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竟然也算优点?实验说明孩子可能更容易成才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这个暑假,受疫情影响,过去的3个礼拜里娃只能关在家中。

没法像寒假一样走走亲戚、下楼玩玩,那样一天很容易就过完了;给孩子报的篮球课,也没开课;远行的计划,也打消了。

然后一对超有活力的双胞胎男娃,无处发泄多余的经历,也就只有在家上蹿下跳,外加针锋相对、故意捣乱!我这个当妈的,也就只有上火外加大吼啦!

尤其哥哥右右,4岁了,仍然爱对着干,仍然爱对一切说“不”。

之前写过一篇,对右右这类超有个性的宝宝,从孩子发育的阶段做出了解释,也建议家长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适当顺着就好。

搞不定的0-4岁“超有个性”娃,可能无缝衔接了秩序、执拗敏感期

这篇打算给各位家长宽心:“孩子爱和父母对着干,真的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01

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实验说明孩子可能更容易成才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他选取了200名2到5岁儿童做研究样本,其中100名是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儿童,另外100名是听话倾向儿童。对他们进行追踪,从幼年期追踪观察到青年期,发现一个惊人结果:

有反抗倾向的那一组,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而听话倾向的那一组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家长都喜爱乖巧听话的孩子,因为好管理,不吵事;你指东,他绝对不会朝南,甚至对着来朝西。

但这样的孩子,缺少的那点反叛精神,也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可能更不敢去面对和承担,更可能先选择放弃。

古希腊诗人米南德曾说过:“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德国文学家歌德也有过类似的言论:“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这两句话夸张吗?大家仔细想想自己和身边的同学、亲友的情况,同等条件下,甚至较逊的条件下,更成功、成才的人,是不是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呢?

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一定程度上这种反抗也更有助于他做出决定,并努力去践行自己的决定。

02

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说明家庭更民主,孩子更快乐

《以家人之名》里,优等生齐明月,以及她那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心疼这样长大的乖巧孩子,也心疼费力不讨好全权包办的家长。

妈妈让月亮点菜,却一把拿过菜单,不满意地通通换掉,还批了一顿女儿:“每次让你点菜,就这老三样。”女儿小心翼翼,不敢反驳。

妈妈让女儿挑衣服,女儿选了深色,妈妈说粉色更适合十来岁的年龄。

还要问女儿意见:“喜欢吗?”

女儿说:“还行。”这却遭到了斥责:“没点主见。”

可主见是什么呀?

月亮25岁时,妈妈翻开她的衣柜,看到满是粉色衣服,开始指责:“多大了,还穿粉的!”

月亮明显不快乐,月亮妈妈也是各种挑刺不满意,觉得女儿没本事。

成绩一直拔尖的月亮,高考却失利了。原来她为了选择自己喜爱的新闻专业,故意少填了一张答题卡。她害怕分数上线了,妈妈会逼她去政法大学学法律。

月亮赌上了自己的人生,母亲多年后知道了实情后也追悔莫及。

如果孩子敢于和父母唱反调,起码说明家庭是比较民主的,孩子才敢于一次次说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孩子也是快乐的。我家右右在我一次次批评教育后,可以立马对我没皮没脸讨好、谄媚的笑。

还是给孩子一点自由,不用那么乖顺,也考虑考虑孩子的想法吧,毕竟你没法给他/她做所有的决定。

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说过:“一个毫无主见的人,既不能做出任何的决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险和勇敢行为。”

03

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把握原则勤留意

孩子的成长阶段,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坏事,但得把握原则。

我家哥哥,1岁刚学会走路时,就只肯在玩耍的目的地走、跑、跳,来去路程不肯走一步。现在4岁,这个暑假天天在家,天天气我。

叫吃饭吧,他回答:“不好,还要再玩5分钟”;

喊刷牙啦,他会说:“我还要再把飞行员放在飞机坪休息(玩积木),飞行员休息还要脱掉帽子才舒服。”

让先洗澡,他就坚决反对:“不好,弟弟先洗。”

对待哥哥,我和孩子爸爸是哄了、劝了、吼了、打了,最后他多番讨价还价还玩几分钟后,再对着你一顿“啪啪啪”地打枪,才会勉强去做你叫他做的事。

在安全和礼貌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我也在辩证地依着孩子做一些事,也发现孩子确实不是一无是处。如老师给我反馈的一样:“他俩独自玩积木可以20分钟不挪动,专注力很高。”这是双胞胎兄弟3岁刚上幼儿园时,老师告诉我的。

如果不强制阻止,孩子自己看书能看上1个小时,玩积木也能自己研究1、2个小时。现在4岁的年龄,除了两兄弟演情景剧会容易吵架、上演到打架严重时需要扯开,还有打断他俩玩玩具会顶嘴,整体还是让人很满意的。

孩子只有在独立思考了,才会顶到父母的痛处。两兄弟有时候反嘴,逻辑缜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像格兰特·霍尔沃森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中写的那样:“孩子渴望在归属感中获得幸福,在新事物中获得成长,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

04

结语

孩子闹,孩子和你对着干,撒泼打滚的行为肯定不行,但有理有据地顶个嘴,或者不是毫无礼貌地闹一闹,不违反原则底线的基础上,就让孩子自己做回主吧!

逼孩子太紧,会不会又是下一个拿高考来反抗的齐明月了,愚蠢又让人痛心地拿自己的命运做赌注。

孩子不乖就不乖吧,父母说的又不是一定对,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娃的专注力培养跟上就好,毕竟“有反抗精神的娃,可能更容易成才”嘛!

孩子安慰我的一句话,也送给在着急上火的爸妈们:“妈妈,你心态放好点,就不会这么生气了!”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