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关于植树那些事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9-23 发布于江西

中国人为什么爱种树?

最重要的就是桑枣等经济林木产出能作为庄稼补充,为百姓衣食生活提供保障。比如在种田同时还要栽种桑树,以此来养蚕,纺织衣物。

种树不仅可以保障温饱,还能致富。据《史记》记载,那些有'千树枣''千树栗''千亩竹'等的人,堪称'素封'。他们虽没有朝廷封爵,但其富裕程度能与王侯将相比肩。

Image此外,早在两周时期就'列树以表道',即在郊野大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来标明道路延伸方向。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行道树种类增加,不仅限于松树,杨、柳、榆、槐皆有之。隋代开凿大运河时,运河边御道两侧也有行道树。

周时宫、庙均栽植树木。西周时官员上朝前必在殿外等候,“在外朝树槐棘以分朝臣品位”,“三公”位列三棵槐树下,其他官员列于“左九棘”和“右九棘”。一般认为,“朿”左右布局为棘(酸枣),灌木;“朿”上下重叠为“枣”,乔木。几千年以来,关中地区,许多农户在前院和大门外栽三棵槐树,意为期望后代“官至三槐”。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茂盛)甘棠”,“召伯所憩”,“勿剪勿伐”,“勿剪勿拜(瓣枝)”,因为辅佐周宣王而功绩卓著的召伯曾在这棵树下休息过,所以,百姓们相传保护。另外,陕西黄帝陵前的柏树,相传为黄帝手植柏;周至楼观台老子传道时期的古银杏树,生长了几千年。国内许多名胜古迹里的古树,都蕴含着名人的趣闻轶事,千百年来被人们景仰并保护下来。据统计,西安的古树保存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小雅·小弁》“维桑维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在房前屋后种的树,理应恭敬保护,借以瞻仰父亲,依恋母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时期,关中栽树已注意到了各种树木的生长条件。如《秦风·晨风》“隰有树檖(梨)”,《秦风·东邻》“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漆树、桑树栽在山坡,梨、栗、杨栽在坡下低湿地。现今,长安内苑、秦岭脚下几百年生的栗园,就种植在坡下低湿地。而近几十年,国内植树造林中“适地适树”原则,应该是几千年来的经验结晶。另外,周初的关中人已经开始对园林树木进行整枝、管理。如《诗经·周南·汝坟》中的“伐其条肆”,意思是应该剪去肆(肆,指树枝剪伐后发出新的丛生枝)。而《豳风·七月》也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的诗句,意思是剪伐长得过长(远扬)枝条,以保持树形圆满。千百年来,这些整枝、修剪理念人们一直沿用着

古代种树还有个作用,作为军事屏障。蒙恬受命北御匈奴时,就创造性地'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也就是在黄河一带构筑城塞,同时在外面栽种大量榆树,构成另一层关塞,让骑兵到此不得不下马步行。由此,匈奴在秦军面前变得脆弱,易于击溃。

Image古人也有环保意识。如清代华州禁止砍伐林木,以减少水土流失;西乡县广种树木,防止水患等。说明古时人们已认识到乱砍滥伐与水土流失间的关系。

古代虽没有国家规定的植树节,但也一直坚持植树造林优良传统。古代人是怎么鼓励植树的呢?

早在先秦时期,就设有专门掌管国家山林的官员,称'林衡'或'山虞'。山虞职位较高,负责制定保护山林资源的政令,对树木栽种砍伐进行决策。林衡受山虞领导,主要负责巡视山林,执行禁令等。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要求在房前屋后种桑麻,城墙周围种荆棘,以巩固城防,能种100棵树并使其长势繁盛的人,就能获得黄金及粮食等奖励。

明清时代,植树规模有更大发展。朱元璋被人称作'植树皇帝',甫一登基就诏令天下,家里有田的,一户人家一年要种桑麻及枣树各200株。到朱元璋退位时,据说全国各地栽种树木达几亿株之多。

Image许多历史名人都与树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古人在植树造林上体现于“封山”“庆功”“杏林”的典故。说起大禹治水的故事,似乎家喻户晓。其实,大禹不但是一位治水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护林专家。他的“封山”典故源自于据《逸周书》据食疗记载,大禹在治水期间,为保护林木,曾向全国发布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在那个年代居然有这种胆识,确实令人钦佩!

“庆功”的典故源自于西周,当时有位名将叫沙俊其,此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他每打一次胜仗,就令军士“人种一树,以庆武功”--以栽树来庆功,古今尚无先例。后来,他连抓到了俘虏,也令他们去栽树,以至于他率领的军队形成了“庆功栽杨”的庆功习惯。这种习惯,影响颇远,许多诸侯国都效仿了这种一举数得、别出心裁的庆典形式。

Image“杏林”的典故说的是晋代葛洪,据《神仙传》中记载:三国时期,福建侯官(今福州)地区有位名医叫董奉,此人医术精湛,乐善好施,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隐居庐山期间,常为附近百姓治病除疾。此人行医有个“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其家房前屋后栽植杏树,标准是:重病患者栽5棵,小病患者栽1棵。几年下来,董家宅前院后出现了10万余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春天时,董奉就邀来百姓共赏缤纷杏花;夏天时,董奉把甜杏摘下来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君异(董奉的字)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在史籍中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话。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生,并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等成语来称颂医生医术高超和高尚医德。

诸葛亮病危时给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一代名相,两袖清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

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大力倡导绿化,而且亲手在柳州地区遍植柳树。他写诗自叙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此外,他还总结了许多绿化方法和技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些经验之谈,今天读来依然有指导意义。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600多里种柳26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对此,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