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小 剪辑:小婵 文字:大罗 期数:第750篇 01 — 确认性偏差—— 看到这个概念,我就意识到人的大脑运作有时候也是不可信任的。 经常有人会说:你用点脑子行不行!现在看来,你就算用脑子了,也未必是正确的,因为有“确认性偏差”。 曾经看过一个营销小故事:讲述“一个汉堡”的两条广告,一条为:“该食品80%没有脂肪”,另一条为“该食品20%有脂肪”。 商家分别使用这两条文案销售汉堡,结果前者的销售额比后者足足高出50%。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知道这两条文案广告说的是一回事。 明明描述的事实是一模一样,但因为人们的认知偏差,导致多数人倾向购买前一条文案售卖的汉堡。 广告说的是一回事,但是角度不一样,关注点就不同。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有一个教徒对牧师说,我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牧师说:祈祷还想抽烟,是对主不敬。不可以! 另一个教徒说:我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嘛?牧师说:抽烟还不忘祈祷,可以的。 其实这本质上说的也是一回事,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带来的结果也就不同。 第一个教徒强调的重点是抽烟,所以牧师不同意;而第二个教徒强调的是祈祷,所以牧师同意了。 所以,在生活中潜伏着许多难以察觉的认知偏差,让我们判断结果时失真。 那么,什么是确认性(认知)偏差呢? 它指的是一个人一旦形成确认的,深信不疑的观点,就会下意识找支持自己或有利自身观点的证据,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而扭曲新的证据。 比如,我们都听过“疑人偷斧”的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定是邻居偷的,接下来通过观察他发现,邻居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时的神态、动作都很像偷了斧子的样子。 可过了几天,他去找东西时发现丢掉的那把斧子,原来被自己忘在了储藏室里。 于是第二天他再看邻居的举动和言行,觉得他一点都不像是偷斧子的样子了。 所以,当我们心中的执念认定某个事实的时候,为了避免失真,就要学会质疑头脑中的想法。 问一问自己:我这个想法的内容是真的吗?这百分之百是真的吗?这样就可以打破心中的执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