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重生经幡猎猎钟声远陈有清在我国第一座师范学校——通州师范众多的莘莘学子中,有两位颇惹人注目的学生。他们剃着光头,穿着僧袍,聪颖而又勤奋 。其中一个叫春江,一个叫学权,是师范学校秉承校长张謇的意思,破格招收的两名佛门弟子。张謇先生认为:“学校者,教人之事也,寺亦教人之 事也”。特别是动乱之年,“世乱极矣,人祸深矣,其萌芽皆生于人心”,提倡佛教,修缮寺庙,“可以辅今日圣道国法之穷,使人由祸福驺避之念 ,去不善而即于善,以人觉而证正果”是一件颇具意义的事情。他因“善在心中”,故于紧张的实业、教育工作之中,还经常在一些名刹大山之间奔 走。他与狼山“七房”梵行庵住持近岸法师和狼山白衣庵海月法师等高僧,过从甚密,,常常谈禅论道,探讨人生哲理,宣扬儒家文化。对南通观音 禅院及四乡名刹的修葺,也都热心解囊相助。还为多家禅寺、庙观撰书楹联。民国8年(1919),延请太虚法师来通讲经,不仅僧侣居士精神大 振,市民中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清寺为如皋东乡第一丛林,在掘港镇东营内,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由浙江天台山高僧行满仿天台山 国清寺格局而建。主体建筑共三进: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廂配殿四十余间。大殿飞檐重顶,气势雄伟;殿内佛像庄严,塑艺高超;殿前深 井两口,一通江,一通海。名江井、海井。藏经楼藏书丰富,有清代大藏经《龙经》等名著十多万册。更有甚者,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从海上漂流 过来,曾在庙中息宿半月,留下许多中日友好的佳话。又因这里环境清静,屋宇宽畅,加之历代方丈均胸怀文墨,尊士好客,赢得了知识界的好感。 以清代而言,江片石、罗两峰、赵曾望等常在此吟咏松月或点染风烟。据传,袁枚、郑板桥也曾留有足跡。张謇先生到如皋东乡办事,也曾多次到国 清寺逗留,或品茗小憩,或诗文会友。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一天,张謇与三哥张詧到掘港东圈门巷口的大豫公司办事处召开董事会,忽听一声巨响, 惊得大家心中砰砰直跳。张謇忙派人去了解,回报说国清寺的一面墙倒塌了。兄弟俩放心不下,会一散即赶到现场勘探,得知这座千年古刹,历经 宋元明清诸朝,虽几经修葺,但毕竟风雨无情,已呈“风从墙缝进,雨由瓦下流”的破败景象。二人看罢心情沉重,顾不上细品老僧奉敬的雨前香茗 ,当即商议:千年古刹,文脉所系,万万大意不得,决定出资修缮。资金有主,庙董们胸中大喜,很快落实好工程主管,由邑人金献卿与寺内心持和 尚主持,全面负责施工监理。他们根据张氏兄弟提出的要求,早食朝露,夜洗月心,历时三年,不仅修理了殿宇、僧寮、墙院,还重新装饰了佛像, 种植了花木,修补了园圃,使寺容一新,经幡猎猎,钟磬声声,重显一派生机。2004年4月7日张謇嫡孙、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 席张绪武(右)会见国清寺负责人汤成刚居士。摘自《早春二月的雷鸣》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