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世奇人》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9-22 发布于上海

作者:李俐

“必得先拿七块银圆才肯瞧病”的苏七块、“刷浆时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的刷子李、“拿义气当命”的混混头儿李金鏊……冯骥才在《俗世奇人》短篇小说集中塑造了54位性格迥异的津门奇人,个个精彩。如今,同名话剧热演,这些奇人异士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话剧《俗世奇人》剧照。(摄影:方非)

《俗世奇人》的读者可能会好奇,这部经典作品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如何编排故事,才能涵盖各色人物,撑起一部大戏呢?正是因为改编难,很多编剧都在对小说啧啧称奇后难以下笔。

最终,编剧黄维若找到了钥匙,这便是《酒婆》一篇。剧本将《酒婆》中“炮打灯”酒馆提炼出来,让各色奇人在其中来来往往,编织出一幅清末民初的天津风俗画卷。这不禁让人想起《茶馆》——“炮打灯”就如“老裕泰”一样,见证着千姿百态的市井故事,记录着形形色色的悲欢离合。

有了人物亮相的空间,还需一位穿针引线的人物,编剧为此设计了酒馆老板娘关二姐这个关键人物,恰如《茶馆》中的王掌柜,串起全剧数十个奇人。其实原著中关于酒馆老板娘只写了一句话,“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但话剧将老板娘设为女一号,还为她和酒婆写了一段事关家族恩怨的前史,成为全剧最大悬念,一路牵动观众的心。

如何保留冯骥才文字的精妙,也是一大考验。导演巧妙地设计了“娃娃大哥”一角,并将演员与小木偶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操控,让木偶承担起“说书人”的功能,打快板,说快书,数来宝,信手拈来,将原著中不少精彩的夹叙夹议和人物白描原汁原味地融入台词当中。

冯骥才曾说过,他写《俗世奇人》,最想体现的就是天津这座城市的地域性格,在这一点上,话剧还有进一步深挖的空间。其实,天津方言就是最能体现天津性格的文化元素,也适合话剧这一艺术形式。目前该剧方言使用并不太多,这固然有考虑全国市场的因素,但对于喜爱天津文化的观众来说,听起来还是不太过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