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 做生意的核心就是一个字,“卖”。 老板们最喜欢看到的是大把的货物变成大把的钱,最不喜欢看到的是大把的钱变成大把的货,除非他们囤的是茅台。 卖这个动作能成功的关键在于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且为了让客户放心,还会顺带送上X天无理由退货的礼包。 但客户的需求时有时无,时强时弱。 比如客户在下单时以为自己有这个需求,但收到货后冷静了两天,发现自己的需求不过是来源于攀比的虚荣心,想了想自己的房贷车贷消费贷,决定退货; 又比如客户以为公司的产品满足了XX需求,但收到货后发现这些功能只存在于商家的宣传海报中,怒而退货; 对于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两句话: 对于预估不会退货的部分,正常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对于预估会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要确认负债),不结转成本(要确认资产) 第一句话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第二句话就很让人挠头了。 没关系,接下来我们看一道例题,看完大家就懂了: (1)2017年11月发出健身器材时, 健身房老板在2017年11月卖出价值250万的货,且许诺4个月内可以退货,且预估退货率是20%。 对于不会退货的部分,也就是4000件价值200万的健身器材正常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应收账款 226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6万 借:主营业务成本 160万 贷:库存商品 160万 这笔分录相信各位老铁都能看懂。 对于预估退货的部分,也就是1000件价值50万的健身器材该如何处理呢? 确认收入肯定不合适,因为这就违反了谨慎性的原则,这部分收入很可能是拿不到的,我们作为严谨的财务,确认的收入只能以大概率可以获取的部分为准。 完全不做账也不合适,因为所有的健身器材都发出去了,乙公司也有可能在2017年底打来全额款项。 那怎么办呢? 各位老铁可以再想一想,交易的核心就俩要素,钱和货。 收钱的部分确认收入,发货的部分结转成本。 那对于退货,收到的钱是不是要退?发出的货是不是会让客户寄回? 再进一步,那要退钱的话,是不是就有了一项负债,让客户将货寄回给我们的话,我们拿到退回来的货,是不是就有了一项资产? 我们的准则为这种情况专门设置了两个科目: 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负债),和应收退货成本(资产)。 于是,针对预估要退货的部分,分录是这样的: 借:应收账款 56.5万 贷: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50万 (可能要退给客户的钱,对我们来说是负债)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5万 (只要发货,增值税纳税义务就已经发生,不管是否确认为收入) 借:应收退货成本 40万 (可能要让客户寄回来的货,对我们来说是资产) 贷:库存商品 40万 两笔分录合起来就是: 借:应收账款 282.5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万 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50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2.5万 借:主营业务成本 160万 应收退货成本 40万 贷:库存商品 200万 (2)20×7年12月31日前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282.5万 贷:应收账款 282.5万 这笔分录不难理解。 (3)2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退货率进行重新评估: 健身房老板在收到钱后,突然对自己的健身器材有了信心,觉得之前20%(退货1000件)的退货率估计得过于保守了,10%(退货500件)才比较准确。 聪明的老铁肯定立马反应过来了,这在会计上的术语叫做“会计估计变更”。 具体操作也简单,就是把之前多评估为退货的部分分别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就可以了。 借: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25万(5000*10%*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万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万(5000*10%*400) 贷:应收退货成本 20万 (4)20×8年3月31日发生销售退回,实际退货量为400件 2018年3月底,退货期满,只退货了400件,健身房老板高兴坏了,比年底的预估还少退100件。 怎么做账呢? 借:库存商品 16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6万 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25万 主营业务成本 4万 贷:应收退货成本 20万 主营业务收入 5万 银行存款 22.6万 这笔分录估计很多老铁看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遇上这种复杂分录该怎么办,我教大家两个心法: 1.记住会计是记录经济交易的一门语言,先理顺经济交易,再看分录怎么写; 2.复杂是由简单的不断叠加形成的,将复杂分录拆解为多个简单分录,最后再合并起来看。 根据这个心法,我们来理解一下这笔分录。 首先2018年3月发生的经济交易是乙公司实际退货400件, 而我们之前的预估是退货500件,也就是我们预估多了100件,对于这多预估的100件退货要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具体做法和上面说的退货率变更一模一样。 再简单粗暴一点的理解,就权当甲公司又做了一次退货率估计变更,只是这次变更后,退货率跟最终的退货率一模一样。 借: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5万(500*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万 借:主营业务成本 4万(400*100) 贷:应收退货成本 4万 截止到现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我们的账上确认了230万收入(4600件器材对应的收入),结转了184万的成本(4600件器材对应的成本),确认了20万的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400件退货对应的退款)和16万的应收退货成本(400件退货对应的存货)。 其次乙公司把这400件货给健身房老板了,健身房老板也把钱退给乙公司了。 也就是说之前确认的预计负债没有了,因为钱付了,之前确认的应收退货成本也没有了,因为货不再是“应收状态”,而是已经收到的状态,于是: 借: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20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6万(400*500*13%) 贷:银行存款 22.6万 这里要考虑税的影响,因为乙公司买货付的是含税价,退货时,健身房老板也得退含税价。 不理解的老铁可以想想自己平时在某宝上的退货,商家是不是原价退给你的,如果商家说“我扣掉13%的税率后退款给你”,你是不是早就投诉了10086遍了?! 这退货400件的器材在2017年11月发出的时候可是全额缴纳了增值税的,现在退货了,这部分税自然也不用交了,所以健身房老板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少了2.6万。 借:库存商品 16万 贷:应收退货成本 16万 将这三笔分录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开头那笔又臭又长的分录。 大家结合这个例子,再回想一下我在开头提到的两句话,是不是豁然开朗了? 对于预估不会退货的部分,正常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对于预估会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确认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不结转成本,确认应收退货成本。 我是分割线 历史CPA文章大合集戳下方: |
|
来自: 徐甘木financ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