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斟细语】漫谈“拖欠官银”

 红楼心语 2022-09-22 发布于山西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漫谈“拖欠官银”
作者:火烧彤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通过平儿之口,详细讲述了石呆子案。
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认了不到十年”中的“认了”是“认识了”的省略语。在汉语的语境中,“不到十年”通常指的是将近十年而未满十年,是九年多的意思。石呆子案发生在省亲这年,这年宝钗十五岁,她比宝玉大两岁,宝玉又比黛玉大一岁,所以黛玉这年是十二岁。黛玉五岁发蒙,接受贾雨村的施教。在省亲这年,黛玉认识贾雨村也才七年,贾雨村与贾政相识、结交上贾府的时间就更晚,所以,“认了不到十年”这句话是作者的一个写作错误。
众所周知,古代的银子分为官银和私银两种。私银就是流通在商业市场中的银两,可以是有一定重量规制的银锭,也可以是散碎银两。官银要放入国库,为了方便统计,管理者统一了银锭的制作规格,还要求在官银上铸上文字和印记,使官银具有极强的标识性。此外,他们还规定官银不得在社会上流通。
官银也好,私银也好,都是银子,都是货币。货币最大的作用是充当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在市场上进行流通。通俗地讲,就是钱最大的价值是用来花的。官银不是只有进入国库的这一个流通方向,发俸禄、发军饷、进行公共工程的施工、赈济灾民等等,朝廷都要从国库里拨出官银来使用。官银要在社会上流通,得把官银熔铸成私银后方能流通。熔铸是有一定的损失的。有多少官银要熔铸为私银?损失量是多少?这些事务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监督,这个机构就是官银钱铺。
官银除了便于国库按标准规格统计数量以外,还有防盗的功能。假如有人偷盗了官银出来,他是不能直接拿到市场上来使用的,因为官银禁止流通,也就是大家都不花这种钱。他得把官银熔铸为私银,才能拿到市场上买东西。熔铸官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把官银拿到铁匠铺之类的场所去熔铸,人家一看就知道他偷了官银。当前,不少古装影视剧动辄就编造巨贪或明或暗地从国库里搬走成千上万的银子据为己有,有的还直接把大量的官银成箱成箱地送给更高级的官员。这些编剧就不想想,这么多的官银贪官们能使用吗?他们必然不敢拿到官银钱铺去熔铸,那么他们又能拿到哪里去熔铸呢?如果私设熔铸点,那就得花大量的时间、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熔铸,还得派人监督。参与的人一多,动作这么大,就不怕引起外人怀疑吗?内部的人走露风声怎么办?这都是编剧没有官银钱铺这个历史知识造成的笑话。历史上的贪官多半是在税收环节或者盘剥民众、收取银两的时候就贪污了大量银两,不会笨到等私银都熔铸成了官银、进了国库再来贪污。
官银钱铺最初的职能就是根据严格的行政流程和审批手续以及监管制度,熔铸要拨付出去的官银,计算损失后,重新确定银钱的数量,相当于铸币厂。随着时代的发展,官银钱铺的事务慢慢扩展到了存款、放款、汇兑、贴现、购买生金银等多项业务。官银钱铺不再只是个铸币厂,它已经渐渐变成了商业银行性质的官方金融机构。
官银钱铺的职能变化倒也不难理解,把国库里大量的闲置资金进行盘活,使其增值保值,于国于民都有利。放贷是风险最低的一种投资方式,毕竟来贷款的人还有抵押物。因此,官银放贷的业务油然而生。
一般人对官银借贷并不陌生。前些年火遍全国的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就讲了雍郡王奉命向借了国库银两的官员们追讨欠款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同名历史小说改编的,有些情节与史实有出入,但是追款的基本情节应该属实,这也证实了清代确实有官银借贷的制度。
值得思考的是,在《雍正王朝》里,借了国库官银的是皇子、官员,没有一个平民,而贾雨村诬陷借了官银的却是一个十足的平民石呆子。平民能否借贷官银呢?从平儿的叙述来看,她只强调贾雨村诬陷了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没有提到平民不能借贷官银,那就说明平民可以借贷官银。石呆子的故事把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告诉了读者,这一点我们要感谢《红楼梦》的作者。正是因为平民可以借贷官银,贾雨村才利用了官银钱铺的这一制度诬陷了石呆子。
在《雍正王朝》里,为了突出主要情节、直接展现人物冲突,编剧把一些细枝末节进行了简化,比如,各官员什么时候欠的官银?利息是多少?等等。还有,谁借了多少钱就还多少钱。比如,某人借了二十万两银子,还的时候也是还二十万两银子。这其实违反了基本常识。官银钱铺是金融机构,不是慈善机构,放贷就得收利息,让国库的钱增值保值,否则没必要放贷。
贾雨村要把石呆子诬陷成拖欠官银的罪犯,不是说一句“拖欠”就行了的,得把石呆子什么时候借的钱、还款期是多久、利息是多少等细节都编圆。说一个人借了钱拖着不还,意思是他过了还款期还没还。如果所欠债务还在还款期内,是不能说欠债者拖欠不还的。当然,这些问题难不住久入官场的贾雨村,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刚到应天府上任、需要在门子的指导下才能把一桩命案了结的贾雨村了。他已经能熟练地操弄制度来鱼肉百姓,可见平时没少干这种事!石家古扇这事与贾雨村本没有关系,贾家也没找他帮忙,而他却自告奋勇来谋夺石家古扇。他既然能毛遂自荐,就能把这件事的方方面面如何都设计好。此时的贾雨村已经彻底成了一个卑鄙歹毒的恶官!
石家古扇送到了贾赦手里,但是贾雨村真的就把这事办得滴水不漏、毫无破绽吗?当然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贾雨村能成功地把石家古扇弄到手,原因在于他深谙官银借贷的制度,但是这事的破绽也出在制度中。
在《雍正王朝》里,皇子、官员借官银都不需要抵押品,因为他们都有俸禄。皇子欠钱不还,雍郡王利用自己也是皇子的身份,逐个劝说自己的兄弟还钱。他没有采取强硬手段,主要是为了维护皇家脸面。对官员他可就不是这样了,他已提前告知官员,过了还款期仍然不还钱就得抄家抵债。
像石呆子这样的平民借官银的情况与皇子、官员完全不同,他必须要把抵押品抵押在官银钱铺,否则他拿到银子跑了怎么办?他没有偿还能力怎么办?那么官银钱铺的账面上不是一堆坏账吗?
一个普通的平民去官银钱铺借钱其实和去当铺当东西区别不大。假定一个拥有一百亩田地的财主想买更多的土地,但他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于是他跑到官银钱铺去借钱,那么他除了写借条以外,还得把他现有田地的田契抵押在官银钱铺,他才能拿到借款。
贾雨村设计了石呆子拖欠官银案,意在谋夺石家古扇。那么,石呆子既然能借到官银,也应该是拿着古扇到官银钱铺去借钱,并且把古扇抵押在那里,才能拿到钱。过期不还钱的话,官银钱铺将自动将古扇收缴,进行公开拍卖,把拍卖所得的银两收缴国库,这才是合情合理的正常流程。官银钱铺根本不需要通过抓人、抄家来获得古扇。贾雨村以拖欠官银为名抓了石呆子,然后抄了他的家,获得古扇,这根本不符合官银借贷制度,不合法也不合情理,这就是此案的破绽。
这个破绽会被人发现吗?会有人以此作为弹劾贾雨村的依据吗?恐怕会。贾雨村依附于贾史王薛政治集团。小说第72回已经写到了贾雨村降职,这恐怕是贾史王薛政治集团的政敌们取得的一个小胜利。对于贾雨村来说,更糟糕的还不是降职,而政治嗅觉敏锐的贾琏对他的降职感到了不妙,认为贾家应该远离他,连管家林之孝也赞同贾琏的看法。如果贾雨村失去了贾家这棵大树的庇护,政敌们翻查起贾雨村以前办过的案子就方便了。他们不会因为贾家和贾雨村划清界限后就不认为贾雨村与贾家没了瓜葛,反而要进一步通过查贾雨村来找到贾家的问题。
平儿提到,扇子被贾雨村送到了贾赦手里时,石呆子不知道是死是活。其实,真要复查石呆子案的话,石呆子本人是死是活都不会影响案件的复查,因为此案的破绽就摆在那里,稍有官银借贷常识的人一看便知。自作聪明的贾雨村为了献媚于贾赦,策划并实施了此案,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反算了卿卿前程。对于可怜的石呆子来说,则是迟来的正义。
参考文献:
盛观熙:《清代陕西官银钱铺》,学术论文,《西部金融·钱币学货币史》2010年增刊总第四期第26页。

个人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欢 迎 来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