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谏逐客书/秦始皇本纪

 一中大语文 2022-09-23 发布于福建

(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B. 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C. 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D. 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布裹头,称为“黔首”。

B. “五帝三王”,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是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

C. 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D. 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甲文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 李斯认为秦王逐客,实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

C. 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

D. 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他,任为秦国尉。

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4分)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分)

5.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最终收回了逐客之令。联系两篇选文,谈谈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4. (1)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强,使……强,加强、巩固;杜,抑制;蚕,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2)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择”,同“释”,舍弃;“就”,成就;“却”,拒绝,推辞。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5. ①李斯说理始终抓住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了秦王。

②李斯先谈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招贤纳士终使秦国强大,强调客卿的重要性;又用五帝三王和逐客做对比,强调逐客的危害。说理有理有据,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秦始皇善于用人,听得进谏言,勇于改过。 (共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甲)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乙)秦国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执掌国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