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是很难的,首先要花大钱去找有意愿的客户,好不容易找到了,还得看客户的支付能力。 如果客户有充足的支付能力,皆大欢喜; 如果客户没有,就犯愁了,放弃吧,有点可惜,不放弃吧,客户又没足够的钱当场全款支付。 不过路是人走出来的,现在无法全款支付,那就分期。 就像我们买房子,也是付个首付再贷款,然后分期慢慢还。 这种分期付款的合同在新收入准则中的学名叫做“存在重大融资成分的合同”。 看过我历史文章的老铁一定还记得,在固定资产中讲过类似的交易。 固定资产往往价值比较高,客户一时无法全款支付,所以CPA教材中专门说了分期购买固定资产这种情形。 处理原则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新收入准则中,主体不再是购买方,而是出售方,会计名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来道例题说明一下。 20×5年1月1日,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一套大型设备,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为2 000万元(不含增值税),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该大型设备成本为1 56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该大型设备的销售价格为1 600万元。折现率7.93%。 这套大型设备,如果乙公司当天全款,1600万就能拿下,只可惜乙公司没有那么财大气粗,只能分5期支付,每年支付400万,总共需要支付2000万。 比起来立马全款,乙公司总共要多支付400万(2000-1600=400万),这400万本质上就是利息。 也就是说乙公司支付的2000万中,1600万是本金,400万是利息。 因为甲公司也不是做慈善的,它自己做生意的钱搞不好还是从银行借的,如果让乙公司分期免息购买设备,真真亏成马了。 自己从银行用高额利率借钱经营,然后给客户发放免息贷款,杨白劳本劳? 那收入金额该确认多少呢? 是1600万还是2000万? 我们来看看准则的规定: 合同中存在重大融资成分的,企业应当按照假定客户在取得商品控制权时即以现金支付的应付金额确定交易价格。该交易价格与合同对价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 敲黑板: 交易价格(也就是收入)是商品控制权转移时的现销价格。 那在这道题目中,现销价格是1600万,收入就是1600万。 于是在销售实现时: 借:长期应收款 200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1600万 未实现融资收益 400万 这1600万就是本金,之后每年要利滚利滚利,乙公司每年支付的400万先还利息,再还本金。 来张表格大家就一清二楚了。 2015年底,待还的本金1600万,根据7.93%的利息算出来当年的利息127万,长期应收款也相应增加到了1727万,而乙公司当期支付400万,扣掉127万的利息后,还剩273万,那这273万就是还掉的本金,于是2015年底待还的本金就只有1600-273=1327万了。 这段话如何用会计语言来表达呢?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27 贷:财务费用 127 借:银行存款 400 贷:长期应收款 400 看这个分录大家可能有点懵,不理解为什么这两条平平无奇的分录就能表达我上面说的那一大段文字。 这其实就是会计这门语言的简洁之美,两笔分录就把想要表达的全都表达了。 下面我带着大家捋一下: 首先在2015年1月1日时,报表长这样: 资产方是1600万的长期应收款净额,所有者权益方是1600万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后会转入留存收益),1600=1600,非常平整。 2015年底,开始利滚利。 1600万的本金过了一年,产生利息127万(1600*7.93%=127万),长期应收款相应增加到1727万。 这产生的利息收益127万如何用会计语言表达呢? 有老铁说了,简单,直接: 借:长期应收款 127万 贷:财务费用 127万 大思路是对的,只是会计分录上不会这么做,而是: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27 贷:财务费用 127 有老铁又问了,当时确认收入的时候是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400万,现在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127万,那不就意味着“未实现融资收益”减少127万吗?它减少127万为什么能代表长期应收款增加127万呢?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未实现融资收益”是资产“长期应收款”的抵减项,资产抵减项减少,资产就会增加,也就是所谓的负负为正。 未实现融资收益记录的是未来要确认的利息收益,每确认一笔利息,未实现融资收益就要减少一笔。 为什么减少? 因为实现了。 “未实现”的减少就意味着“实现”,未实现融资收益作为长期应收款的抵减项,负负为正,它的减少就会增加长期应收款。 确认利息收益在报表层面的影响如下: 利息收益(所有者权益)增加127万,长期应收款(资产)增加127万,变为1727万,这1727万就是1600万的本金+127万的利息。 同时,2015年底,乙公司支付第一笔分期付款-400万: 借:银行存款 400万 贷:长期应收款 400万 甲公司收到这400万后,报表就变成了这样: 银行存款增加400万,长期应收款减少400万。 我们来看一下长期应收款的变化: 先是确认了127万的利息收益,从1600万增加到1727万,然后又因为乙公司还款400万(这400万可以理解为先还了确认的127万利息,然后还了273万的本金),减少到了1327万,这1327万就是下年年初的本金。 这两笔分录是不是就完美表达了上面的那一大段话? 你品,你细品。 剩下几年的分录大家可以尝试自己做做看,如果还有不理解的,欢迎加我微信提问哈~ |
|
来自: 徐甘木financ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