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干姜汤

 图书 馆员 2022-09-23 发布于内蒙古
[名称]:栀子干姜汤
[处方]:栀子9克(劈)干姜6克
①清上温下
②清热除烦,温中暖脾之功效。
主治
①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②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
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症见:身热不去,微烦,便溏。临床常用于上热下寒之胸膈烦热,大便溏软,腹痛者。
方义

①本方即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而成,为寒温并用,上清下温之剂。栀子苦寒,清胸膈之烦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以除寒。用于寒热错杂之证。

②方中栀子苦寒清降,入心、肺、三焦经,功擅清泻三焦之火,,宣散胸膈郁热而除烦,为君药。干姜辛热燥烈,入脾胃,既散脾胃之寒,又温脾胃之阳,为臣药。二药相伍,清上热,温下寒,寒温同化,调和脾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乃仲景组方奇妙之处。 ③苦以涌之,栀子之苦以吐烦,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益气。 ④栀子干姜汤由栀子和干姜组成,治身热、溏利、微烦。病机是上焦有热,中焦有寒。栀子苦寒以清上焦之热,干姜辛热以暖中焦之寒,寒热并用,寓有苦降辛开之义。二药一清一温,一治上,一治下,各司其职,且有相互监制之妙。
加减化裁 
①若心烦较甚,加豆豉宣散透邪以除烦;若胃脘痛者,加积壳行气止痛;若兼肝郁化火,加川栋子疏肝清热。本方亦常与泻心汤及黄连汤合用,治寒热错杂之胃脘痛等。
②若口苦咽干、乏力、舌红苔白、脉细弦,加党参20克,白术15克,柴胡9克,陈皮9克,白芍16克。
①栀子酸寒而涌泄。病人旧微溏者,里气本虚而脏腑寒也。里虚则易涌,内寒则易泄,故此示禁。
②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③素体阳虚、大便溏者慎用,孕妇及有表证,见发热恶寒脉浮者禁用。脏器虚寒者及有形实邪者,不宜单用。
①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服。此言下后脾气虚寒,又宜配以干姜也。伤寒以丸药大下之,则丸缓留中而陷于脾矣,太阴脾土本脏之热发于形身,故身热不去;脾为至阴,内居中土,上焦之阳不得内归于中土,故微烦。此热在上而寒在中也,故用栀子导阳热以下行,用干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按:栀子干姜,一寒一热,亦调剂阴阳,交媾坎离之义也。(《伤寒论直解》)
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承上文栀子干姜汤而言,栀子虽能止烦清热,然性苦寒,不可轻用,又当审量病人平素之寒热而用之也。病人旧微溏者,脾气素虚寒者也,虚寒之人,病则不能化热,必现虚寒之症,故不可与服也。按:上节栀子干姜汤,已于热证之后,结寒证一条矣。又恐人不问寒热,一见虚烦便用栀子,故又复结一条,其丁宁致戒也切矣。读者宜三致意焉。(《伤寒论直解》)
③本方为治上热下寒证的基础方剂。现代应用:常用于急慢性肠胃炎、食道炎、慢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症感染等。(《中药药对配方理论及应用》)
④本方以栀子为主药。其适用标准在伤寒误下,胃肠已伤,表热郁滞,寒气留中而见微烦者。故与栀子泄热,干姜温中,此盖泻心之变法也。煮服法中所云“得吐者,止后服”与前同为衍文,宜删。(《祝味菊伤寒新义》)
《中医四部经典大字版伤寒论》:“栀子干姜汤方。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阎德润:据张令韶谓:栀子导阳热下行,千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陆渊雷谓:此条之微烦,乃寒热交错者,故以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下寒,与泻心、黄连等汤同意。二氏所论,皆以清热温寒为说也。我以为大下之后,肠胃涤荡一空,勿庸再取消化酵素以助消化,故此方去香豉也。干姜之辛热力较生姜尤大,故可利用其辛性,兴奋心脏机能,舒张血管,使血行旺盛而治下后之虚。(《阎德润伤寒论评释》)

成无己:丸药不能除热,但损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治中而未人深者,则身热不去而微烦。与栀子干姜汤,吐烦益正气。柯韵伯: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恨,则非吐剂所宜也。用栀子以解烦,倍千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矣。尤在泾:大下后身热不去,证与前同,乃中无结痛,而寒烦又微而不甚,知正气虚,不能与邪争,虽争而亦不能胜之也。故论以栀子彻胸中陷人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伤寒论三家注》)

栀子干姜汤——胃热脾寒证

⑴临床症状: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口干,或身热,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

⑵病机辨证:郁热蕴结上扰,寒气凝结下注。
⑶审证要点:胃脘灼热,心烦,腹部畏寒,舌质淡或红,脉数或沉为用方审证要点。
⑷处方用药:《伤寒论》第80条,“栀子干姜汤”。
⑸随证加减用药:若脾寒明显者,加干姜、桂枝,以温脾散寒;若胃热明显者,加黄连、石膏,以清泻胃热;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
⑹西医辨病:常用于急慢性肠胃炎,食道炎,慢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症感染等属于中医“胃热脾寒证”的患者。
⑺使用禁忌: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所属类别 :中医学与中药学
栀子干姜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①清上温下②清热除烦,温中暖脾之功效。主治①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②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③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症见:身热不去,微烦,便溏。临床常用于上热下寒之胸膈烦热,大便溏软,腹痛者。
基本信息
名称
栀子干姜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栀子、干姜
功用
①清上温下②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主治
①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②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③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

11附注
歌诀
①栀子干姜热利烦,上焦有热中焦寒。
②栀子干姜汤二味,清胸膈热温脾寒;身热不去又微烦,上清下温两顾兼。栀子干姜二味汤,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又下利,辛苦寒温尽所长。
③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虚尽所长。
组成
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二味,水煮,去滓,温服。
现代用法:用水700ml,煮栀子、干姜,取300ml,去药渣,分为两份,温服一份。
功用
①清上温下。
②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主治
①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②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
③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
方义
①本方即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而成,为寒温并用,上清下温之剂。栀子苦寒,清胸膈之烦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以除寒。用于寒热错杂之证。
②方中栀子苦寒清降,人心、肺、三焦经,功擅清泻三焦之火,,宣散胸膈郁热而除烦,为君药。干姜辛热燥烈,人脾胃,既散脾胃之寒,又温脾胃之阳,为臣药。二药相伍,清上热,温下寒,寒温同化,调和脾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乃仲景组方奇妙之处。
③苦以涌之,栀子之苦以吐烦,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益气。
④栀子干姜汤由栀子和干姜组成,治身热、溏利、微烦。病机是上焦有热,中焦有寒。栀子苦寒以清上焦之热,干姜辛热以暖中焦之寒,寒热并用,寓有苦降辛开之义。二药一清一温,一治上,一治下,各司其职,且有相互监制之妙。
配伍特点
本方原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其证由表证误下,中阳受损,余热留扰胸膈所致。表邪不解,余热未尽,故身热;余热扰及胸膈,故心烦;中焦虚寒,水湿不运则便溏。老专以寒凉药清热,则更伤中阳,若单以温热药散寒,则易助上热,治宜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并举。本方用法云:"得吐者,止后服。"言本方虽非吐剂,却可以吐取效。
运用
诊断要点:身热不去,微烦,便溏。
临床常用于上热下寒之胸膈烦热,大便溏软,腹痛者。
加减化裁
①若心烦较甚,加豆豉宣散透邪以除烦;若胃脘痛者,加积壳行气止痛;若兼肝郁化火,加川栋子疏肝清热。本方亦常与泻心汤及黄连汤合用,治寒热错杂之胃脘痛等。
②若口苦咽干、乏力、舌红苔白、脉细弦,加党参20克,白术15克,柴胡9克,陈皮9克,白芍16克。
使用注意
①栀子酸寒而涌泄。病人旧微溏者,里气本虚而脏腑寒也。里虚则易涌,内寒则易泄,故此示禁。
②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③素体阳虚、大便溏者慎用,孕妇及有表证,见发热恶寒脉浮者禁用。脏器虚寒者及有形实邪者,不宜单用。
附注
①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服。此言下后脾气虚寒,又宜配以干姜也。伤寒以丸药大下之,则丸缓留中而陷于脾矣,太阴脾土本脏之热发于形身,故身热不去;脾为至阴,内居中土,上焦之阳不得内归于中土,故微烦。此热在上而寒在中也,故用栀子导阳热以下行,用干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按:栀子干姜,一寒一热,亦调剂阴阳,交媾坎离之义也。(《伤寒论直解》)
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承上文栀子干姜汤而言,栀子虽能止烦清热,然性苦寒,不可轻用,又当审量病人平素之寒热而用之也。病人旧微溏者,脾气素虚寒者也,虚寒之人,病则不能化热,必现虚寒之症,故不可与服也。按:上节栀子干姜汤,已于热证之后,结寒证一条矣。又恐人不问寒热,一见虚烦便用栀子,故又复结一条,其丁宁致戒也切矣。读者宜三致意焉。(《伤寒论直解》)
③本方为治上热下寒证的基础方剂。现代应用:常用于急慢性肠胃炎、食道炎、慢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症感染等。(《中药药对配方理论及应用》)
④本方以栀子为主药。其适用标准在伤寒误下,胃肠已伤,表热郁滞,寒气留中而见微烦者。故与栀子泄热,干姜温中,此盖泻心之变法也。煮服法中所云"得吐者,止后服"与前同为衍文,宜删。(《祝味菊伤寒新义》)
《中医四部经典大字版伤寒论》:"栀子干姜汤方。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阎德润:据张令韶谓:栀子导阳热下行,千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陆渊雷谓:此条之微烦,乃寒热交错者,故以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下寒,与泻心、黄连等汤同意。二氏所论,皆以清热温寒为说也。我以为大下之后,肠胃涤荡一空,勿庸再取消化酵素以助消化,故此方去香豉也。干姜之辛热力较生姜尤大,故可利用其辛性,兴奋心脏机能,舒张血管,使血行旺盛而治下后之虚。(《阎德润伤寒论评释》)

成无己:丸药不能除热,但损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治中而未人深者,则身热不去而微烦。与栀子干姜汤,吐烦益正气。柯韵伯: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恨,则非吐剂所宜也。用栀子以解烦,倍千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矣。尤在泾:大下后身热不去,证与前同,乃中无结痛,而寒烦又微而不甚,知正气虚,不能与邪争,虽争而亦不能胜之也。故论以栀子彻胸中陷人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伤寒论三家注》)

栀子干姜汤临证应用经验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为主治上焦有热、中焦有寒病证之处方,栀子清泄上焦之热,干姜温散中焦之寒。此为张仲景创立的“寒热药共用组方法则”之一 —“寒热并调法”之代表方。笔者临证40余年来,以本方为基础进行适当加味,治疗多种病证之寒热错杂证,临床疗效颇佳。现将笔者加味活用本方的经验介绍如下。

1.心热脾寒证(失眠等 主证:心烦、发热、难眠;便溏、腹痛、肠鸣、下利。
治法:清心温脾(清上温下)
治法:清心温脾(清上温下)
Rx:生山栀、连翘;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炙甘草2.肝热脾寒证(乙肝、丙肝、肝硬化等)
主证:胁痛、黄疸表现、口苦;便溏、腹痛、肠鸣、下利。
治法:清肝温脾:生山栀、柴胡、茵陈、苦参、丹参;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白芍、当归、茯苓、木香、炙甘草。
3.胆热脾寒证(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
主证:胁胀(痛)、牵引右肩背痛或中上腹痛、口苦、莫非氏征();便溏、腹痛、肠鸣、下利。
治法:清胆温脾(肾)
Rx: 生山栀、柴胡、郁金、金钱草、川楝子、元胡索(炒黄芩);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香附、荔枝核、鸡内金(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炙山甲、三棱、莪术)。
4.肺热脾寒证(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
主证:咳嗽、咯浓稠痰、胸闷、胸痛(胸水、痰中带血);便溏、腹痛、肠鸣、下利(四肢厥冷)
治法:清肺温脾(肾)
Rx:生山栀、地骨皮、桑白皮、象贝母、柴胡、鱼腥草、芦根、(热盛加炒黄芩、有胸水者加炒葶苈子20,有出血者加侧柏炭、白芨);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姜半夏、紫苑、冬花。
5.胃热脾寒证(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主证:胃脘热痛、口渴、反酸、嗳气、或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便溏、腹痛、肠鸣、下利(畏寒肢冷)
治法:清胃温脾(肾)
Rx:生山栀、生石膏(打碎先煎)、知母、川楝子、元胡索(牙痛用细辛);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香附、荔枝核。
6.五官郁热(火)、脾阳虚证
①主证:目赤肿痛、脾阳虚弱(眼部疾病)。如红眼病、结合膜炎、麦粒肿、眼底出血等;便溏、腹痛、肠鸣、下利。
治法:清目温脾
Rx生山栀、白菊花、蝉衣、柴胡、龙胆草、桑叶、银花、连翘(眼底出血用三七粉)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山药、扁豆肉。
②主证:耳热肿痛,脾阳虚弱(耳部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便溏、腹痛、肠鸣、下利。
治法:清耳温脾
Rx:生山栀、柴胡、龙胆草、丹皮、生地、连翘、板兰根;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山药、扁豆肉。
③主证:鼻热肿痛,脾阳不振(鼻部疾病)。如鼻炎、副鼻窦炎、鼻衄等;便溏、腹痛、肠鸣、下利
治法:清鼻温脾
Rx:生山栀、炒黄芩、银花、连翘、板兰根、丹参、苍耳子、辛荑花、白芷等;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肉、谷麦芽。
④主证:喉热肿痛、脾阳不振(咽喉部疾患)。如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便溏、腹痛、肠鸣、下利。
治法:清喉温脾
Rx:生山栀、川连、银花、蝉衣、桔梗、僵蚕、射干;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山药、扁豆肉、谷麦芽。
⑤主证:面热痘疹、脾阳虚弱(面部疾患)。如面部青春痘、毛囊炎、皮肤过敏等;便溏、腹痛、肠鸣、下利。
治法:清面温脾

Rx:生山栀、银花、白菊花、白蒺藜、蝉衣、白僵蚕、白鲜皮、紫花地丁、紫草根、丹参、赤芍等;淡干姜(炮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山药、扁豆肉、谷麦芽。

栀子厚朴汤证
  [原文]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提要]
  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阐论]
  “心烦”、“卧起不安”与76条的“虚烦”、“反复颠倒”词异而义相同。此证出现于伤寒下之后,可知为表邪内陷,热郁胸膈。“腹满”,即腹胀。本证没有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等腑实证,说明是热及脘腹,气机被郁。“卧起不安”形容虚烦、腹胀满之甚,已达卧起难安的程度。综上分析,此证为无形邪热郁结胸腹所致,火郁之邪已内涉阳明,病机已向深发展,故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
  本方是栀子豉汤与小承气汤化裁的合方。因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取小承气汤而不用大黄泻下;又因其表邪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取栀子豉汤而不用豆豉之宣透。方中栀子清热除烦,枳实、厚朴利气以消满。三药配伍,共奏清热除烦、宣中消满之效。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临证当详审病情以别之。如下后,心烦仍在,腹满而痛,脉实、苔黄者,为实邪未尽,可再行攻下;下后,二便自调或溏泻,虽心烦而无热象,且腹满而喜温喜按、脉缓无力、舌淡苔白,是下后里虚。这种腑实和虚寒病机而致的心烦、腹满证,切不可使用本方。腑实而致者,可用承气汤攻之,虚寒而致者,可用理中汤温之。
  笔者
临床应用
  (1)慢性胃炎:胃脘部痛,心烦腹胀有灼热感,时反酸,食纳一般,脉弦略数,苔薄黄者,宜本方加煅瓦楞、元胡;若欲呕者加竹茹、陈皮;若纳呆者加炙内金、山楂。
  (2)腹胀:腹泻后腹胀,心烦气机不通者,宜本方加党参、生姜、半夏。
  医案选录
  医案:热郁胸膈证    
  董某,女,37岁。病人心中烦、懊憹,不能控制,必须跑出屋外方得小安,并且脘腹胀满,如有物塞之状。其脉弦数,舌苔黄腻。问其大便秘、小便赤。辨为心胸热郁,下及于胃所致。为疏方:生山栀三钱,枳实三钱,厚朴四钱。服一剂而病愈。(《伤寒挈要》)
栀子干姜汤证
  [原文]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0)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提要]
  热扰胸膈兼中寒的证治。
  [阐论]
  太阳伤寒,治当解表,反以丸药大下之,是为误治,以致里虚邪陷。误下损伤脾胃,使中焦虚寒;下后邪热内陷胸中,形成上热下寒之机。邪热内郁胸膈,故见身热不去、微烦,所谓“微烦”是较上述76、77条之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及79条卧起不安之证为轻。因用丸药攻下,而致寒邪留滞,中焦阳虚,运化失职,故见下利。热郁胸膈,兼见脾寒,故治以栀子干姜汤,清除余热,温中散寒而止利。   
  本方的栀子苦寒,清上焦之邪热,则心烦可止;干姜辛热,温中焦之虚寒,则中阳可复。此即寒热并用,上下同治,药性虽反,功则合奏。
  汉代所用攻下丸药有二种
制剂,一为苦寒之剂,一为辛热之剂。本条所用丸药为苦寒之剂。误下致寒邪留中,运化失职,故见下利,此为虚寒下利。104、105条所用丸药为辛热之剂,误下致热邪留中,大便虽通,而热实不去,故104条见下利、潮热之实证,105条见下利谵语之实证。可见虽皆用丸药攻下,但有寒热两种不同的病理机转,不可不知。
  笔者临床应用    
  本方可与泻心汤合用,治疗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如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肝炎等。也可酌加栝楼、香附、白梅花等理气解郁之品,止痛效果尤佳。
  (1)慢性胃炎:胃脘痛,纳呆,肠鸣胀满,大便稀薄者,本方合半夏泻心汤。
  (2)慢性胆囊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伴有胃胀灼热感,具有寒热错杂证者,宜本方加金钱草、香附、白梅花等。
栀子豉汤禁例
  [原文]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
  [提要]
  栀子汤的禁例。
  [阐论]
  “凡用栀子汤”一句,概括了上述诸栀子豉汤证。“旧微溏”,乃指宿疾,即素日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之人,大便经常溏泄,“不可与服之”,因栀子豉汤为清热除烦之剂,药性苦寒走泄,对便溏之人实非所宜,故必须慎服。若误服之,则导致中气更虚,便溏更甚,甚则产生变证。
  本条提出中阳不足者,当禁服栀子豉汤,因其是苦寒之剂。也可将“不可与服之”理解为不可单纯用栀子豉汤,可仿上条栀子干姜汤,寒热并用之法治之。
  按:栀子豉汤证,因火热郁扰胸膈而致,故称为热扰胸膈证;又因内无痰水实邪纠结,而以心烦为其主要症状,故亦称“虚烦”证。
  栀子豉汤的主证:①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烦热、胸中窒;③身热、心中结痛。都用栀子豉汤清宣火热之邪。若其人兼有少气的,为热邪损伤中气,故加甘草,益气补中;若兼呕吐的,为胃气不和,故加生姜,以降逆和胃。
  栀子豉汤的变证有二:其一,若因胸中郁热下及影响于胃,证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用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其二,若因上焦有热,中焦有寒,证见身热不去、微烦、腹满痛或便溏下利的,用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中,寒热兼顾。
  栀子豉汤为苦寒之剂,若脾肾阳虚,平素大便微溏的,切勿使用,以防伤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