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第三期《孝义文化研究》刊登了李景耀文《尉迟恭和孝义白壁关有关吗?》今书拙见,完善李文。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向西安进发。公元618年,李渊势力在长安夺取隋朝政权,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武德二年(619年),山西的刘武周、宋金刚势力夺取了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进屯柏壁,与贼将宋金刚相持。李唐在山西的大部分地盘自命定襄王。李渊即命次子秦王李世民率军渡黄河回山西夺回失去的地盘,其中有一些战争就发生在汾西县与新城县境内,战争的结果,刘宋势力的上将尉迟恭(字敬德)归降了李世民,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刘武周起,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敬德深入,至夏县,应接吕崇茂,袭破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唐俭等。武德三年,太宗讨武周于柏壁,武周令敬德与宋金刚来拒王师于介休。金刚战败,奔于突厥;敬德收其余众,城守介休。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往谕之。敬德与寻相举城来降。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 而渡之,进屯柏壁,与贼将宋金刚相持。……三年二月,金刚竟以众馁而遁,太宗追之至介州。金刚列阵,南北七里,以拒官军。太宗遣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当其北,翟长孙、秦武通当其南。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敬德、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屈突通惧其为变,骤以为请。太宗曰:「昔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并能毕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于是刘武周奔于突厥,并、汾悉复旧地。诏就军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从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渡河驻军柏壁,到武德三年二月尉迟恭在介休投降李世民。这期间,双方自然发生过多起战争,尉迟恭也驻守过多个地方。清代,出现了以隋唐历史为题材的多种演义小说,小说中有一段唐军上将秦琼与刘宋势力的上将尉迟恭(字敬德)打仗的“三鞭换两锏”的故事。多种版本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说二人难分胜负,并互相敬畏,商定各打三鞭或三锏以力量定胜负。最后秦琼的两锏胜了尉迟恭的三鞭,尉迟恭心里产生了投降李世民的理念。二人作战的地址在哪里?《隋唐演义》与《说唐》定在今新绛县柏壁,而《瓦岗英雄》则定在今孝义白壁关。在《瓦岗英雄》“第九十六回——徐懋功洛阳请将·尉迟恭别家从军”、“第九十七回——白壁关三鞭换两锏·棋盘山一截十万粮”、“第九十八回——李世民感召黑袍将·尉迟恭降顺小秦王”中是这样讲这段历史的: 公元618年,李渊势力在长安夺取隋朝政权,建立唐朝的同时,秦琼、程咬金、徐懋功等瓦岗英雄投靠了李渊。李渊亲授印信,加封秦琼为天下都招讨大元帅,兵部大司马之职,加封程咬金为大将军之职,这时,太原守将送来告急表章,说山后反了刘武周,自命定襄王。定襄王手下有一个大帅叫宋金刚,宋金刚手下有一个先锋官叫尉迟恭,外号黑袍将军。这个尉迟恭是个黑面大汉,勇不可挡,力敌万人。他们反了之后,一日一夜连下雁门、偏台、白壁三关,奏请速发救兵。李渊即命秦琼为元帅。徐懋功为军师,李世民为监军,程咬金随营听调。又命大刀王君可为前部正任先锋官,尤俊达为副先锋,带领金甲、童环、樊虎、连明、张转、杨合、李济、何辉等瓦岗旧将,领兵五万,兵发白壁关。这一天,先锋官大刀王君可带着军兵来到白壁关外,次日在白壁关列好阵势。不多时,关门大开、吊桥放下,一员大将领兵杀出。他就是定襄王刘武周的前部正任先锋官尉迟恭。对阵中,大刀王君可、铁面判官尤俊达、金甲、童环、樊虎、连明、张转、杨合、李济、何辉等一声号令,一齐出马,结果都败了下去。晚饭后,程咬金和李世民俩人去探白壁关虚实,连个亲兵也没有带,君臣二人来到白壁关外,站在半山坡上,往里观望。被在关上查哨的尉迟恭听见了,他吩咐士兵不许声张,自己披挂整齐,提枪上马,单人独骑开关出城,轻轻绕到旁边,向二人奔去。李世民、程咬金听见马蹄声时,尉迟恭已经来到面前。幸得秦琼率兵赶来,才救了李世民和程咬金君臣二人。尉迟恭与秦琼大战五十多个回合,未分胜负。李世民素有爱将癖,他在旁边看了,对两个人都很爱惜,深恐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遂高声喊道:“秦王兄!你要手下留情,我要活敬德,不要死尉迟恭!”尉迟恭一听:噢!这是要抓我活的呀!我岂能叫你抓去?秦琼实在厉害,我斗他不过,这便如何是好?有了,我何不和他以鞭对锏,较量输赢,于是拨马跳出圈外:“秦琼暂且住手!”“有何话说?”“你我如此争斗,难分胜负,莫如你我钢鞭对铜锏,各打三下,各接三下,接不住者为输,你看如何?”秦琼想:他这是打不过我,想以力气取胜,我岂惧你:“好,悉听尊便!”两个人都把大枪挂在马鞍桥上,各操鞭锏。秦琼说:“来来来,秦某先接你三鞭。”“不可!是俺出的主意,当然由你先打!”“俺秦琼与人打仗,从来不先动手,还是由你先打!”尉迟恭又暗暗佩服秦琼的为人:“如此说来,俺尉迟恭可要撒野了!”尉迟恭把马后退数丈,然后撒马抡鞭照秦琼顶门打来,秦琼也作好准备,看看钢鞭下来,用熟铜锏往上一迎:“开!”刹时半空中鞭锏相碰,一溜火光,两个人的马都震得倒退数步。尉迟恭虎口发酸,膀臂发麻差点掉下马来,秦琼比他好点,也感到臂膀有点酸麻。两个人把马在地上转了两圈,稍事歇息,尉迟恭又打第二鞭,第三鞭,秦琼俱都接住。两个人心中都佩服对方。尉迟恭说:“秦大帅!这回该你打我三锏了。”秦琼说:“好,尉迟将军,如此秦琼可就得罪了!”说着秦琼马往前提,抡圆了熟铜锏,朝尉迟恭打来,尉迟恭钢鞭往上一架,“当啷啷”一声,被震得耳鸣眼花,钢鞭差点撤手,心想:坏啦,我可得顶住哇!秦琼也有点耳鸣眼花,二人又各歇息一会儿。秦琼的第二锏打下去,直震得尉迟恭从马后掉在地上,钢鞭扔出老远,秦琼也在马上晃了几晃,差点掉下马去,尉迟恭在地上躺了一会才缓过气来。他从地上爬起来,捡起钢鞭,重新上马:“秦大帅!请你打第三锏。”秦琼说:“尉迟将军,这第三锏不打也罢!”尉迟恭心里虽然感激秦琼,但脸面上下不来:“啊呀!秦大帅!这第三锏不打,于理说不过去,俺尉迟恭就是死了,也要让你打够三锏。”李世民在后边看得清楚,他想:这第三锏下去,肯定一死一伤,两家大将就将毁于一旦。他忙告诉徐懋功:“军师,快快鸣金收兵。”徐懋功一声令下,“嘡嘡嘡”锣声响起。秦琼对尉迟恭一拱手:“尉迟将军!我队鸣金收兵,你我胜负未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拨马而回。尉迟恭知道秦琼让着自己,李世民也不让伤害自己,想不到唐朝君臣都是仁义之人,不像自己投军时遇到的那两个御教官。这时白壁关里早有人马接应出来,尉迟恭带队回关去了。秦琼、徐懋功、李世民等回营之后,徐懋功吩咐击鼓升帐。徐懋功罚程咬金戴罪立功。出营三天之内运回十万石粮草。程咬金被轰出营来,信马游缰,遇着棋盘山的以毛三、苟四、牛七、马八为首的几百人抢劫,这伙人知道是程咬金后,就请咬金上山当大王。这时探马来报,山下有白壁关大将尉迟恭押运十万石粮草,从山下路过,程咬金就带领棋盘山人马劫了尉迟恭十万石粮草,交给唐军。不料,徐懋功还要程咬金再送回五万石粮草。程咬金只得带领棋盘山人马再回棋盘山。 尉迟恭丢了粮草,没有办法,又带着二百名军兵,再回介休县去筹措粮草。筹了五万石粮草,路过棋盘山,又被程咬金劫了。尉迟恭叫开白壁关,献关投靠了大唐。刘武周的大帅宋金刚见大势已去,单人独骑逃出白壁关,不知何处去了。唐军乘胜前进,原定襄王刘武周所辖之地,全部平定,然后回师洛阳,攻打洛阳王王世充。以史实为题材的演义故事既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又包含着某些历史事实。存真之前咱先去伪。故事中李渊派李世民带兵从西安出发进到山西,就到了白壁关与尉迟恭发生战争,好像白壁关就在晋陕边界似的,这绝对不符合事实,真正的白壁关在今吕梁地区孝义市境内,李唐军队无论从哪里过黄河,都不会顺利地到达白壁关的。故事中的白壁关是个城,城门外有吊桥,城外有可观察城内情况的山,当今有的学者竟然也依此认为白壁关是个城,这也不符合事实,真正的白壁关根本没有城墙和护城河,关外也没有山。故事中尉迟恭从介休运粮草到白壁关,路过棋盘山,这更是错误的,介休到白壁关全是平地,根本没山,而真正的棋盘山在今交口县境内吕梁山脉的中脊线上,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故事中收复了尉迟恭,战争就结束了,唐军就撤军去洛阳了,似乎刘武周与宋金刚不堪一击,这更不符合事实。虽然演义故事不全是史实,但也不能全然否定。从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渡河驻军柏壁,到武德三年二月尉迟恭在介休投降李世民。这期间,双方自然发生过多起战争,尉迟恭也驻守过多个地方。李世民收复山西的战争中,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尉迟恭,其战争的战场应有多处,“三鞭换两锏”是对这些战争的艺术缩影。尉迟恭确实驻守过白壁关。但白壁关仅是几个月来尉迟恭驻守过的一处而已。武德二年,唐军从西安出发后,刘武周宋金刚势力为抗御唐军,巩固既得利益,自然要设防。吕梁山中脊线是抵御唐军从永和、石楼渡河的重要防线。隋代的新城县在今中阳县的弓阳村(或刘家坪),这一带有当年因驻军留下的关上、晋州营、大营等地名。晋州在今临汾,顾名思义,“晋州营”的军队当是从今之临汾调来的。棋盘山有林区叫尉迟林区,说明尉迟恭是在这条里驻守过的。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所率的唐军没从永和、石楼过河,而从龙门过河,过河后驻军于今新绛县的柏壁,与晋州的宋金刚对峙。而吕梁山上的尉迟恭与晋州的宋金刚形成犄角之势。尉迟恭自然要从晋州营带兵及粮草支援晋州,与唐军会战。不料棋盘山粮草被劫,然后双方展开大战。这大概就是演义故事中的程咬金劫粮草的原型素材吧。在古之新城县(当时应属汾西县)境内,今交口、灵石两县交界处,有山名秦王岭,有秦王庙,遗迹尚存,说明李世民在此处也驻扎过,这里应有过战争。《宋史》载:“温泉县有碌矾一务。水头、白壁、先锋三砦。”所谓砦,是指住着半兵半民百姓的村庄,水头砦即上殿山之南今交口县城所在地(在棋盘山东麓)。白壁砦与先锋砦今已找不到此名。在今灵石县梁家墕乡有泊泊庄,坛镇乡有兴奋庄,此二庄名与白壁砦、先锋砦音似。此二处的地理位置就与秦王岭相邻,所以双方应在这一带展开过大战。晋州战争的结果,宋金刚兵败向灵石县、介休县撤退,说明李世民在这一带驻扎,应有过战争,演义中三鞭换两锏故事的发生地也许在这里。正史讲,李世民的部下刘弘基率兵二千到达汾阳,与李世民形成南北合击之势。在今交口县桃红坡镇有尉家庄,在白雀山系上的今郭家掌、杏泉村之间有尉迟沟。尤其在狐岐山东面今交口、孝义两县市交界的响义村,还有个尉迟恭扳井的典故。响义村有口井,其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垒石板筑成井,井口呈扁形,因名板井或扁井。民间则传说尉迟恭带兵打仗途经此地,将士饥渴难耐,尉迟恭凭借自己的神力,扳倒水井解决了将士们的口渴之急。在清代《孝义县志》中称该村名为板井,民国初改名为响义,含响应辛亥革命起义之意。这些说明,刘弘基所走的这条道并不是畅通的,都在尉迟恭的防区内。然而刘弘基胜利了,到了汾阳,牵制了尉迟恭。尉迟恭从西面退回了白壁关。所谓白壁关,并非如小说中所说是座城,而是由薛颉山发源的义河及由狐岐山下发源的胜水及贞壁、贾壁、许壁、白壁、栁壁等天然加人工修削而成的河东岸坡壁组成的从汾阳到介休的一道防线。尉迟恭凭此防线固守着永安、介休两座县城。尉迟恭总营扎在今东尉庄村(村名因此而得),布重兵于六壁,并在今南营村、小王营村驻扎南营军和小王营军(村名因此而得)。从白壁关、六壁头、东许、王马、岭壁、师屯(今属介休市辖)至雀鼠谷(今属灵石县辖)一线都有尉迟恭的军队。东尉庄村今存有尉迟恭士卒为尉迟恭挖掘的饮水遗迹,有战马蹄印,有奉祀尉迟恭的庙宇。唐武德三年(620年),刘武周、宋金刚部与李唐军队在雀鼠谷一带多次交锋,刘、宋屡战屡败。宋金刚、刘武周北逃,后又被突厥杀死。这一期间,尉迟恭见大势已去,经李道宗、宇文士及劝说,为了天下苍生利益,终于以永安、介休二县降了唐军。继后尉迟恭忠于李唐,成为一代名臣。尉迟恭降唐的明智之举,受到永安邑人的拥戴和赞许,特在东尉庄筑建“尉迟恭庙”以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