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个成语叫“孟母三迁”,它来自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墓地搬到市集,又从市集搬到学堂附近的故事。这个成语也为后世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教育孩子的方法。 无独有偶,宋代的欧阳修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幼年家贫,没有钱去学堂读书,母亲折断苇草作笔,以沙地为纸教他学习知识。欧阳修也是靠着在地上的练习,才打牢了学习的基础,这就是成语“画荻教子”的由来。 成语多是形容一些名人的,那么,民间是如何把教育心得传下去的呢?有句俗语叫“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其中就蕴含了一个深刻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01老人是条龙 这句俗语中的老人,自然是指代父母。但从前半句可以看出,这里面的父母已经不再年轻,而是上了一定年纪的状态了。此时的儿女大多已经成年,甚至已经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小家庭了。比较不好理解的是话中“龙”的含义,为什么要用龙作比呢? 众所周知,龙是我国的民族图腾,在我国的史书和神话传说中,拥有无法取代的作用。不仅常常和神异的故事有关,而且古代的皇帝也喜欢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可见龙是一种尊贵的象征。 ![]() 天子是一国之君,那么家长就是一家之主了。父母不但要辛勤工作,为家庭和子女提供生存保障,而且也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小孩子会在拥有了自己模糊的思考能力后,开始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个人习惯等等。 这个时候,即使一个小小的举动,如果经常被孩子捕捉到的话,他们就会开始不自觉的模仿。或许,这是来自于动物的本能,幼崽只有学会了父母的动作,才能少走弯路,更好的生存下去。 ![]() 然而,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无论是家长无意中表现出的喜欢读书、喜爱运动、热情开朗等优点;还是撒谎、脾气暴躁等缺点,无形中造就了一个年幼的模仿者,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 当然,成年人知道那些是不好的,也懂得在什么场合可以自控,什么时候可以放飞自我。但在孩子的眼睛里,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因为,此时的孩子还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 ![]() 经常有的家长会很惊讶,年幼的孩子无意中就流露出,令人惊喜的优点和令人感到不安的缺点。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后知后觉的加以称赞或训斥,殊不知这个时候再想改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效果如何还不好说。 02向谁谁家穷 前半句说的是家长,那么后半句说的自然是子女了。既然,把家长比作一言九鼎,可以塑造孩子基础人格的决定者。那么父母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就要接受孩子未来的结果。 后半句说得是一个穷的结果,也就是会造就一个穷困的子女家庭。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所有的答案都在这个简单的“向”字上。向的本意有“指向”的意思,并非让谁穷谁就穷,父母又不是神仙。 ![]() 再说为人父母,自然是希望子女幸福的,即使真有这样的力量,盼着子女大富大贵还来不及。也有人说这里的向是“依靠”的含义,指有谁来养老的意思。在古时候,每个家庭都有不止一个子女,父母年迈以后,基本都会选择和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 因为在古时候,女儿嫁到男方家里需要改姓,很多家庭都是由祖父母、父母、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媳组成的。在同时拥有很多儿子的情况下,父母通常会选择一个合心意的儿子为自己养老。 按这个说法,那么恐怕暗含年迈的父母会成为负担,而导致儿子家庭穷困。且不说如此观点是否靠谱,孝敬老人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认为赡养老人是一种负担的人,必然不会被当作榜样流传。 ![]() 这种自私的说法,又怎么会被编成俗语在世间流传?所以,这个说法有失偏颇。其实,这个“向”字真正的含义本是“寄希望于”的含义,进而可以引申为“偏向”的意思。 03真正的含义 既然是俗语,这里的向在很多方言中,就含有“和谁站在一起”的意思。比如,东北方言中的“向着他说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话的时候,立场并不客观,而是偏向某个人。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在一个孩子很多的家庭中,父母或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无法一碗水端平,造成偏爱某一人的情形。这个受到偏爱的孩子,势必会得到更多的物质条件和更多的爱。 ![]() 这样的情形,对于其他孩子来说自然是不公平的。但更为致命的是,受到偏爱的孩子,反而会因为自己的特权,而产生娇纵的心理。一旦这种心理产生,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知,造成过于高估自己的结果。 如果说,在父母身边的时候,由于偏爱还能衣食无忧的话。那么一旦成年,这样一个自我认识不清,童年又少有违逆挫折的孩子,走向社会势必会遭受真实的“毒打”。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严寒酷暑,他们成家以后,搞不好会成为“啃老”的一员,变穷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04结语 无论是多子女家庭也好,独生子女家庭也罢,娇纵算是毁掉孩子最容易的教育方法之一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