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篆书宋《扶风马氏墓志》《宋故彭夫人墓志铭 》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2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大家一起学习。两宋也是继晋唐之后,书法发展的又一高峰。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作为南宋都城,以杭州西湖为核心,探讨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了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金石学的真正内核,并借此契机,探索金石学在当代继续发扬光大的方向与动因。

图片

墓志是古代石刻的重要表现形式,历史悠久,遗存颇丰,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是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书法历史的面貌,是我们研究书法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片

以小篆书刻的墓志铭为古代墓志所罕见,特别是在篆书处于低谷状态的宋朝,更属难能可贵,为研究宋代小篆书法艺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片

这周咱们继续分享篆书宋《扶风马氏墓志》和宋《宋故彭夫人墓志铭 》,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

宋《马氏墓志》以小篆书刻,在近代出土的近万方古代墓志中极为罕见,文辞优美,书法精良。退出实用领域的篆书在宋代再次陷入沉寂,书史所记宋代篆书家皆文辞简略,墓志书法既可弥补宋代篆书存世资料之不足,为研究宋代篆书及宋代布衣书法家王寿卿的书法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是篆书临摹的佳帖范本,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图片

图片

宋《马氏墓志》,全称“宋扶风马氏墓志铭”,志石方形,边长57厘米,厚16厘米,志文凡23行,满行17字,计371字,小篆体,是一篇纪念北宋尚书右丞范纯礼之妾马氏的墓志铭文。以志文“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庚子葬河南万安山之麓”知墓志书刻于北宋后期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图片

王寿卿,字鲁翁,陈留(今河南陈留城)人,善篆书。黄庭坚赞其曰:“得阳冰笔意,非章友直、陈晞、毕仲、荀文勋所能管摄也。”

图片

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礼夫人马氏墓志铭。夫人虔诚向佛,居常帷裳素缦,不茹荤血,修西方净土,观称其佛号日数千遍,元符二年,在其子孙助念的佛号中过世,建中靖国元年葬于洛阳万安山麓。新见墓志记载了平民马氏为妾的婚姻背景和官僚纳幼妾的一种方式。

图片

40年中马氏于多妾家庭中所表现的恭顺规矩谨执妾礼的卑贱相,显示了官妾痛受充满矛盾的生活所困扰。无助苦闷中年辞世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范纯礼为祖的三代世系发现了范氏家谱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宋代家谱“不书妾”原则的弊病。中古墓志多楷书,此志以罕见的小篆体书写,王寿卿的书法作品代表了北宋晚期篆书发展的一个高峰。

图片

宋《扶风马氏墓志》跋:“宋《扶风马氏墓志铭》,王寿卿篆书,出于伊川万安山南麓。志石完好,拓工精湛,篆法婉丽,为墓志中稀见之品。墓主人马氏为范仲淹三子范纯礼之妾,范正己之母,皆望门名宦。

图片

马氏7岁入范家纳为幼妾,一生恭谨规矩,周旋奉事,食素诵佛,中岁便辞人世,亦为悲剧之畸形人生。王寿卿字鲁翁,北宋晚期河南陈留人,终身布衣。其篆书传李少温、徐铉、释梦英一脉,明人吾衍评少温篆书'圆活姿媚,多非古法’,用以评此志甚为恰当,然虽非斯篆规矩,而能存其和平雅正之气,此亦宋元篆书之时风也。降至清中期,邓顽伯结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改宋元中和之意,此新变影响后世深远矣……”

图片

宋代金石学大兴,宋代的文人书者们对篆隶、古文字、金石碑刻的研究也极为深入,在这种背景下,宋代在古文字学的研究论述上颇有建树,留下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比较著名的有王厚之著《钟鼎款识》、郭忠恕著《汗简》、薛尚功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欧阳修著《集古录》等。

图片

这些古文字,篆隶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论述,为之后元朝、明朝、尤其是清朝篆书艺术水平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对秦代、汉代、三国两晋、唐代的篆书发展状况的回溯与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宋代之前篆书艺术的发展态势:盛于秦,衰于三国两晋,复兴于唐代。

图片

宋代篆书的发展贡献与前朝相比,主要是在理论与研究方面,如果说宋代是篆书发展的小高峰的话,也应指的是这方面。但也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篆书很好的起到了传承,延续的作用,为之后元、明、清篆书的发展与兴盛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图片

图片

宋初,前代篆书的积淀、儒学的复兴、金石学以及复古思潮的兴起,都为篆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以徐铉、郭忠恕,特别是释梦英为代表的宋初篆书家也的确掀起了一股篆书的热潮。可惜的是这股热潮维持时间不长且趋于平淡,但在北宋中期,仍有以章友直、王寿卿和陈晞为代表的一批篆书家继续推动篆书的发展。

图片

图片

而到了北宋后期,“尚意书风”兴起,以米芾为代表的尚意书家为篆书书写带来了新的风格。南宋整体书法水平远不及北宋,篆书也不例外,呈现出式微的趋势,但从事篆书创作的书家群体人数并不少,其中就有徐兢、魏了翁等较为突出者。

图片

《宋故彭夫人墓志铭 》此志出土江西鄱阳县。志带盖。志长122厘米,宽94厘米。现状如下:首行尾“国”字损;11行末字失;16行首“悟'字损半;18行末字损半;37行第七、第八字损半;末行5一9字失。

图片

宋《彭夫人墓志》形制巨大,志石扁方形,宽122厘米,高93厘米。志盖篆书“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志文39行,满行28字,计983字,是一篇纪念北宋朝奉郎彭希夫人张氏的墓志铭文。盖及墓志文均为篆书,盖4行,行3字:宋故德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39行,满行28字,共计975字,墨色部分长1.22米,宽0.92米,为存世篆书宋墓志中最大者。

图片

自汉以后,篆书逐渐走向式微,到了唐宋元明时代,已处于低谷状态。但中唐李阳冰的出现,又掀起一阵中兴的波澜。而宋代是一个对文化异常重视的朝代,以文治国,儒学得以复兴,儒家思想崇尚古意、典雅、秩序,而篆书正好能表达古意、典雅、庄重的书风,符合儒家的审美观念。

图片

所以,在许多严肃庄重的场合,如碑额、志盖、经幢等,仍时时见到篆书的身影。另一方面,宋代金石学的兴盛,为篆书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就个人的创作成就而言,宋代仍涌现了一些篆书名家,如初期的徐铉、徐锴、郭忠恕、释梦英,中期的章友直、王寿卿和陈晞等。《彭夫人墓志铭》似出自其中名不见经传的陈晞之手。

图片

图片

《彭夫人墓志》志文部分以散文传记式记录墓主彭夫人张氏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后面的铭文部分用韵文,表示对张氏的悼念和赞颂。

图片

志文为小篆体,以志文“承议郎上骑都尉赐绯鱼袋陈晞书”知该墓志书丹者为陈晞。陈晞,字规圣,是章友直同时期的人,现存石刻作品之前仅有《萧定基墓碑》碑额、《曾巩墓志》的篆盖。

图片

陈晞墓志篆书风格雍容大度。《彭夫人墓志》篆书线条以圆势为主,用笔婉转冲融,圆起圆收,藏头护尾,较为静气,是比较典型的“玉箸篆”。

图片

用笔看似秀丽飘逸,但笔画粗细过于匀整,线型刻板、又过于规整划一,缺少书写感,显得柔弱;体势上多取向势,整体感觉圆融饱满,但一些四围框的字,如“四”“日”“目”和一些笔画较多的字在整篇处理上显得突兀,不够协调;结构上打破秦篆的格局,改上密下疏的传统结体为上下匀停、左右对称之势,然字字独立,布白均匀,缺少字形大小、疏密的自然变化;平正严整的章法格局借鉴了小篆传统的布白方式。

图片

全篇墓志篆书笔笔中锋,看似规矩合度,但缺少书写感,有画字之嫌少;并且一些字的篆法欠规范、失古意,格调不高,影响了墓志的整体书法艺术性。通览墓志,给人一种庄重静穆之感,正好符合墓志寄托哀思、表达这种情感之需,有其可取之处;墓志篆书在传承“二李”的篆法上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图片

北宋篆书的发展无法摆脱唐代李阳冰“玉箸篆”的藩篱。

图片

在传承“二李”篆法方面,《彭夫人墓志》篆书风格更接近于李阳冰篆书的圆势气息。把墓志篆书与唐代李阳冰的篆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明显的传承痕迹。墓志中的“为”“行”“下”“德”“名”“诸”“也”“朝”“不”“月”等字以及多处出现的“月字旁”“心字底”等完全从李阳冰《三坟记》中暗借而来;结构上上下匀停、左右对称之向势也取法于李阳冰篆书风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但,相较于李阳冰的篆书,志文篆书结字过于匀整、规矩,少开合变化之灵动之气;线条转折处过于圆滑、少遒劲之感;整体章法少气韵之生动。所以,陈晞此墓志志文的书写性不强,不像写出来的,而像画出来的。《书史会要》卷六引张征云:“昔人作篆如李丞相(李斯)、李少监(李阳冰)、徐骑省(徐铉),皆写篆非画篆。是故用工至易,如神行乎中。

图片

至陈晞、章友直、文勋辈,濡毫泄墨,如圬如画,是故笔痴而无神。”可见,秦朝李斯、唐代李阳冰、宋代徐铉这些篆书大家,他们的篆书是写出来的,而写出来的篆书看起来轻松自然,字有精神;而宋代陈晞、章友直、文勋等,他们的篆书是画出来的,而画出来的篆字看起来线条呆板,毫无生气。

图片

篆书最基本的笔法便是藏头护尾,即起笔先逆锋,呈相反方向入笔,再向下或向上圆转一周,将开始的起笔之笔锋盖住,从而形成一种圆润、厚实的笔画(线条)头部,这也叫逆锋入笔。收笔时,当笔锋行至尾部,略提笔,亦旋转一周,将笔锋回转到所写线条的中间,再提笔离开纸面,这叫回锋收笔。

图片

篆书(无论大篆还是小篆)都是以书写线条为主。在线条的两端,必须谨守“藏头护尾”的笔法要领。在起笔和收笔时,可以呈椭圆形轨迹行笔。当笔锋转回后,必须盖住先前的笔锋痕迹才能获得藏头和护尾的效果。在篆书中几乎笔笔如此。

图片

古人所谓“无起不逆,无往不收;欲上先下,欲右先左”便是说篆书的书写用笔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笔画写得饱满圆润。

图片

有人说,练习篆书是最能训练书法基本功,最能训练线条之力量感的,这种说法很有道理。而且,篆书这种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的方法后来也延伸到了楷书、隶书的横、竖等基本笔画的书写中,这一法则堪称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篆书尤其如是。

图片

当然,篆书练习得比较熟练后,很多时候在线条之末尾收笔时也不一定那么严 谨,会有一个凌空收笔的动作。初学篆书者切不可省略某些动作,并需要反复练好这一笔法。

篆书的线条强调饱满厚实,前人形容小篆线条如“玉箸”,如“铁线”,或者大篆线条如“万岁枯藤”,如古木苍劲等,都强调其圆实而有立体感。

图片

所以,中锋行笔是篆书笔法的根本,而要保持中锋行笔,特别是在经过逆锋起笔后回转至线条的主干部分时,就需要笔毫在纸面上调正、调顺,形成“万毫齐力”的效果。

图片

小篆为了保持线条的厚重与紧收,书写时一定要控制好力度与速度。力度要一致,速度要均匀,笔管要垂直,气息要稳定,笔尖所蘸墨汁也要适中,不多也不少,才能获得墨色均匀、线条整洁,有立体感也有力量感的效果。

图片

在做圆周形起、收笔动作时,起笔要轻;写横向线条时,由右向左再向右呈逆时针转完一周后,也就是将笔锋转回后才慢慢将笔肚略按下,保持中锋行笔,书写线条的中段至尾部时要略提笔再呈顺时针转回向下书写。尾部亦要轻轻提笔,以逆时针 (或顺时针)方向向上转回收笔。

图片

要保证线条的头尾均呈半圆形,逆锋回收时用力一定要轻,否则会形成一个形如哑铃般的大头,而不匀称光洁。提按变化时,要掌握好力度的变化,回转后将前一段的笔迹盖住,使线条首尾较饱满,而不至于形成一个虚空的笔头。

图片

小篆的线条首尾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线条中段一致的,形如筷子头,其逆锋起笔与回锋收笔一定要做到圆转(大篆中有的笔画看似两头稍尖,但仍是圆中带尖,同样要圆转地行笔,只不 过起收笔处更轻,而要边行笔边按笔,使之中段更加饱满)。

图片

圆起圆收是篆书始终的法则,而不像写楷书、隶书中起笔虽然也是逆锋,但要根据笔画外形的不同,而一般呈现为三角形或三角略带圆形的行笔轨迹。

图片

篆书学习一是要重视用笔,特别是小篆最好是要能以中、长锋羊毫或兼毫写,以腕运笔, 藏起平收,逆锋入笔,纯中锋行笔,笔锋不偏不倚,笔随心走,提转运行。写出来的线条婉转流畅,筋力内含,特别是笔画的转折处要婉通流美,韵味十足。

图片

三是要写出篆书的结构美。小篆的结构内圆外方、笔圆形方,字形偏长,如玉树临风,重心集中,挺拔舒展。空间布白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笔势变化灵动,结构活泼灵动、意趣盎然,并在肃整庄严之中见挺拔劲秀之姿。这才是篆书特有的神韵和审美趣味。

图片

图片

谢谢大家,这周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周末愉快,晚安。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