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岔名人】缑良忠

 文化吴砦 2022-09-22 发布于福建


缑良忠

  缑良忠(1913——2000),字恕轩,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吴砦村人。原国民党文县县党部书记,解放后,为天水县政协委员。

  缑良忠,为人谦和,热情好客。我与他相识于1989年夏,其时已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小个子,淡淡的白眉下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给人的印象是瘦小精干,十分健谈,随与我成为忘年之交。

  从缑良忠先生的交谈中,得知,他1931年毕业于三岔镇小学,又考入天水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天水自训班,期限一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被委派到天水县党 部预训十天后,参加庐山训练,全省六十六人,由党委杨集瀛率领,车行至泾川,逢天雨,迟十天到达陕西长武县时,适逢中日战争爆发,停止训练,仍返兰州。经会议决定派缑良忠到文县任县党部指导委员,1939年又改名为书记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被调到甘肃省党部担任干事。在省党部工作时,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来甘肃视察,缑是招待员。于见他精干麻利,就问他姓什么?他说姓缑,于又问是“草头苟,还是绞丝缑?”他回答:“是绞丝缑。”于说:“关于这个缑的出处你是否知道?”他说:“不知。”于说:“缑字在《资治通鉴》多少页,叫他回去翻阅一下就知道了。他回家一翻,果如于言,连页码也未错,他当时很敬佩于右任先生超强的记忆力。于右任还给他写了一幅中堂,可惜文革被造反派抄去销毁了,1942年离开省党部到武都第八专员公署任视察科长。1944年因家中遭受马跑泉骑兵学校抓逃兵致家不安,因此辞职回家。 

  1945年又到省民政厅诉愿室工作,直至1949年解放回家。

  1989年2月25日,被评为政协天水市北道区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时年已74岁。

  缑良忠在省党部工作时,与我省著名书法家张邦彦是同事,且交谊甚厚。解放后,失去了联系,直到1986年,才和张邦彦取得了联系,其时张邦彦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研究员,省政协委员。张邦彦得知老友缑良忠还健在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亲笔书赠中堂一幅。其内容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  在天水玉泉观所书诗碑中之一,“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华如绣颊,红火似流萤。”上款题“良忠老友正之”,下款署:“张邦彦”。托闫凤山给缑良忠送到家中。

  1992年腊月,缑良忠老人得知我也喜欢张邦彦先生的书法作品,便从张邦彦的大儿子张茂萱手中给我要了一条张邦彦先生的书法作品,写的是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怀古》中的前四句。“王濬 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汉简融合章草笔法所书,功力深厚,自然流畅,风格独具一格。我非常感激。后装裱了,常悬挂于壁,欣赏、玩味,赞叹不已。

  缑良忠学识渊博,不但精于文笔,而且擅长颜楷。他所写的 《民国时期三岔镇的建制》一文发表与《天水文史资料》第二辑,还写了一篇《赵贵与三岔镇小学》发表于区政协简报上。

  缑良忠书法得力于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他所写的楷书(核桃楷)《朱子治家格言》中堂深受三岔城乡居民的喜爱和书法爱好者的好评。

  良忠书法骨力洞达,结体端庄,有很高的书法功底,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缑良忠虽闲居在家,但他们对于公益事业却非常热心。八十年代,吴砦人出远门,坐火车要过渭河,但因河上无桥,过河靠坐小木船,既不安全又不方便。缑良忠先生为了解决吴砦人过渭河难的问题,曾多次在区政协会上提议案,向上级有关部门写报告,求熟人,最终于1991年在吴砦校场里和陕西凤阁岭镇辛店子村之间的渭河上修建了一座沟通陕甘两省的吴砦渭河大桥(水泥桥),遂了缑先生的夙愿,也为人民造了一方之福。

  缑良忠先生生活简朴,不抽烟,只喝淡茶,养生有方,耳聪目明。看报纸不用戴眼镜。2000年农历腊月初八仙逝于家中,终年86岁。

作者简介

谢恭瑞


  谢恭瑞,字贞吉,号贵裕山人。男,汉族,1960年4月出生于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前进村,大专文化程度,现为小学高级教师。甘肃省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羲皇书画院院士,天水市麦积区书画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入选并获奖。书法作品入编《首届希望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作品集》、《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集》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