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历史课:西夏唯一的太上皇是“状元”郎

 金色年华554 2022-09-22 发布于上海

西夏英文皇帝——李遵顼

文章图片1

李遵顼,党项族,西夏宗室皇族所出,他是齐国忠武王李彦宗的儿子。

公元1163年,李遵顼出生在凉州齐王府中,他的父亲李彦宗在凉州起兵反叛,定都凉州,将儿子李遵顼扶上皇位,废掉了夏襄宗李安全,后又从凉州迁都到兴庆府。他也是西夏历史上第二位通过宫廷政变登上皇位的宗室子弟。

作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西夏神宗皇帝李遵顼却是出身近支皇室,是齐国忠武王李彦宗的儿子,西夏襄宗李安全的族侄。

史书记载他:“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还是一个很有学问才情的党项皇族子弟。

历史上唯一的 “状元”皇帝

西夏才华出众的皇帝

公元1203年,李遵顼如愿夺得了廷试进士的第一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头名“状元”郎

公元1211年和父亲一起废掉夏襄宗自立为帝,改元光定,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但他也只是一位很有才情,却不擅长治国的皇帝。

皇帝是一国之君,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开始,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他的基本上不是父子相承,就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正常情况状元是绝对不可能登上皇帝之位的。

然而在中国历代状元中,只有一个人比较特殊,他就是由“状元郎”继成为皇帝的,这位皇帝就是西夏神宗李遵顼。

众所周知,西夏由党项族人创建,其中西夏男子们历来都是以骁悍、善骑射著称,功名往往是靠刀箭在战场上搏杀获得的,对于读书科举一般不感兴趣。然而李遵顼却是个“异类”,对骑马射箭不感兴趣,却痴迷于读书,显得格格不入。

根据史书记载,李遵顼年轻的时候以品行端正、博学上进,闻名遐迩。他不仅文章做得好,而且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妥妥的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帝王。

西夏名列前茅的“状元”郎

西夏最有才华的状元“皇帝”

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三月,李遵顼参加了西夏的科举考试,结果在廷试中一举夺魁,被西夏桓宗纯佑钦点为:头名状元,一时间成为西夏美谈。

然而在历史上有才情的皇帝也很多,从古至今,很多有才情的皇帝,像曹丕之于文学批评,唐玄宗之于曲艺,宋徽宗之于画院,都是有深远影响的,时至今日在文坛仍然占有很重要的文化艺术地位。

他们虽然都是很有才华,满腹经纶,甚至是有一技之长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不擅长国政,有趣的是,这些有才华的皇帝,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亡国之君,他们并不适合做皇帝。

历史有时候就是奇怪,有的人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弑兄杀父的宫廷惨剧经常发生,有的人却把皇位当成副业来经营,于是历史便多了许多惋惜,也多了几分无奈。

在这些皇帝里,西夏的“状元”皇帝李遵顼是名列前茅的,因为他的学问是古代最高的状元,但却也是一位不适合做皇帝的人。

古代很有才华的皇帝

第一位:“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

文章图片2

李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皇帝之一。李煜本无意做皇帝,以艺术为乐寄情于山水,也无帝王之才,却偏偏做了皇帝,又身在非常时期,注定是一位悲情的皇帝。

他的作品脍炙人口,他最出名的一首词就是《虞美人》。他自己也因此而丢了性命,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主人公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真实的经历,是一首写实诗。

他虽然不是做皇帝的料,但其文学成就极高,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及诗文,以词最为突出。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或者李后主。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也被评价为“千古词帝”。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第二位 靡靡之音——陈叔宝

文章图片3

陈后主是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给后世留下了“商女万亡国”“玉树后庭花”“胭脂井”等典故。

陈后主叔宝自幼长于妇人之手,不知天下大势,更不知所承之责。隋军兵临城下时,告急文书未曾开拆就被丢在床下,甚至忘却了一个皇帝起码的尊严,所以当隋军杀入宫中,他才会与张贵妃孔贵妃三人抱作一团躲在井里,以致隋文帝对一国之君如此不顾体面而大吃一惊。

他只是从来就把自己当作一个风流才子,文人骚客,亡不亡国,无所谓,皇帝的体面,更是无所谓的了。他的文学成就基本局限在诗歌和音乐领域,而且成就并不突出。在诗歌领域,他主要沿着齐梁文学的路线继续走下去,发展宫廷诗歌,对格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代表作有《三妇艳词十一首》《三妇艳》等。在音乐方面,陈叔宝比较精通,创作了《玉树后庭花》《临春乐》《春江花月夜》等乐舞。

他终日沉浸在音乐美色下,陈叔宝创作出了“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样的靡靡之音,最终在靡靡之音下成了亡国之君。

第三位 梨园鼻祖——李隆基

文章图片4

中国古代的皇帝很少像唐玄宗李隆基一样,既能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地蒸蒸日上,同时自身又有着极高的文化音乐修养。李隆基将这两种素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成就了一代梨园“鼻祖”。

梨园,这是戏曲界的代名词,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时期里,梨园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唐玄宗本人格外喜欢音律,就把梨园升格变成了皇家训练歌舞戏曲的机构,梨园也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音、舞、戏为一体的综合性皇家学院,梨园也就正式成为戏曲的代名词。

李隆基对音律那已经是到了热爱的地步,堂堂一国之君居然担任起了梨园的校长,处理完朝政就来梨园教大家唱歌跳舞,俨然一副认真尽职的好老师。

在此期间,杨贵妃的出现就刚好契合了唐玄宗李隆基贵为皇帝却内心空缺的一部分,她善歌舞、懂音律,是唐玄宗长久以来寻找的精神伴侣。

李隆基谱好的曲子,杨玉环能够依韵而舞,以婀娜舞姿完美地诠释李隆基心中的艺术想象。抛开年龄、伦理不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结合确实是艺术的相知相惜,他们是彼此的灵魂伴侣。

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梨园编排过很多创造性的曲目,甚至还让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

在开元盛世时期,可不只是经济文化发达,舞蹈和音律也有着极高的成就。时至今日,戏曲界的人还是会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梨园的鼻祖是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的难得之处就在于:他既没有像其它明君一样终日只会处理政务,也没有像陈后主一样沉浸在谱词度曲中亡了国。

第四位 书画大师——宋徽宗赵佶

文章图片5

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堪称不世出的艺术天才,如果不当皇帝必然是千古流芳的书画大师。

赵佶拥有和李煜一样非凡的艺术天赋,诗书画印等样样精通,尤擅长书画和书法,其独创的“瘦金体”独步天下,他的文学成就非常惊人。

文章图片6

宋徽宗的瘦金体

中国历史上美术学院的最早雏形便是赵佶主导成立的画院,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小有地位。宋徽宗的书画作品,更是在香港,欧洲的拍卖行上创下了华人作品的最高记录。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宋徽宗的画作

可惜的是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确实碌碌无为,昏庸不堪,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昏君。

第五位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文章图片9

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因其年号为天启,后世多称其为:天启帝。

朱由校是人称的:木匠皇帝,痴迷木匠活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而且还是一位天才。在朱由校这里,皇帝成为了副业,木匠活才是他真正喜欢的一门手艺活。

他的手艺堪称巧夺天工,精美绝伦,非一般木匠大师所能及。朱由校若不当皇帝,以其非凡的天赋,说不定成自成一派。

而在治国方面,若是有他爱好木匠活的十分之一,或许能延缓明朝灭亡的时间。可惜为皇位所耽误,反过来也可以说是朱由校耽误了明朝。

状元学霸才华横溢

但不适合做皇帝

夏神宗李遵顼从小生活在凉州,长大在凉州,因为当时的凉州属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商贾僧侣往来频繁,各种文化交融,李遵顼在耳濡目染之下,知识还是很渊博的。

西夏文里的隶书味道就有他的影子在里面,当上状元后,夏桓宗李纯佑让他继承他父亲的齐王爵位,没多久擢升李遵顼为大都督府主,成为李纯佑的有力帮手,可以说此时他的人生风光无限。

可惜的是,他是状元学霸才智第一,可是治国理政军事才能却是一塌糊涂,再加上他没有把心思用到治理国家上,渐渐地,西夏就被他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夏神宗李遵顼和后唐的李煜,宋朝的宋徽宗一样齐名,都具有风华绝代的文才成就,但他在治国理政用兵上却不是个好皇帝。

夏神宗在位时,西夏的盛世不在,已经处于连年的战火之中,与蒙古,南宋交战时也是屡战屡败,西夏从此一蹶不振,世风日下。

作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李遵顼尽管文采斐然,但治国理政能力却是昏庸无能 因为一连串的错误决定,将西夏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实在是辱没平生所学。

早在夏桓宗在位期间,蒙古就已经开始崛起于漠北,严重威胁到了西夏的安全,而内部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不断,导致国势日渐衰落。

在这种情况下,桓宗迫切需要能得到贤才辅佐,以便重振国运。在这种情况下,李遵顼便获得提拔重用,仅用了数年时间,便晋升为大都督府主,以宗室身份执掌兵权,成为朝廷最可倚重的皇族。

在这期间,夏桓宗被堂弟李安全弑杀,而李安全当皇帝之后昏庸无道,破坏西夏与金朝之间长期的友好关系,发动了一场毫无意义、损失极大的对金战役,并屈从于蒙古的欺凌,引起国人的强烈愤慨。

西夏皇建二年公元1211年,在这种情况下,早有不臣之心的李遵顼决定发动政变,废黜并杀死李安全,然后自立为帝。

夏神宗错误的治国策略

西夏自建国后,基本上都在奉行着“事大主义”的外交方针,哪个国家强大就依附哪个国家,并且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立场。

但与此同时,一旦周边大国势力过强,威胁到西夏的安全时,它便会采取“联弱抗强”的战略,与其他邻国结盟共同对抗该大国。

正是灵活运用了这两套战略,西夏才得以在宋、辽、金等大国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始终保持独立地位。

夏神宗李遵顼上台后却反其道而行之,全盘承袭了上一任皇帝夏襄宗李安全自取灭亡的政策,先是依附于蒙古攻打金国,在损耗大量的兵力、财力、物力后,因为难以继续支撑,便开始调整策略,准备联金抗蒙。

但李遵顼的提议遭到金国的拒绝,他一气之下又联合南宋攻打金国,结果连战连败,军民死伤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李遵顼便抛弃与南宋的盟约,再一次归附于蒙古。

蒙古对李遵顼反复无常的举动很是鄙视,所以在西夏再次归附后,对它的压榨、欺凌比之前更盛。对此,李遵顼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不敢有半点儿怨言。

如此一来,没过几年时间,西夏便因蒙古苛刻的征调政策被搞垮,使得国中“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乏”。而兴州、灵州、因为旱灾甚至出现饥民相食的惨状,实在是建国以来极其罕见的惨烈现象。

夏神宗李遵顼的种种愚蠢举动,引得国内一片怨声载道,而他为拯救帝国所唯一能做的,便是以皇帝的名义命人缮写泥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寄希望于佛祖来庇护国家、赐福百姓,但换来的却是局势的愈发严峻。

此时,国中反对依蒙攻金政策的呼声日渐高涨,甚至于连太子李德任都加入其中反对夏神宗,由此可见夏神宗李遵顼在西夏已经不得人心了。

当时,因蒙古围攻中兴府,而金朝并未出兵相助,从那以后金朝与西夏的关系就开始破裂。

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派出数万起兵围攻金朝东胜城。

公元1213年,李遵顼攻破了金朝的保安州、庆阳府、邠州、巩州、庆原以及延安诸州。

公元1216年,蒙古成吉思汗出兵侵略金朝,李遵顼当即出兵配合成吉思汗,又连攻延安、伏州,攻破潼关。

夏神宗李遵顼在位前期,一味地接受蒙古的征调,蒙古需要借用西夏兵力攻打金朝,李遵顼二话不说就出兵。

长此以往,西夏军力遭受了巨大的消耗,接连战败,但这并没有让李遵顼反省,反而激起了他的野心和战欲,继续发动侵略战争,导致西夏百姓民怨四起。

夏神宗李遵顼附蒙侵金的政策遭到了百姓的反对,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不少人反对这种主张,其中就包括李遵顼所立的太子李德任。

废黜太子事件

动摇国之根本

夏神宗李遵顼派太子李德任出兵抗金,太子李德任上谏言说了一句:金兵太强,不如讲和,当即就惹怒了李遵顼。

太子李德任对夏神宗说:如今,蒙金都是强国,我们去攻打,无疑是以卵击石。而且蒙古人这些年来,只让我们陪着他们打仗,却一点战利品都没有分给我们,很明显是要耗死我们,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与其这样,不如与大金讲和。至少这样,我们会少一个仇人。西夏本就孱弱,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太子德任句句恳切,精准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但昏庸的夏神宗却不肯面对自己的失败和无能,不愿意让儿子质疑自己的治国能力,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太子的挑战,决定要给太子一点颜色看看。

太子李德任以放弃太子之位,出家为僧为筹码,向夏神宗进行力谏,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因为太子德任据理力争的劝谏,彻底触及到了夏神宗做为皇帝做为父亲的威严,他竟然在大敌当前,执意废掉太子德任,动摇了国之根本,并将太子德任囚禁在幽州,终身不得出。

虽然太子李德任因反对夏神宗李遵顼出兵攻金而被废黜囚禁,但朝中仍然不断有臣子站出来反对李遵顼,李遵顼不厌其烦,后来他还真的拒绝了蒙古一次,谁知蒙古被拒绝以后,却突然调转枪头开始攻打西夏。

这时,西夏御史中丞梁德懿上书,分析了当前西夏国内国外形式,指出蒙古人是喂不熟的白眼狼,给他们多少好处都不满足。夏神宗不但不听劝阻,反而罢免了梁德懿。虽然李遵顼无条件地屈从于蒙古,但成吉思汗对他依旧不满意,并按照原计划加快了消灭西夏的步伐。

不久,又传来蒙军进攻西夏的消息,西夏国内反对联蒙灭金的呼声不断。看到自己的做法引起了众怒,夏神宗只能退位。他把帝位传给了二儿子李德旺,也就是后来的夏献宗。

不做亡国之君 传位给儿子

成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

虽然李遵顼无条件地屈从于蒙古,但成吉思汗对他依旧不满意,并按照原计划加快了消灭西夏的步伐。

西夏乾定元年公元1223年,在这种情况下,夏神宗李遵顼因为不愿做亡国之君,便把皇位传给次子李德旺。自己则做了太上皇,李遵顼也是西夏开国以来唯一的一位太上皇。

夏神宗李遵顼在位十二年之后退位,自己退居别宫研读诗书,想要安居晚年。但自古以来的太上皇和当朝皇帝的矛盾就是皇权之争,最终都是你死我活的结局。

中国历史上几十位太上皇之中,仅有一位太上皇是自愿退位,禅让皇位给儿子,那就是乾隆皇帝。

其余的太上皇不是被追封、或者尊为太上皇称号,就是因为内在、外在等因素所影响,才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退位,成为太上皇,而夏神宗李遵顼退位的直接原因就是后者,并不是自愿退位让贤。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太上皇”在古代属于一种职业,也算是一种“皇帝”,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皇帝,所以也称为“太上皇帝”。因为自身退位,将皇位禅让给他人或者是被追赠,而“太上皇”这个称号成为禅位皇帝的一个头衔。

1、刘太公,汉朝创始人刘邦的父亲,刘邦称帝以后,封其为太上皇。公元前197年太上皇在栎阳宫去世,后来葬于万年县。

草根出身的太上皇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虽已贵为一国之君,他仍一如既往地孝顺父亲刘太公刘太公虽没读过什么书,可是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等刘邦再来时,他便拿着扫帚在门口恭候,如奴仆迎接主人。刘邦大惊,问明原委后便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因此成为历史上唯一草根出身的太上皇,也是第一个活着当上太上皇的人。

2、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文章图片10

唯一的开国太上皇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乘时而起,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公元626年7月,为争夺皇位继承权,李渊的三个宝贝儿子在玄武门之变中互相厮杀,最后老二李世民干掉老大李建成和老四李元吉,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

李渊见大势已去,只得应允。一个月后,李渊传位李世民,被尊为太上皇。公元635年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而以开国皇帝的身份做太上皇,历史上只有李渊一个。

文章图片11

3、唐睿宗李旦,受其子李隆基发起的唐隆之变影响,再次成为皇帝,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称太上皇。于716年7月13日病逝,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

文章图片12

4、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皇帝。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也称其为:唐明皇。

文章图片13

5、宋徽宗赵佶,金兵压境被迫传位与太子赵恒,称太上皇。赵佶在位26年,在太上皇位1年零2个月,靖康之变后赵佶被俘北上,1135年死于五国城,庙号徽宗。

客死异国的太上皇

公元1125年,金国挟灭辽之余威,南下攻宋,很快兵临汴京城下。国难当头,只懂舞文弄墨的宋徽宗赵佶选择了逃避,禅位太子赵桓,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第二年,金军攻陷汴京,包括赵佶在内的皇室成员被掳到东北苦寒之地,至死也未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国。他因此成为历史上唯一客死异国的太上皇。

文章图片14

6、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皇太子赵眘,被尊为太上皇。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公元1187年11月9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宫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当得最久的太上皇

北宋灭亡后,赵佶硕果仅存的儿子赵构在南京即位,是为宋高宗。后来,赵构杀害岳飞父子,向金俯首称臣,偏安东南半壁,不思进取中原,朝野上下一直怨声载道。

公元1162年,赵构以“久在其位,厌倦政事”为由,禅位太子,自居太上皇。太上皇是一项干不长的职位,可赵构一干就是二十六年,他也由此成为历史上当得最久的太上皇。

文章图片15

7、宋孝宗赵昚,淳熙十六年禅位其子宋光宗赵惇,称太上皇。公元1194年,赵昚崩逝,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文章图片16

8、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光宗让位于太子赵扩,自称太上皇。公元1200年,太上皇病逝于寿康宫,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

文章图片17

9、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4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于公元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的裕陵。

文章图片18

10、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嘉庆元年正月禅位与太子嘉庆,自为太上皇帝。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公元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的裕陵。

权力最大的太上皇

乾隆初登帝位时,曾焚香告天:若蒙昊苍垂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圣祖康熙纪元六十一年之数。

到了公元1795年,乾隆已在位六十年,唯有兑现昔日承诺,禅位太子永琰,改元嘉庆,自称太上皇帝。

尽管已经退位让贤,乾隆仍过问军国大事,置嘉庆于傀儡的尴尬境地。四年后,乾隆病逝,享年八十九岁。他因此成为历史上年纪最大,同时权力也最大的太上皇。

文章图片19

11、北魏拓跋弘

最年轻的太上皇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是南北朝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十二岁继位,崇文重教,兴学轻赋,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才干和魄力。

但他喜玄好佛,对权位富贵非常淡泊,一直想放弃皇位去过清闲自在的生活。公元471年,拓跋弘传位年仅五岁的太子,自称太上皇,时年只有十八岁,他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二月,柔然来犯,献文帝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御驾亲征,大败柔然,并追至大漠。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太上皇突然死亡。一说为由于杀了冯太后宠爱的大臣,被冯太后毒死),时年23岁,谥号: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在云中金陵。

西夏李遵顼不是自愿成为太上皇,是被内外压力下才主动退位的,由于内政外交方针的重大失误,李遵顼在位期间西夏国力持续下降,同时承受蒙古和金国的进攻,内部反对声音很大,李遵顼最终传位给次子李德旺,称太上皇帝,为西夏仅有的一位太上皇帝。

太上皇驾崩

公元1226年,就是在西夏亡国的前1年,正当蒙古大军攻陷河西诸城、进逼西凉府之际,时为太上皇的状元李遵顼惊惧而死,终年64岁,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葬于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西夏王陵第161号陪葬墓。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死后得到了一个不好的庙号

从唐代开始,庙号成了惯例,谥号更是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在隋朝之前,谥号和庙号的使用是异常严谨的。

谥号人人都有,庙号必须是成就极高,如两汉400年,有庙号的皇帝不过一手之数。

得到神宗的庙号的皇帝也不只有两位,还有宋神宗,大理神宗,明神宗,只说宋、西夏、明这三位神宗皇帝,他们的生平政绩并不怎么样。

实际上,神宗是个看着好听实际上难听的庙号,能得到这个庙号,意味着国家基本没治了,可见并不是什么好的庙号。

太上皇李遵顼死后仅一年时间,西夏就被蒙古所灭,前后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夏神宗李遵顼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莫过于做了状元。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四十岁的李遵顼参加西夏癸亥科科举考试,博学多才的他一举得中,被点为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

然而这位博学多才的状元皇帝却并不是个治国的能手,相反却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李遵顼即位后继续奉行联蒙灭金的政策,虽不断有忠良之士直言进谏,但他从不肯虚心接受,依然一意孤行。

而此时西夏的军力早已废弛,因此不断战败,致使举国厌战,朝议沸腾,国力受到巨大损失,强大的蒙古开始大举进攻西夏,进入了国破家亡的倒计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