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作分享」2023届广东五校联考:如何看待解读经典“新视角”

 小窗悦读图书馆 2022-09-23 发布于广东

#高考语文##模考作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这道作文以文学经典解读的“新视角”为讨论焦点,让考生写一篇作文——可赞同,可批判,也可辩证思考。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写作角度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题再现】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名篇名作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些名篇名作在不同视角出发也有不同的看法。好比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有中国封建百科全书之称,但也有读者从元妃省亲等细节指出这是一本鬼神恐怖之著;并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有类似的说法……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你对这种新视角有何看法。请你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体现与思考。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符合书信体要求);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许透露真实信息。

【参考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点出经典的重要性;第二句话指出对名篇名作审视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第三句话列举了两个经典另类解读案例:有人从《红楼梦》“元妃省亲”的情节中读出了鬼神恐怖,《桃花源记》也有类似的说法。

题目要求考生阐述“对这种新视角有何看法”,考查的是思辨能力。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部作品完成以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属于作者,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名作名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包含着许多人类社会恒久不变的智慧和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穿越千年仍不褪本色,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在其中找到与当代价值观相契合的精华,可谓历久弥新。

所以,我们欣赏名作名篇,从不同的视角寻幽探胜,汲取营养,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如果我们的新视角,只是为了猎奇,或是哗众取宠,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打着解读解读旗号的营销号,事实上只是在钻营流量生意。而那些为了博人眼球而得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结论——阴谋论的、荒诞的、惊悚的、实用主义的、牵强附会的——乍一看让人耳目一新,但实际上却背离了作者的创作初衷。把一部经典作品解读成了低俗之作,不仅毫无营养价值可言,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这部作品的感情,消解经典的魅力和价值。

至于具体行文,考生开篇可以亮明自己对新视角的看法——或赞许,或批判,或辩证看待。然后根据自己的中心论点运用递进式结构分析这些新视角是怎样的,在现实社会里具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比如用欣赏的眼光看,可以谈谈如何利用新思维、新角度让古典文学发挥当代价值,若以批判的眼光看,可以揭示对古典文学名著“牵强附会”式的解读的功利目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参考立意:

(1)运用新视角,从经典汲取新营养

(2)对经典的新解读,勿舍本逐末

(3)针对解读经典的新视角,应该慎思之,明辨之


【范文分享】

多角度解读名著,勿舍本逐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阅历的增长和价值观的变化,大众对传统事物的看法常会有改变。特别是对古典名著而言,人们往往对其赋予新思维、新角度:从《红楼梦》《桃花源记》中读出鬼神恐怖之感,从《西游记》中读出管理学,从《三国演义》中读出策略学……对此,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有新意,有的甚至对我们有帮助,但读者绝不可以沉迷于此类解读中。

诚然,各种对古典名著新兴的解读确实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增加人生经验。名著的内容大都很丰富,往往会涵盖多个不同方面,自然也就提供给读者多角度解读的空间。读者在进行这类解读的过程中,通常确实也能得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看起来这些多角度解读是挺好的,还契合了多元化的需要。

但细看这些解读,我们会发现,这些解读往往都来源于一些与作品主要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的细枝末节。《红楼梦》主要由四大家族由盛入衰的过程来体现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局,《桃花源记》呈现的是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理想,与鬼神恐怖毫不相干;《西游记》主要讲西天取经的事迹,而管理学的戏份并不多;《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谋略,但其主要讲的是历史演进,在恢宏的历史画卷中,这些谋略也不过是一些小细节;更有一些人,在《老子》中探寻投资、养生,与主要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如此解读,一味地追求新,忽略了文章的主旨大义,很难领悟名著的精髓所在,实在可以说是舍本逐末。

这些舍本逐末的解读,其实没有真正重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他们看到了《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间上的诡异,却看不到处在权力漩涡中的元妃的无奈;他们看到了桃花源寻而不见的怪诞,却看不到作者理想家园得不到实现的落寞;他们看到了《西游记》的管理学,却看不到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的艰辛和面对苦难的坚毅;看到了《三国演义》的策略学,却看不到各路能人的侠义忠魂与智慧较量;看到了《儒林外史》的营销学,却看不到科举制度下众学子的可怜可悲……这实质上是为功利驱使,是对古典名著的亵渎。

传统的古典名著绵延的是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和血脉,是古人的智慧,是文学的瑰宝。文化的传承固然需要创新,但我们对文化的创新解读应该是基于传承和社会效益的,不能背离根本——文化和美的内涵。过分猎奇或功利化的解读,会导致文化的低俗化,是对高雅的文化艺术的毒害。

多角度,固然多元了,但若过分地抓住细节来读,只会十分有害,并无裨益。若大事舍本逐末,则更不可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