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巴胺过剩的人

 黎荔专辑 2022-09-23 发布于陕西

多巴胺过剩的人

黎荔

活在一个人口过剩、信息过剩的年代,在信息流通渠道已经往复交叉,文字、意见已经泛滥的时代,我们今生今世读不完所有的书、看不完所有的电影、听不完所有的音乐、刷不完所有的视频……这些无穷无尽的图文影音每分每秒都在被制造出来,数字海啸,资讯爆炸。如今的我们,好比从一个食品短缺的时代,进入了食品过剩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好胃。
什么是过剩?供给大于需求,数量超过标准、限度或惯常界限,数量或供应太充足。我觉得过剩是一条华丽的曲线,而不是简洁的直线。想起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巴洛克艺术,豪华,激情,追求千变万化。如果把巴洛克艺术移植到当下的话,你会惊讶地发现,两个时期有着如此相似的地方:太绚丽,太注重景观和刻意营造所需要的氛围。Broque一词,在字典的解释除了指“十七世纪欧洲的巴罗克式装饰艺术”外,还有一个紧跟着的意思是过份雕琢的艺术品,本意指的是“不圆的珠”,那就是巴洛克的弧线;巴洛克的天敌就是直线,巴洛克从诞生那天开始便开展了对直线的革命,所以它的任何线条都要圆圆的,饱满而圆润、性感而盛放,追求戏剧性、夸张、动感,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突出丰盈,繁复,过剩,铺张快乐。

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正在培育着一批批多巴胺过剩的人。“多巴胺过剩”这个概念来自于丹尼尔·利伯曼的《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中许多核心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多巴胺负责让人产生欲望,让人感觉“我想要”。正是多巴胺在驱使着我们追求金钱、食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也是它在驱使着我们去追求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追求知识、追求爱情、追求影响力。人类大脑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GABA、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丹尼尔·利伯曼把这些神经递质分为两大类,一类让人关注的是那些已经拥有的和正在体验的事物,一类让人去渴求和追逐还没到手的东西。理想状况下,“我还想要”和“我很满意”应该要平衡一点。我们花一部分精力去追求各种事物,然后花另一部分精力享受当下,这种平衡的生活可能会带来最大的幸福感。但现实是,在外界刺激越来越供给超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况下,现代人的多巴胺回路特别活跃,我们越来越成为多巴胺过剩的人,对追求未知的热情远超享受当下。

日常表现为坐在电视机面前,按住遥控板上的换台键来回扫,哪个台都看不了几分钟。互联网的链接功能也是这样,将人带向一个层层链接的无底洞,一晚上转来转去,都浏览了什么,信息太密集,最后自己也记不清了。抖音这类短视频,正是满足了现代人多巴胺过剩的心理,如机关枪点射一样抓取注意力,以短促和破碎的内容,让人短暂停留、迅速跃迁。大众的普遍心理是:“反正除了这个还有更多别的,我就随便划拉两下看看吧”,能不用倍速看剧的人都比之前少了。为什么会这样?你想想看,如果游戏机硬盘里只有一个游戏,那玩家能玩的很投入,但如果有150个游戏,那在玩其中1个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149个,于是玩家就玩的心神不宁,还有太多的诱惑和选择,在鼓噪,在敲门,在分散他的注意力。

丹尼尔·利伯曼认为,那些“工作狂”企业家,显然是多巴胺过度活跃的人。多巴胺让人不安于现状,让人有过浓的欲望。而企业家的欲望之浓是异于常人的。他们嗜工作如命,除了工作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甚至对家人也不管不顾,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因为他们的欲望集中在追求事业的成就感,他们可以忽略甚至毁灭了生活里本应有的亲情、爱情……

伊隆·马斯克可能就是此类典型,他在Paypal工作的某段时间,据说曾经一天工作23个小时;他在工作方法上独创了 Time Boxing 时间拳击工作法,就是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设定了明确的时间方糖,以 5 分钟为单位来安排行程,一天 24 小时就切成了 288 个时间方糖。经由这个时间管理方法,他一年可以完成别人8年的工作量。尽管已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马斯克却卖掉了他名下的所有房产,租住进了仅价值5万美元,距离其SpaceX 工厂很近的简易活动房。有人批评他是作秀,也有人说他是在下一盘大棋,但读完《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解释可以单纯得多——马斯克无非就是多巴胺过剩而已,他对追求未知的热情远超享受当下。

我可能也是多巴胺过剩的人,走了这么长的辛苦路,还是觉得不满足现状,永远抱有期待,期待明天的到来,仿佛明天永远还有故事,还有机会。对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内心永远有什么在泛滥、生长、溢满,汹涌得厉害,饱胀得厉害,得借万事万物,滔滔万言,挥洒自己那满溢爆棚的情绪和想法。

写作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也许我说的都是废话,我可能是速朽的,在今天文字充斥泛滥、文化产品过剩的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无数的文化产品当中,在这样一个快速消费、快速扬弃的过程当中,坚持写作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但既然我是一个多巴胺过剩的人,内心如一个繁花盛放的春天,永不宁静,永远刺激,液汁涌溢,枝繁叶茂,充盈和洋溢着创造和表达的某种神秘冲动,那么我就接受这自然而然的流溢吧!

想起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的自我证悟:“跟着自己的心写作,写什么都行,一个故事,一首诗,一棵树”,在一个文字过剩的时代,这番话同样不断地提醒着我们每个把写作当作志业而不是职业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