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志明遗体保存:越南为何宁可火化,也不愿把遗体运到苏联处理?

 lixj1028 2022-09-23 发布于天津

胡志明病逝,遗体如何保存?

1969年8月31日,越南防空部队成功击落了一架美国无人机,获悉这一消息后,病重中的胡志明非常高兴,特意嘱咐给立功部队送去花篮,并带去了鼓励的话。

当天,胡志明精神大震,少见地吃了一碗米粥。很多人都认为胡志明康复有望,但医生们却认为,这只是兴奋引起的短暂现象,病情彻底好转的可能性并不大。

果然,在经过这次短暂的兴奋后,胡志明病情进一步恶化,2天之后,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文章图片1

医生们坚持对胡志明进行了长时间的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但毫无成效,最后范文同叹了一口气示意医生停止治疗,不要再增加胡志明的痛苦了。

过了没多久,一支事先准备好的车队开了进来,胡志明的遗体被送上担架,在一众人的目送下,被送往了专门为胡志明修建的保存遗体中心——75A。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1967年5月19日,胡志明刚过完77岁生日,越南方面就专门开会讨论了他的健康问题。当时胡志明的身体已经不容乐观,会议讨论的内容除了加强对他的治疗力度外,还包括了胡志明逝世后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保存他的遗体,在何处修建他的陵墓。当然,这一切都是瞒着胡志明进行的。

会议结束后,越南方面派人前往苏联,请苏联帮助保存胡志明的遗体,苏联方面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不久后,一支越南3人特殊医疗小组被送到了苏联,学习遗体保存技术。

苏联以埃及、美国和本国保存遗体的资料为教材,详细教授了越南医生如何在病人逝世后初期浸泡保存遗体。又教授了他们保存60岁以上老人遗体保存的技术,并让他们进行了实操。

文章图片2

整个学习过程长达7个月,在掌握了所学知识和技术后,这支特殊医疗小组才返回越南。临行前,苏联赠送了他们一批相关的设备和专用器械。

回国后,这支医疗小组把从苏联学到的知识,结合越南当地的特殊环境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毕竟苏联是高寒地带,而越南气候炎热,空气潮湿,两地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同,所采取的手段自然也必须特殊化。

紧接着,越南方面责成工兵司令部建立一个保存遗体中心,该中心不仅包括解剖室、药品器械保管室、药物处理室、遗体停放室,还要包括无菌更衣室、休息室和卫生间。

文章图片3

这项工程要求严格,除了满足战争状态下必需的坚固外,还有很多技术上的要求,比如室温必需控制在摄氏16度,上下误差不得超过0.2度,湿度要控制在75%,要保持绝对无菌和绝对隐秘,通风性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经过越南工兵的艰苦奋战,这个工程最终于1968年竣工,代号75A。

胡志明病逝后不久,他就被送到了75A进行特殊处理。苏联专家随后赶到,确认胡志明的遗体保存完整,75A内部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要求。

周总理:我来晚了

在得知胡志明病情恶化后,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在3天之内接连派了两个医疗小组前往越南。不久后,他又委派时任中国医科院院长、著名专家吴阶平教授乘坐专机赶到河内查看情况。

吴阶平回国向总理汇报情况后,总理又决定让吴阶平率领第四个医疗小组赶赴河内抢救。但遗憾的是,专机飞到广西上空时,胡志明病逝的消息就传来了。专机只好掉头返回北京。

文章图片4

胡志明病逝是在9月2日,这一天正好是越南的国庆日,考虑到越南当时正在激战,为了防止局势动荡,民心动摇,越南方面决定把胡志明病逝的时间改为9月3日,并决定于9月9日为胡志明举行国葬。直到20多年后,他们才把胡志明的逝世日期改回来。

9月4日,周恩来总理决定亲率叶剑英、韦国清等代表团成员赶赴越南,参加这次国葬。

胡志明和毛主席、周总理等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有着深厚的友谊,看到周总理不远万里赶来时,很多越南领导人都情不自禁地痛哭了起来。

周总理看着大家,悲痛地说道:“我来晚了,我来晚了……”

越南人宁肯火花,也不同意把“国父”遗体运到苏联!

同样的,在胡志明病情恶化后,苏联方面也派出自己的医疗专家小组赶到了河内。胡志明病逝后,苏联专家认为,等国葬结束后,应该立即把胡志明的遗体送到苏联保存,因为苏联的技术更高超,设备更齐全。

但越南方面经过认真考虑,认为路上变数太大,且胡志明离开越南,越南人民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他们最终拒绝了苏联的提议,认为哪怕将胡志明的遗体火化,也不能把遗体送到苏联。

苏联专家考虑到这种情况,只好派专家回国去拿药品器材再返回河内,协助越南专家保存胡志明遗体。

保存遗体的第一步是清洗遗体内的循环系统,包括每一根微血管。

文章图片5

一般来说,老年人眼睛、鼻子、耳朵、手指等部位的微血管都是会有堵塞的,但出乎意料的是胡志明的微血管非常健康。

但即使如此,对遗体全身进行一次彻底的疏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一点局部的堵塞,都可能导致遗体皮肤和肌肉的恶性变化。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遗体进行整容和定型,专家们通过反复比对胡志明生前的数千张照片,力求做到还原遗体到生前的模样,让即使是胡志明最亲近的人也不能感觉异样。

文章图片6

如今,在河内巴亭广场的胡志明陵墓里,胡志明的遗体静静地躺在水晶棺中,他穿着一身黄色的中山装,双手垂在腹部,脚上一双生前常穿的用橡胶轮胎制成的凉鞋,面色红润,仪态安详,脸上的银须清晰可见,就像经过一天辛勤的工作后正在安静地休息。

而在这背后,不为人知的是,苏联专家和越南专家都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心血。

战乱之下,越南人运着胡志明的遗体,在山间奔波

在胡志明生前,越南方面就为他建好了遗体保存中心,代号75A。后来,考虑到越南还在战争状态,越南方面又在首都之外修建了另一个遗体保存中心,代号K84。

胡志明病逝后,遗体先在75A进行了特殊处理和保存,不久后被迁到K84进行保存。整个转移的过程万分小心,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对遗体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当时,苏联专家提出的要求是,在转移遗体的车上要放一杯水,水面距离杯口3厘米,整个行驶过程中,水不许洒出杯子。车上还必须保证是无菌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都要和75A的标准保持一致。在保证了上述条件后,苏联专家要求从75A到K84,中间大约70公里的路程,必须在4个小时内走完。

文章图片7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越南事先就派出了大量的士兵对路途进行认真查看,凡是有坑洼不平的地方,都需要突击修补。运输遗体的车辆走过后,他们还要对路况进行破坏,防止美国人洞察到遗体运输的目的地。

胡志明的遗体在K84存放了一年左右后,一天,美国飞机突然对其20公里外的一个监狱发起了袭击,美国人的目的是营救被关押在那里的美国飞行员。尽管这次空袭并未带来什么损失,但为了确保胡志明遗体的绝对安全,越南方面还是决定把遗体运回75A。

9个月后,红河水猛涨,河内面临洪水警讯,遗体又被小心地运回了K84。这次,越军总参谋部还派出了一个步兵连、3门高射炮和3辆坦克前去执行保卫任务。

出于保险起见,他们不久后又在一个更安全的山洞里修建了遗体保存基地,代号H21。胡志明的遗体在一段时间里也曾在这里保存。这些不辞辛劳的反复搬迁都证明了胡志明在越南人心中的地位。

文章图片8

直到1975年,巴黎协定签署,胡志明陵墓修建完成,胡志明才被正式迁入陵墓。

胡志明生前曾在遗嘱中写道,希望自己身后被火化,并把骨灰埋在越南中部、南部、北部的山峦间。他还说自己倾向于火葬,因为“火葬比墓地更卫生,也可节省一些农业用地”。但出于对他的怀念和尊敬,在胡志明身后,越南共产党并没有按照他的遗嘱去做。

胡志明无疑是越南近现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而中国人对于他的感情却是有些复杂的,首先胡志明拥有极高的汉学素养,能讲中国话,也能写古体诗,他和中国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都有很深的私交。

但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胡志明为了扫除文盲,下令废除越南语中的汉字,并用17世纪天主教会传教士发明的罗马拼音的“国语字”来替代,导致在现在的越南文字中已经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

文章图片9

政治和文化是“共生”关系,对于胡志明来说,他要建设的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而他要达成这一目标,就意味着他必然要放弃影响了越南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要摆脱干扰了越南几百年的法国殖民体制。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以胡志明为首的改革派以军事和政治作为越南文化架构转变的后盾,致力于通过推动越南语文和罗马字来普及知识。对于胡志明来说,这是他重建一个现代越南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只不过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