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抬头”的由来和习俗

 逸闲堂 2022-09-22 发布于北京

今儿、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有称作是“春耕节”、“农事节”和“春龙节”的,这可是咱们国家地道的民间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爷保佑粮食丰收啊!

民间还有传说,说这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作“土地诞”,为了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还举办“土地会”,各家各户的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大家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但说正格儿的,说到这二月二,还得是这句民谚落地儿:“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个时候,这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的时节啊,老百姓得开始干农活备耕了,有道是农时不等人啊!

但就是这么一个地道的传统民俗节日,到底是打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都有什么渊源呢,说起来这由头可多了,咱就挑几个比较由普遍意义的吧!

传说这个节是起源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时期,这一说可就是远古了!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每当二月初二,便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又有一说,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终于在二月初二这天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还有种说法,说这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说到这天象的事儿,听起来还真是挺玄妙的。

古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分别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这东方苍龙的七宿组成了一个龙形星象,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那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在春天时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这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就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了“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您别说,这天象的说法我倒是觉得挺靠谱,总比传说要接地气!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说法,有说这龙抬头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有说这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也有说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传说不少,但大多都是跟农耕和雨水有关,从而也表达了人们通过传说仪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祥和太平的朴素愿望。

    说了“龙抬头”的起源,那这个节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呢?这历朝历代的可是有不少的习俗。

   唐朝时,人们把二月初二作为“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实际上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

在北京民间,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的民谚!说的是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元朝时,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吃面条,称为“龙须面”。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就更多了。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

还有爆玉米花的习俗,说到这还有个传说呢!

前面,咱们不是说了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的事儿嘛。这龙王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就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有民谣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您瞧,这事儿闹的,这传说赶情把爆米花的起源给倒出来了!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也有在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搁咱老北京,这一天那得吃薄饼,实际上就是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的事儿,在立春时咱聊过了,这就不说了。不过在二月二这日子口,老北京人还吃一种小吃,这咱得说说,这就是清真风味小吃“驴打滚”。它是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上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红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这就能吃了。这位问了,那怎么叫“驴打滚”呢?这得说早前儿,那经营食摊的,都是现做现卖,这“驴打滚”也是随做随撒豆面,就好像这郊野的毛驴就地打滚粘满了黄土似的,所以就得出了这么一个诙谐之名。

再有,就是讲究在这一天剃头,这在民间可是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这也是好多地方的习俗。过去有讲究,正月不剃头,大人、孩子一般都是要等到二月二这天,这天要剃头,这叫“剃龙头”、也叫“剃喜头”。据说在这一天剃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孩子要是长大成人了,一定是龙腾虎跃、金榜题名,一准儿有出息,搁着成人那就是鸿运当头啊!

不过,旧时民间讲究这正月里不剃头,您猜是为什么?有说是“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是关乎娘家人的性命,兹事非同小可啊,自然谁也就马虎不得,不剃就不剃吧!

其实,这正月剃头死舅舅就是一个误传,您想,这是哪有的事儿啊!这不剪头的含义其实就是“思旧”,这是打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一个风俗。

因为明清两朝这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这就一直流传到至今。

如今人们说起这事儿,也就成了调侃了!得嘞,各地的习俗不少,咱就唠叨到这,明可就是惊蛰节气了,咱明见了您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