国人民在等着我们的胜利成果,大家一起冲啊!”

战士们纷纷响应,于喜田将能战斗的50余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黄仁德副连长带领,配备5挺轻机枪从正面进攻,于喜田带着剩余战士从侧面攻上山头。

经过约40分钟激战,8连战士们前仆后继,终于拿下了主峰,此时全连只剩下23人。

敌人很快又冲了上来,8连战士们虽然已经筋疲力尽,在连长于喜田的鼓励下,仍然强撑着跟敌军作战,先后打退了敌人的9次冲锋。

此时,连队只剩下7个人了,于喜田手握最后一颗手雷,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与敌军同归于尽!

就在这时,3营通信员赶了过来,告诉于喜田大部队已经穿插到位,8连可以撤退。

1951年5月16日黄昏,3营营长孙振英率领大部队来到鸡鸣山主阵地。

他刚看到8连只剩下7名战士时,3营长不禁哽咽地说道:“同志们,你们圆满完成了上级的任务。

图片图|于喜田连长

现在主力部队已经安全渡过昭阳江,马上就要对敌军阵地实行穿插。”

3营长刚说完,于喜田像是泄了劲,一下瘫倒在地上。战士们赶紧上去查看情况,只见于喜田的腹部被流弹击中,正在汩汩的流血。

为了不打击8连的士气,于喜田一直隐忍不发,加上胃病突然发作,终于昏倒在高地上。

根据另一位志愿军老兵初江南的回忆,英雄连长于喜田最后牺牲在阵地上,他被追记“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记特等功、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结语








































8连100多名战士在连长于喜田的带领下,连续战斗长达一天一夜,共计攻克11座敌人据守的山头,先后打退9次反扑,毙伤1000余名敌军。

得益于英雄8连出色的表现,242团在师长孙端夫的率领下,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预定地点,截断南朝鲜军队4个师的退路。

图片图|242团接受表彰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242团荣立集体三等功、3营8连被志愿军第九兵团评为“鸡鸣山战斗模范连”。

参考文献:

[1]最可爱的人,你们在哪里?军事史林 2020年08期

[2]抗美援朝最大规模的战役反击战——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作者张德彬,党史博采(上) 2020年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