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说:这么“贴秋膘”,少热量,多营养,不会胖,更健康。

 常笑健康 2022-09-22 发布于江苏
▼本文作者▼

不知何时起空气中没有了夏日的炎热,清风徐来,一丝凉意,一叶知秋,朋友圈不少人便开始晒起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秋天的第一顿火锅”…… 

入秋后,为了弥补食欲不振的夏天,也为了更好地抵御寒冷的冬日,很多人开始肆意地大吃大喝,借着“贴秋膘”的名义。

大约从清朝开始,便有了立秋“贴秋膘”的说法,延续至今。早年间,民间有一“流行”,就是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此时此刻的体重与立夏时做对比,来看是长胖了还是变瘦了。

若体重减轻则叫“苦夏”,就得“补”。俗话说得好:“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根据清代让廉的《京都风俗志》中记载: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

提及“贴秋膘”,首选一定离不开肉,“以肉贴膘”。那么,贴秋膘适合所有人群吗?怎么“贴秋膘”更健康呢?小编来一一解答。

贴秋膘,因人而异

实际上并非人人都需要“贴秋膘”,对于体重较轻、体质虚弱人群和老年人来说,“贴秋膘”较为适用,秋季适当进补可增强身体抵抗力

对于一些营养过剩人群,如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亦或是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如果盲目进补,可能会加重原发病,加重身体负担

人怎样才算肥胖呢?目前,国际上衡量人的肥胖程度,以及肥胖与否的标准常用指标是身体质量(BMI,Body Mass Index),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指数。BMI指数简单,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不过,随着科技进步,现时BMI指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要真正量度肥胖与否,体脂肪率(又称体脂百分比、体脂率)更为准确。

一般认为,成年男性体脂百分比>25%,女性百分比>30%即为肥胖的标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超“膘”的朋友们,就不要跟风“秋日贴膘”了。

盲目进补,适得其反

“贴秋膘”的传统来自于古代的生活经验,那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食物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我们已从“吃饱”到“吃好”,不过这并不代表“贴秋膘”已过时,完全摒弃这一传统,而是应该做到“吃出健康”——根据现在的生活变化,科学、健康地“贴秋膘”。

循序渐进,善待自己

历经了酷暑盛夏,人们由于大量饮用冷饮,使得脾胃功能减弱,体虚者更为明显。此时大量进补难以消化吸收。所以,在进补之前,应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可先补食一些既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

不吃冰,少吃辛辣和煎炸食品

无论是冷饮、冰饮,还是冰镇西瓜,这些夏日消暑必备,随着秋季的到来,就不适合吃了,秋瓜伤肚,易刺激肠胃。辛辣食物也要少吃,避免气候干燥带来的身体损伤。像一些重口味的,油煎的,油炸的,同样尽量避免,这些都不利于消化、易上火,且摄入热量过多。

“贴秋膘”≠多吃肉

“秋日贴膘”不能一味地只吃大鱼大肉,要注意控制热量,最好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营养均衡,荤素饮食搭配。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等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是很好的选择。奶制品、豆制品、菌藻类以及新鲜果蔬也要多吃,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类营养素。

选择合适的食材进行调养

“秋补”要从滋阴润燥、生津养阴、补血益气等多方面来“贴”。秋季气候干燥,易上火,可以经常喝粥。可选用如小米、玉米、燕麦、薏米等杂粮熬粥。百合、山药、红枣、莲子是具有健脾、养胃、润燥等特点的食材。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具有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效。

不要吃太多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易加重秋燥。

总而言之,入秋后,先别忙着“贴秋膘”,应因人而异。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不要盲目的进补,避免给身体带来不适。少贴热量,多贴营养是关键。科学饮食,不仅不会吃“胖”,更能吃出健康。


作者介绍

周剑平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简介:医学博士、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瑞金分中心学术秘书,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青年协作组委员,中国哮喘联盟网站防治常识编委,中国控烟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师志愿者联盟首席医疗专家;上海市黄浦区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健康教育委员会控烟组组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