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领•引导•示范-安黎《美文》多篇代表性卷首语品读

 庐江书院 2022-09-22 发布于广东

杨若文

给《美文》作卷首语,手中要有金刚钻

《美文》,“三十而立”了!说早一点,自它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就硬生生地立了起来。能够如此地“超越”,因素诸多,卷首语之功大大有焉!它,是读者手翻内文的“第一瞧”,无可推脱地成了期刊的脸面。其俊,能让人欣然地紧紧盯住;其丑,也就响响地一扔转身而去。卷首语,代刊物而言,受制于办刊宗旨、本刊特质、篇幅长短、出刊时段,还得照应本期内容。众多节庆尚有规律可寻,文学重大事件突然从天而降,刊首语就有临时性的内容外加,甚至全面变轨,起好的稿子推倒从来。地地道道地捆起手脚舞棒,无论援笔临纸,还是键盘紧敲,确有蜀道之难。

《美文》“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所含的“二度”,是文学界行家的馈赠。“专家审稿意见比较中肯,外审专家的水平较高,对文章的不足之处一针见血的提出,不愧是一个好的杂志,”这是读者的回声。文学界行家与普通读者目光彼此交汇,给《美文》一个量身定做的简评!这里,不说有多少个身影巨大的作家跨进其门,也不说有多少名篇从《美文》中走出,仅就该刊的栏目设置,则可窥见一斑:其一,有短篇散文、中篇散文、长篇散文连载,主打散文,中心突出,内容辐辏;其二,有访谈、专栏、作家研究、散文观察等,覆盖面广,追寻度深。尤其访谈、专栏这两个栏目,均由名家坐台,提升了杂志声誉,扩大了传播范围。别的不说,仅一个严歌苓出场,就分量沉沉的了,她不仅在国内名闻遐迩,且在欧美有其身影。贾平凹这位主编,也有着名人效应。栏目,期刊之骨架也,决定着期刊内质的所在、外貎的艳丽。这样的栏目设置,足以坐实有人所言的《美文》乃“散文期刊中的佼佼者”了。可能认定,《美文》基本展示着当代散文写作的最新状态,是有较高价值、较高水准的大型散文月刊。

远址一句:殷实人家妇人出行,身边只一两个丫鬟便打发下了。若陪宰相,非得尚书出面。《美文》“卷首语”这个山芋烫得太过,台阶高比宰相,手中没有硬棱棱的金刚钻,这一瓷器活谁敢贸然接手?谁有胆量被捆起手脚在这里舞棒?

常常接手、敢舞棒者,安黎也。他是一级作家,在国内外百余家杂志上发表着各类文学作品计600余万字;有长篇小说《痉孪》《小人物》《时间的面孔》,小说集《丑脚丫踩过故乡路》,纪实文学《那些家长》,诗集《走进人的丛林》,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丑陋的牙齿》《耳旁的风》《别样的发现》《石头发光的地方》十余部,诸多作品被编入多个省市的语文辅导教材或被《作家文摘》《读者》《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并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韩,蒙古、哈萨克文等多种文字,在相应的国家和地区刊发、出版,被《文艺报》誉为“思想的王国,语言的石匠”,现为《美文》杂志副主编。成果硬邦邦地摆在那儿,他当《美文》卷首语写手,胜任与否还用多说?

与散文称兄道弟的,有小说、诗歌、戏剧等等体裁。安黎卷首语的内容选取,没有局限于散文,而是圈定了更广视角下适用于任何体裁的文学。因为《美文》读者中,就有不少年轻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他们不仅盯着散文,也渴求文学上多维性琼浆的补养,渴望创作基本原理与写作技巧来武装一下自身。再说,散文的写作与欣赏,也少不了诗歌、小说、戏剧素养的扶与帮。吾人拜读了安黎散文集《别样的发现》,这一书中汇聚了卷首语29篇。就文学整体而言的,多达12篇,且从三个横面切入。第一横面,对“文以载道”做了重点的论与述,从道德培植、人格修养予以展开。《文学应守德而为》中,“文学是一种道德修为,它传播德,劝谕德,配置德,并以其自身的道德润物细无声地引领社会风尚趋于道德。”《文学要循道而行》对文学所循之“道”在精神层面、内容层面、技术层面进行了有条有理的剖析,彰显了“遵守规则,顺应规律”的主题。《文学与善同行》响响地提到,“文学无一例外地都蕴含着善的因子,”“其一,作者的出发点无比良善。”“以善目打量这个世界,以善心对待天下苍生。”“其二,作品的内容一心向善。”“文学是人灵魂的滋补品与营养剂,它对人的心理形状与精神模态,有着催化和塑造的功能。”意思很明确:作者要用“善目”观察、“善心”对待,能够通过作品,补养、塑造人的灵魂。上面几篇从守德、循道、携善诸方面,对“文以载道”做了具体阐述,从而垫实了它在作品中的统领地位。第二横面,对文学的功能进行了梳理。《文学是一台探照灯》,“能洞穿人目力无法抵达的角落,能发现潜伏与隐匿的'敌情’”,“不但要给人画像,还要给人画魂。”《文学是一台探测仪》中说:“真正有高度的文学,是对人本身的聚焦,是对人内在世界的探寻……勘探人心的状态,测试人心的温度,发现人心的风景,清除人心的污垢,并整理人心的零乱。”这就敲明了文学是干什么的,对写作中怎样牢牢把握,有着醍醐灌顶之效。第三横面,给年轻作家指点成功之径。《六月,流荡着谷鸟儿的叫声》,对该鸟“兼顾天下的赤子情怀”予以赞赏;而《有爱,才有文学》,瞄中的是爱。这就提醒年轻作者,情感与感情的养成不可缺位。因为文学是用来繁殖爱与消除恨的,没有这方面的厚实积淀,就无法将健康的情感与感情融入文中。《根深才能叶茂》,面对年轻的作家,有针对性地提出告诫,真心希望他们“要收敛自己膨胀的欲望,素朴做人,扎实为学,”又在提醒:“基地能挖多深,墙就能砌多高。”《寄语文学的后继者》,是文学前辈面向后继者的心扉敞开,集中为一句:“养成老实踏实扎实的文风。” 这些,均是道路、方向、文风养成上的指点迷津。而《在雷同中突围》《在乎“小”,方能成就“大”》《食古与食洋》《高考与文学》等篇,是就学养、阅读、写作方法等等而言的,属于经验的活生生传授。现实中,创作欲望、创作理想与具体执笔有着相当不短的距离,尤其年轻作者往往眼高手低,需要有经验的作家予以帮扶,在这个关节点上,资深的安黎出场了。他一方面在文中言之谆谆,一方面援笔敲盘做着示范。摆在年轻作家面前的29篇卷首语,就是很好范本,从题材选择、内容布局、主题表达、标题确定、语言驾驭、艺术手段的运用,都有成熟的一套可供借鉴,是本教课书,通俗、耐读,又很适用。

安黎从文学角度的展开,对于各种体裁都有通适性。但毕竟,作为《美文》的读者,在面对文学的广泛需求中,目光还是聚集于散文的。深谙此情的安黎在谈“文学”时,立足于散文。他的卷首语的行文,是叙说而非论文的论证,更没有像小说那样在描述上大肆铺排,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的。这就达到了读者“需求”与作家“供给”的巧巧对接。看得出,安黎拿出的卷首语,有着高的思想含量与艺术含量,符合《美文》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胃口。

容纳千千万万,展现形形色色,这就是苍天大地胸怀的宽广,文章便因宽广而富有。吾人不敢用此类话对安黎卷首语做无厘头的拔高。但可肯定,《美文》杂志具有这一品质,也能看出安黎在往这一方面做着努力。

卷首语折射出来的安黎

一、勇于担当

作者在《别样的发现》书舌上有个短短的“安黎自白”,自称是“拓荒于稿纸的文学农夫……随心而耕,随意而耘。从来不在意收成的多寡,更不介意邻人的褒贬……也许能够选择的保全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不鲜花红,不追飞云,宁可土中潦倒,亦不随风翩跹。”他赠我一大作,其屝页上“心若草芥不羡花,文如泥土任流云”的题词,与之一脉相承,且都出自肺腑。这位安先生,一切清苦、褒贬都不介意,牙根咬定要固守住文学的园圃、固守文学的本真!不难看出,他在固守着作家的认知、良心与担当。他的卷首语撰写,就属于这种固守。首先,用文学的本真来唤醒、来启迪读者,让沉睡的人睁开两眼,让迷途的人辨清方向。上文所述的“文以载道”,就是文学施力于社会的定向针、清醒剂。有它,方可唤而有醒、启而有悟,这是作家最核心的职责。其次,作者也在不断地自我唤醒、自我启迪:对本职要像《鸡年说鸡》中的“母鸡下蛋,公鸡打鸣,”为利惠读者、露润大众而“倾其所有”,不眼花“下蛋”职责外的饭香肴美,不羡慕跨出“打鸣”范围的花红酒绿,要像《生肖里的动物》中被排斥在外的驴一样“只求问心无愧”的付出,“不求绫罗满身”的回报。即使在文学遇冷的大环境下,自己也要像《花季言花》中的野花那样,“不自弃,不哀怨,不会因为人的遗弃而萎靡不振,”要保持作家人格的清纯与精神的长在。再次,向职责之外的社会伸出援手。这是作家良心固守、责任在肩的延伸,也是良心固守、责任在肩的必然。这固然包括《美文》卷首语作者职责的所赋,但不少已是超出本职的“额外”。《人生即考试》对“做一个完整的人”进行了深思,亮出了他的观点:“不要奢望人生的完美,但我们可以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尽量的少给自己留下缺憾。” 包括本文没有提及的作者的其他关注,原本都在《美文》卷首语的框框之外,但安黎眼见一些社会现象有可能向着负面发展,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苗头或者窥察到了本质,当社会熟视无睹或者众人还在沉默,他就事先发了声。这种情不自禁,源自责任心沉淀于潜意识中的行为自觉,还没有来得及“主观有意”就已经完结。这种潜意识,驱使他曾有过广泛的责任包揽,干过不少与他不沾边的“闲事儿”:百忙中曾经抽出一年多,行程多数千里,调查过上百个需要“拯救”的孩子,从众多样本中遴选出14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编成《那些家长》一书,记载了他携手家长或启发家长,一起对误入歧道的孩子施救的前前后后及其满意的结果。这是分文无收而代价极大的职责“越界”,与他撰写卷首语时的额外承担,同出一源又融为一体。吾人喜读安黎散文的初衷,与其说是吸收作品中的营养,不如说是窥探他的良心!

二、情理饱含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卷首语社会效益趋高的金钥匙两把。动人者唯有情,服人者唯有理。卷首语不同于纪事、记人、写景散文以描述为主,依仗的是情的携带与抒发、理的承载与释放,情与理这两把金钥匙对它适合不过也不可或缺。

好的卷首语当有情感与感情的饱含,其释放后必将激起读者内心波涛。因而站在前排的,必是情。29篇中,就有不少选取的是物:花、雪、树和鸡、鸟等,如果照实写去,枯燥干瘪、味同嚼蜡。作者用拟人化让其活了起来,并给其赋予了情,具有了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也有了心理距离远近的感情呈现。你看看其笔下,花儿会妖娆也会妩媚,鸟有了志也有了情怀。除了给物以“情”的赋予,还有撰写中作者“情”的融入:笔下的花呀、雪呀、树呀都是那样可爱,而所否定的又是那样可恶。有一篇是《那些可敬的酸枣树》,实话说吧,酸枣树那丑样儿,多瞧一眼我也不愿,何况尖尖刺儿太讨人嫌。人家安先生偏偏将内心之爱倾注于它,让其唱了该篇主角,并在标题中显显地加了“可敬”二字,倾注爱的不是孤零零的一棵而是“那些”,可谓全身心的了。在安黎眼里,酸枣树优点多多:“无意献媚”“无意讨好”,“不因卑贱而自惭形秽,不因冷眼而自暴自弃。”遭到利刀砍头,“并未死去”而显出一派顽强。读后,吾人对酸枣树不再厌烦且有几分好感了,现时得听咱安黎的,要从酸枣树身上学些该学的:走自己的路,活成自己的样子。安黎对于物以情的赋予,还有写作中情的融入,二者拧成了情的巨绳,强化了情的动人之力。情,能放飞出其精彩,也会野马式地狂奔,尤其爱极、恨极的情绪易于失控,语言难免出格、过头。安黎乃老牌子写手,对情善于激发,也善于收拢,晓得“花嗅新蕾,酒饮微醉,”尤其对批评对象,语言上拿捏准确,没有踩踏到分寸之外。

紧接情之“动人”后,理跑出来“服人”来了。29篇卷首语中,不少是对人的德化教育,弄不好会变成枯燥的说教,让读者心生厌烦。安黎对这一很难的答卷,答得顺和自然:在比喻衬托中循循善诱,淘汰了僵化的硬性灌输,摒弃了居高临下的理念强加,让读者接受于不知不觉中。理,在卷首语中是不可少的,前文对于年轻作家的劝喻属于此类。唯有将理从深层次开掘出来,才有了服人的资本与服人的力量。卷首语不能像纯粹论文那样主要依仗逻辑推理,更多的是借助联想,也不排除逻辑推理的适当运用。多次出现在29篇中的德、道、善、文学、时间等等抽象概念,作者没有用拟人化手法给它七情六欲,却通过联想将它与理衔接一起。联想,是散文尤其卷首语内容丰腴与深化离不开的翅膀。远扯几句:人们对于周遭的万事万物,耳闻目睹就会产生感触的。从感触过渡到感受,再提升到感悟,则为思维行进的螺旋。而从感受向感悟的提升,有着很难跨越的坎儿,需得“联想”作为桥梁。吾人对此曾在另一拙文中有过详述,不再赘言。联想,可让作者思维放飞高空、畅游深海,经它搭手,由感受到感悟提升的坎儿也就不坎儿了。《闲话时间》写在鸡年岁首,作者由岁首,联想到“一年最早的时间”,继而萌生出多种感悟:一者,春节的门槛,无论谁也绕不过,不管你是高人还是凡夫,时间无形、无色、无味,但它“却牵制着人,掌控着人,驱使着人”,这是对规律的感悟。二者,“时间是公平的,它对俗世世界里的高低贵贱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这是对公平的感悟。三者,人“精于计算,长于谋划,似乎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却唯独忘记了自己不过是时间这张巨网中的暂住客,”“在时间的白纸上,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自己这幅自画像的作者,” 这是对人生的感悟。“时间埋葬着时间,也繁殖着时间,”这是对哲理的感悟。《过年絮语》由“过年”这一时间段,产生逻辑性的联想,再由“时间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联想到“河里的一滴水”,再联想到“水的宽厚与无私,造就和繁衍出了满世界的绿,”“做一滴水还是做一粒浮尘,无疑是一道选择题,”这就有了理性含量。接着又到“更祝福我们自己像水一样,以一己之力惠及人间,并使自己的生命激情永远潺潺不息。”一层递一层,逐次升华,将丰富的内质剥洋葱式地呈现出来,理也含在其中了。缘于联想的架桥,萌生出多类不同性质感悟的共生并存,将作品在理性层面推向高端!《花与树》《花朵的启示》《雪的记忆》《初冬闲话》等篇理性的提升,无不得益于联想。纵览安黎的卷首语,其联想的渠道有:由具体事物引发到抽象事物,由这一事物引发到另一事物,由此地引发到彼地,由当今引发到历史,由原因引发到结果,甚至出现了由时间向人生、由逻辑向逻辑的引发,将联想开掘到广阔领域。联想,不仅是感悟产生的桥梁,也是感悟存在的基础。有联想,才有感悟;有感悟,才有了散文的质量。这一连串奥妙,安黎掌握得娴熟而自如。普通人到感受就止了步,作家大都能升跃为感悟,产生灵感。要说的是,高水平作家,还能借助作品引导读者心生感触并升入感受。至于能不能让读者产生感悟,难度极大而悟者寥寥了(不含因理的启迪而悟者)。王维玲在《柳青的最后十年》一文里,说到柳青“思维敏捷,反应快。”吾人猜想,这恐怕是柳青作品感人至深且能引发读者思考的缘由所在吧!在此无意将安黎与柳青相比,但安黎的思维敏捷、联想丰富,却是实实在在的。

因联想的丰富,理的开掘就不怎么费事儿了。《文学中的圆与方》,由圆联想到了圆通、圆润,由方联想到了方正、棱角。此文肯定了“圆通”的正面:“它利己而不损人。”有时候含有“体恤他人的宽厚”,这就进入了理的首度开掘:“文学要圆通,更要方正,圆通是皮毛,方正是内核,圆通的是文笔,方正的是思想。”又二度开掘:文学“是人心灵的滋养品,肩负着对爱的传递,对善的呵护,对光明与正义的执着与守望。”这就将文学的使命这层深藏之理,挖掘出来亮给了读者。《每个人皆拥有良田百亩》,从每人内心的“良田百亩”深挖到“隐身其后的,并非土地的慷慨和悭吝,而是人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控之差别,是人精神贫富与境界高低之悬殊。”《旧的结束,新的开始—写在新旧年交替之际》,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吐故纳新”,也明晰着“结束,酝酿着新的开始。短暂的停泊,预示着更远的航行”的深理。作品中的理,是作者深入思考的产物,带有逻辑的链接性、理念的思辨性与认知的穿透性,具有予人以智、启人而悟的魔力。

情理饱含,将卷首语推向高端,释放着读者急需、社会急需的真善美!真善美中,善就是善、美就是美,单纯得宛如太阳只有光亮的一面。真,复杂了:一是有真美、真善、真洁,也有真丑、真恶、真脏,彼此相去万里,真的目标若是向着善、美、洁,才取得了正性;二是面对假的冒出,真便有点儿稀缺。把三分好夸成八分好,就在程度上导致了拔高式的失真;面对问题视而不见,甚至称黑为白,在内质上则是缺真。坦诚说吧,失真、缺真,在现实中时有所见:用恭维掩盖瑕疵,用美言取悦他人,遇不良三缄其口。在这样语境下,真越显其珍贵。此时,我们的安黎送了真来,他无媚语,不迁就,心里有什么,就直直地端出来。前文所提到的《根深才能叶茂》,针对年轻作家的“妄想之念和利欲之火,”毫不客气地指出其错在何处。《拔苗未必能助长》,是对家长亮亮地提醒:青少年若是“不扎深根,难成大树。”这些真话送入耳中,能采纳最好不过,但也可能发生误解招人讨嫌,安黎不是估计不到的,但他该唱黑脸时坚持要唱!若是矫情虚意假话满口,谁听你的谁信你的?道理摆得再多,只能沦为废话一堆。可以说,真情、真话,是卷首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前提。真话支撑着的安黎卷首语,对抑制精神污染、净化文化空气,显示了应有之力。当然,不能说安黎的卷首语就很完美。尽管如此,这样的卷首语,在我心中占据着实实在在的位置。吾人不喜唱赞语,但他对真话这一稀缺资源的大胆与大力维护,是该称道一番的!

安黎的卷首语,对该刊内容的提领、对读者阅读的引导、对年轻作者的示范,三箭齐发,在尽力地让“第一瞧”发挥着“第一瞧”的功能。捆起手脚弄棒的卷首语,安黎尚能如此,那些挥拳伸脚、任性驰骋的其他散文,花之红、叶之肥,也就自自然然了。一言一蔽之,在安黎笔下,无人不可入文,无事不可入文,无景不可入文,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文风朴实,随意自然。

(原载于《华文月刊》20223月号)

作者简介:

杨若文,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两部被部分大学选为教材。发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读书报》以及杂志《今传媒》《西部学刊》等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内容涉及到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多个学科,其中在古代汉语、报刊现状与报刊批评、古典小说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前提出并论证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如今已成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闹话题。还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上下册与《宫灯》,发表过少量散文与短篇小说,现为文学期刊《华文月刊》“华文观察”专栏作者。

(作者授权何媒矩阵发布,转载请保留出处)

编辑发布丨《时代中国》杂志、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责任编辑丨何金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