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长征时期的服装(上)

 八顾 2022-09-22 发布于上海

□张中俞

  不少影视剧里的红军通常是衣着齐整,最多在衣裤上打几个补丁。其实,红军的军需(被服、装具等)补给一直都困难。在战斗紧张而又没有后方补充的长征中,那更是难上加难了。风餐露宿,以至于到陕北时,已是历尽风雨衣褴褛。

  讲到长征,人们最为关注和熟悉的当属战事英勇惨烈、不怕困难牺牲、重要会议决定等,少有人去特别关注红军衣着。本文将试谈衣着问题,以就教于同行。

  一、八角帽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是红军的标配。红军的军需供应常难保障,很多人五花八门地穿,多靠打土豪来补充。能从头到脚凑齐一套军服并不容易,颜色难免各异,甚至军帽、军服颜色都不一致。但不管多么困难,一顶八角帽却无论如何总是要戴的,因为只有戴上八角帽才算是红军。1936年,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在陕北拍下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照片后,更使八角帽闻名遐迩。

  关于红军八角帽的来历,主要有两说:第一,1929年3月,红军在闽西重镇长汀制作了首套制式军服,根据列宁八角帽式样设计了红军八角帽。第二,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改红军学校)组建后,赵品三受命主持设计了军装:因原来的八角帽不适合中国人的脸型,遂改为小八角帽,在中央缝一颗红布五角星(工农兵学商、团结一心干革命);上衣为中山装,前开襟、敞袖口;衣领各缝一块红布领章(红旗普照全国);下装为西装裤;考虑在山地不易暴露,红军被服选用灰布制作。此后,中央苏区各部纷纷照此仿制。

  而同时期的红四方面军,却仍戴大八角帽和用青灰色布做军装。于是,当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两军互称对方为“大脑壳红军”“小脑壳红军”。

  当红军会师陕甘后,军装颜色虽杂乱,但大多数人都戴有一顶红五星八角帽,表示对革命的忠诚。在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须换着国民革命军军服。为换下八角帽,首长耐心安抚情绪和做动员工作,不少指战员都把换下的红军八角帽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纪念。毋庸置疑,八角帽在红军指战员的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

  二、军衣

  1.苏区红军着装。南昌起义部队穿着各式、各色服装,只是在脖子系根红领巾以示区别。而秋收起义部队的农军以及后来参加红军的工人、农民,也大都穿自己的衣服。

  1929年3月,红4军占领长汀后,利用这里比较好的经济条件,决定制作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批正规的军服。于是,用缝纫机大规模地缝制了4000套军装。基本仿国民革命军衣服(中山装式,下有两个口袋)和西裤式样制作,在上衣领子缝上两块红布领章,在八角帽正面缝上红五角星。从此,红色成为中国革命的标志,五角星、领章、袖标等则成了红军的重要标识。

  1931年12月,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在宁都起义,随后改编为红五军团。中革军委下辖的被服厂赶制了一批旗帜和冬装,其中军服样式为小翻领、上衣两个小口袋、紧口袖的列宁装。显见,当时的红军军服既有中山装式样也有列宁装式样。1932年后,各地红军军服基本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式样,立翻领,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着红领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五角星。

  长征前,根据地的被服厂基本能保证军服供应。但长征开始后,军服添置变得有难度,要依靠打土豪来解决一些布匹和衣服。据《征途漫漫:我的红军生涯》(袁林口述、袁永民等整理)载:“在黎平城打土豪时,我分得一件黑色双层女旗袍,向老百姓借了剪刀针线,剪呀缝呀忙了一整天,改制成一件对襟上衣。衣服里层有黑色短绒,穿在身上比较暖和,只是衣服下摆裁得过长了些,走路时摇摇晃晃的,这可就成了大家的一路上说笑的话题。”

  2.发新军服长征。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前,中革军委在雩都(1957年改为于都)设立了总兵站和物资供应总站,参加长征者可领到新军装、弹药、粮食等。据《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1934年10月8日)指出:长征指战员冬衣总的供给83100件,其中红一军团19500件,红三军团18500件,红五军团11500件,红八军团9500件,红九军团9500件,军委两个野战纵队14600件。据《总政治部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1934年10月9日)指出:“注意补充衣服,调剂被单与改良给养、卫生工作,……”“政委与政治机关必须加强对供给、卫生部门工作的直接监督与检查,保证武器、弹药、衣服、行军锅、米袋、草鞋等物资材料的必要补充与适当的分配和调剂。”据施平(陈云化名“史平”的谐音)写于1935年10月的《英勇的西征》载:“在出发的时期,……还采办了大批特别军衣给兵士穿,以及其他等等。”

  说到长征初期的衣着,据杨定华的《雪山草地行军记》载:“周副主席即令管理科发了我两套新军衣,……”据《杨成武回忆录》载:“每个干部战士都发了一件崭新的灰色棉上衣,……”据彭加伦的《别》载:“战士们身上的装备很整齐:衣服都是新的。背包是一律颜色的。每人两个或四个手榴弹挂在胸前。草鞋每人有三双,少的两双。”据艾平的《第六个夜晚》载:“我们的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新东西。”据吕黎平的《青春的步履》载:“九日十六时,……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同志准时到达操场的正中央。三位首长的着装同我们参谋人员完全一样:头戴灰色的红五星单军帽,身穿一套刚发的灰色棉衣裤,腰扎皮带,背挎小公文皮包,腿缠绑带,脚穿布草鞋。”

  3.赠给民众衣装。中国是礼仪之邦,送上一份表达诚意的见面礼乃人之常情。在贵州黎平(长征入黔第一县),红军总政治部号召每个指战员都要准备一件东西,作为首次给贵州少数民族群众的见面礼,以密切军民关系。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不多的一点东西送给了民众。据廉臣(即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载:“……赤军在黎平时,政治部即通告各部队,在苗家区域中绝对遵守纪律,并叫赤军兵士每人备一件东西送给苗家。”据成仿吾的《长征回忆录》载:“红军总政治部命令全军加强群众纪律,并号召每个指战员给苗、侗族人民一件礼物。”

  据许长庚的《长征中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载:“黎平休整时,红军开展'向群众捐献一件礼物’的活动。毛泽民同志立即带头响应,他捐献了一件夹衣。……国家银行的其他同志,也纷纷向群众捐献了鞋子、袜子、毛巾、帽子、衣服、裤子等东西。”据戴镜元的《难忘的岁月》载:“黎平老百姓绝大部分是苗人,红军总政治部号召,每个同志送一件物品给苗族兄弟,作为我们第一次到贵州送给苗族兄弟的礼物。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穿用的衣服、毛巾等物送给他们。他们得到了这些礼物时,眼睛里都放射出感激的光芒。”《随军西行见闻录》留下了毛泽东在贵州剑河县给苗族老小送“温饱”的珍贵记录:“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赤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