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家,你有多倾注就有多深情

 景德镇瓷器 2022-09-23 发布于江西

背景:

再多的喧嚣与瞩目,最终也会曲终人散。一年一度的瓷博会已落下帷幕,这场倾注了太多人心血的瓷坛盛宴留给我们太多的惊喜、震撼与感动,政府部门的有力组织、参与企业的倾力投入,相关单位机构的积极作为,让这场盛宴有了不俗的表现,这是一次全面展示景德镇魅力的盛会,每个人都在其中参与、付出、感受、收获。

这里,想谈到的两位,一位是陶瓷雕塑泰斗——周国桢、一位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何炳钦。

高龄之躯  躬身追求

周国桢,以86岁的高龄之躯在瓷博会的各项重要活动中出现、奔走,以推动景德镇陶瓷艺术不断向前的躬身之举,告诉更多从事陶艺创作的中青年:我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你们有什么理由居功自傲,止步不前?

在“艺聚珠山”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周国桢意味深长地说:我年事已高,这是生命规律不可阻挡,但我自己,也希望大家能以对艺术负责任的态度,去从事创作、开展交流,这样才能不愧于自己、也无愧于时代。

 这个属羊的老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按照现在的划分,是真正的学院派。来到景德镇后,他一直从事现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更难能可贵的是,周国桢教授从没有停歇过对现代陶艺的思考、开拓和创新,在造型、材料、工艺、境界上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准,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陶艺发展之潮流,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世界的'周国桢’、中国的'毕加索’”。

周国桢代表作品

在文革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因为部分雕塑作品触及了某些人的神经,周国桢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那个时期之后,他抛弃了人物写实表现手法,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动物雕塑上,通过造型、材料和技法的多重运用,塑造出一个充满人性的动物世界,由此逐渐完成了民间艺术向纯艺术的过渡与进步。

迄今为止,这位站在陶瓷雕塑顶峰的耄耋老人依旧不事张扬,偏居一隅,在景德镇靠近古窑陶瓷博览区的一栋民房中,面对着造型工艺各异的雕塑,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创作思考,倾注了全部。


40春秋 大展动容

何炳钦,江西婺源人,1955年出生,有着和周国桢教授一样鲜明的标签:学院派。1977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迄今整整40年。他以一场题为“瓷话”的陶瓷艺术作品展,以144件囊括釉下青花、釉里红、彩绘刻花、高温颜色釉、陶艺设计、水彩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为自己从事陶瓷艺术教学研究和艺术设计40年,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展览上,这些潜心原创的作品,是何炳钦从艺40年的概括和浓缩,既饱含浓郁的民族文化语言又兼具西方绘画元素,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时代风貌,令人惊叹和震撼。充分体现了何炳钦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准,对陶瓷材料与工艺的娴熟掌握和运用,带给观众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关于何炳钦头顶耀眼的光环,这里不再赘述,在这个靠实力说话、靠作品说话的时代,他再一次用作品表现出个人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对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对所挚爱的陶瓷艺术事业的坚守与突破。在长期关注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发展动向的业内人士看来,这场展览作品充分展示了陶瓷材料和工艺之美,是融艺术思维、设计理念和工艺技巧的高水准艺术展览,代表并且开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面对陶瓷频道记者的采访,何炳钦眼泛泪光,深情流露:从陶瓷大学毕业已有40年,14600多个日日夜夜,对一个人来说,时光非常宝贵,艺术的道路艰辛不易,需要甘愿寂寞和执着坚守,个中滋味五味杂陈,无法言说。

何炳钦位于昌南大道上的陶瓷艺术馆鲜花拥簇、暗香浮动,呈现在中国陶瓷博物馆艺术殿堂里的作品美得不可方物。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们光鲜示人的一面,而其中的艰辛与清苦,则都藏在一幅幅心血凝成的作品当中。 

注:展览时间为期一个月,至1118日结束。

     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