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源流中的谬误(二)

 仁和堂老军医 2022-09-22 发布于广东

关于《江州义门陈实录》

这是一篇专门介绍义门陈历史的文章,文章是以一个神话开头的。说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初吉,一位神仙探访在庐山的伯宣公。神仙指示伯宣公到江州德安艾草坪常乐儒教里建宅而居,子孙便富贵安享。“传七世至青公,生六子,富有加,人日众”。后至唐僖宗中和四年,被旌表为义门。显然,这是指陈旺公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所建的义门陈。但此时陈旺公的义门陈己有88年之历史,又何须伯宣公再建呢?这里显然有误。记得我在2008年寻觅义门陈资料时,在一份资料中透露,义门陈中有血缘相近的二支族人生活。我一直在寻找到底是哪二支族人而无果。不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见此谱文,我豁然明了,另一支族人,便是伯宣公这支。伯宣公这支族人进入义门,绝对是旺公建义门九十年后才入的。玄宗朝是唐朝最鼎盛的时代,上到政府下到老百姓全都富得出油。因此旺公建一个庄是比较容易的。到唐玄宗的重孙子唐宪宗李纯朝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震荡,朝廷是国库空虚,百姓是贫苦交加。伯宣公这一支族人可能是在生活无看落的情况下才加入到血缘相近的义门陈中生活的。义门陈建庄到此时,已经过了近百年的岁月,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加入一支人来共同生活也不会有太多的问题,因此也愿意接受。后来此支人的出色表现,加上义门陈的家长制是选举人品好,能力强,有众望的人为家长的,因此此支人中的出色者也成了义门的领导层。此文一定是伯宣公后人所撰。因此才将自己先祖伯宣公撰写为义门陈创始人。另外从叔明公到陈旺公一百四十多年时间里,之所以有十二代人之多,原因是二支人都把先人置于前面而产生的混乱,而后人也把义门陈两支人当成一支人,因而把陈旺公与伯宣公二支人的世系混在一起,甚至把伯宣公当成了陈旺公祖父。总之,到现在为止,所谓的“义门研究会”中的义门陈世系全是混乱不堪的。我族之谱也是照抄义门陈的,因此也出现了这种混乱的现象。

关于分庄,在明代嘉靖丁亥年王守仁先生写的谱文中,他列举了许多庄,但是以咸宁(湖北咸宁)庄为开始的。咸宁庄也称琯溪庄。当时朝廷分庄是下了大成本的,为迁徙至别处的义门陈不光建好了庄园,也买好了土地,条件十分优越。但因故土难移之故,不少义门人宁可不要这补助,也不愿离开故土。像陈晞公便卜居于江西赤栏门。这琯溪也是一样,是义门分去咸宁的一部分人卜居于此,因此琯溪人也称自己为琯溪庄。我在2008年时便知道此情况,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我们族谱上源接琯溪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