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海淀青龙桥的未解之谜!︱青龙桥和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有关?︱北京地名60

 攒破烂儿的 2022-09-22 发布于浙江

海淀区曾有三座古镇,分别是海淀镇、清河镇和青龙桥镇。说到青龙桥,北京地名中有多处,可海淀区的这处青龙桥却是非常重要、并且是被古代皇家都高度重视的一个地方。所以,海淀区青龙桥这个地名也是北京多个青龙桥中含金量颇高的一个。那海淀区的青龙桥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

图片

海淀区的青龙桥位于北京城市与北京风景名胜区西山的节点之上,凡是要去香山、卧佛寺、温泉、大觉寺、妙峰山等地的朋友,都必须得从此而过。清代《日下旧闻考》卷一百《郊垧西十》载:“瓮山北五里为青龙桥,元时白浮堰之上游也,其西通金山口,其北斜界百望山。”可以说, 咽喉一般的位置决定了青龙桥在北京历史文化上的地位。

说到海淀区的青龙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名,更是村名、镇名,甚至可以说是一片区域的名称。但围绕着青龙桥,却有好几个未解之谜,并且有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一个就是这座桥到底在哪儿?另一个是这座桥为什么被命名为青龙桥? 

图片

青龙桥的位置竟然有五种说法!




古青龙桥到底在哪儿?到底是哪个朝代始建的?不同书籍中有不同记载。

第一种说法,说青龙桥建于元代,在白浮堰之上。

除了《日下旧闻考》,《京水名桥》也记载:“最早的青龙桥始建于元代。元代时,京城的主要供水源是昌平的白浮泉。自白浮诸泉汇集成的河水向南,基本上沿今京密引水渠下游一线经瓮山泊( 今昆明湖)后再入城。为了通行方便,在今昆明湖西北侧修建了这座桥,桥下设闸,名青龙闸。明代时曾重新修理过桥闸。”据传,原青龙桥桥下有三个券孔,前有闸板和绞关石架,桥上紧邻桥栏建有铺面。

元至元九年(1272) 蒙古人改中都为大都,重建都城。随后元世祖忽必烈兴修水利,其中由河北邢台人郭守敬主持开凿通州直连大都城的运粮河。为补充水源,以济漕运,他踏勘导引昌平白浮神山泉、王家山泉、西虎眼泉、盂村一亩泉等,与香山、碧云寺、玉泉来水汇于瓮山(时称烟山)西湖,即今天的昆明湖。仅两年的时间,漕运水系便全部完成。

今天的青龙桥一带,当年为济漕之水入昆明湖处,发脉于白浮诸泉之水一路流来,而挡护的堤坝称白浮堰。白浮堰隔断了人们东西往来之路,所以在这里架桥闸,大致年代为至元二十八年(1291) 底。桥以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青龙”命名,所以叫“青龙桥”。此后在桥的东西两侧形成聚落,也以桥为名。而原地名“碾庄”和“七里泊”便淡出人们的记忆,地名以“青龙桥”代之。

第二种说法:青龙桥建于明代,在清河上游

《北京交通史话》称:“古青龙桥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 1435),位于青龙桥村西侧,清河上游,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下的河水来自西边的玉泉山,周围是靠泉水种植稻米的水田。这桥就是青龙桥。到了清代附近形成较大的聚落,人口密集,街市繁华,称青龙桥镇,并与海甸(淀)镇、清河镇并称为' 海淀三镇’。民国时青龙桥因年久失修被废弃。20 世纪60年代修建京密引水渠时,在桥遗址的东北侧不远处新修了一座单跨钢筋水泥桥,也称为'青龙桥’。这就是今天的青龙桥。”

第三种说法:青龙桥建于清代,在北旱河之上。

《北京古桥》“青龙桥”一文称:“青龙桥位于颐和园如意门往北,北早河上,是北京称“青龙桥’的古桥中最有名的一座。现这里有一条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及城内三海的水源就来自这条渠,渠上横跨一座单跨钢筋水泥桥,现称青龙桥。早年的青龙桥不在这里,而是在现桥的西南方百米处的北旱河上。”

据说,每到汛期,北早河的河道犹如条青龙南北而卧, 水从南在北面流,所以在旱河上建了一座单孔青石桥。就像一把斩龙之剑插在龙的脖子上,初称“新龙桥”,意思是为抑制河水泛滥,后因“斩”字不吉利,就改成了“青龙桥”。今天我们节目最后要讲的一个乾隆皇帝和青龙桥的传说故事,也是来源于此。

第四种说法,说青龙桥建于清代,在玉河之上。

第五种说法,说青龙桥建于金代,在南长河上。

由此可见,有关青龙桥(闸) 的修建年代及所处的位置,至少有五种说法,但因古桥消失年代久远,已难寻其踪。从民国时期的一张老照片来看,当时青龙桥东街西侧,确有一座石桥,东西跨南北向的河道,宽六七米,且有护栏。桥的位置与今天的青龙桥所处的位置大致相同,站在桥上,可一览老街旧貌。由此可以推断,民国时的青龙桥就在今天青龙桥的位置。

图片

青龙桥难道和风水学说中的青龙、白虎有关?




虽然青龙古桥的位置有五种说法,也多有争论,但在史学家的认知中,青龙桥始建于元初的白浮堰的观点获得了绝大多数的认同。只不过,对于这座桥被命名为“青龙”的来历却众说纷纭。如果梳理一下元代瓮山泊风景开发的历史,或许会找到一丝线索。

图片

元代瓮山泊面积宏大,靠近玉泉山,青龙桥则位于湖泊的东北角瓮山脚下。金末元初,玉泉山及滨水地带已有部分农田以及少量的风景点,记载有金章宗的芙蓉殿、忽必烈的昭化寺、元成宗的神坛,这些都属于小规模的景观活动,其后郭守敬的治水加大了湖水容积,但整体风貌还是荒水莽林,直到大乘天护圣寺的出现,才翻开瓮山泊风景的新纪元。

天历二年(1329) 四月,元朝第十位皇帝、元文宗图贴睦尔来到玉泉山麓的瓮山泊,深深被这里的景色所感动,评述道:层峦叠嶂隐起于西北,大湖辽阔荡漾于眼前,东面是侍立的瓮山,整体气势磅礴霞蔚,实在是一处佛国胜地!于是命建大乘天护圣寺于北岸。

从元文宗选址的观察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丝风水的影子:寺址北面是红石山、黑山尖、二昭山,可以对应为风水之说的“主山”“少祖山”和“祖山”。左瓮山右玉泉,寺庙恰好居中,则与“青龙白虎”不期而合。瓮山脚下之桥,不称“瓮山桥”而称“青龙”,并且出现于元末,显然是因护圣寺的方位而得名。明代记载寺西的金山口又称“白虎口”,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

图片

大乘天护圣寺有许多不同凡响之处。

一是金碧辉煌, 汉藏合璧。殿内供奉了大量的藏传佛像, 如白银八臂救度母、9尊白金佛等。有金写佛经、元文宗的亲笔经文,极尽皇家的雍容奢华。所有设计图纸都由元文宗亲自审定而后实施,务求精益求精。此外,庭园中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花草,这是同类皇家寺庙所缺少的。

二是规模宏大。环寺布置了为臣属营建的别墅区,以及护卫营房、生产用房以及大量田地,此外还建有驻跸台。工程先后动用4300多名兵士参与营建。显然,这位皇帝的理想蓝图不是一个简单的烧香拜佛之庙,而是一个兼有拜佛祭祖、休憩游览与农业生产的风景小镇,是一块佛国乐土。

大乘天护圣寺及其周边的一湖三山,经过近十七年的构思设计、建设经营,从一个天然莽野转变为一个风景园林区,奠定了瓮山泊皇家特色的基础。不幸的是,至正初年的一场大火毁掉了护圣寺,尽管至正十三年(1353) 以钞二万锭进行修复,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到元末湖泥淤塞、堤堰失修,至正十四年(1354)虽再一次整治,但盛景不再,不久大明军队便势如破竹占领了京城。

图片

此时因寺得名的青龙桥已经聚集成滨水村社,名曰“青龙桥社”,并在元末成书的《析津志》中有所记载。

图片

参考资料:
《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
《京西古镇青龙桥》
《三山五园传说》张宝章 严宽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