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龙回顾 | 东四南北大街老照片文化沙龙

 颐源书屋 2022-09-23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导读

2022年9月17日,史家胡同博物馆以东四南北大街老照片为主题,举办文化沙龙,共同探讨东四南北大街的建筑、业态和当时北京人的生活。

本次沙龙由东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城区人民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规弘都院品牌策划与社区培育中心、北京日报旧京图说协办,作为“东城文艺 ”品牌活动,本次沙龙通过今昔对比的形式,探讨当年“大市银街”的城市风貌,并以此为根据,探讨东城区“文化金三角”的概念与内涵。

图片

*以下内容按嘉宾发言顺序排序

图片

黄加佳(主持人)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

旧京图说主理人

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12年《北京日报》开办了用老照片讲述北京故事的栏目《旧京图说》。我们本以为老照片是一个小众、冷门领域,爱好的人不会太多,拍摄于1949年之前的北京老照片数量也有限,估计这个栏目坚持不了久就会偃旗息鼓。没想到,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北京老照片竟然是一座富矿;梳理、阐述老照片的角度也越来越多元;热爱老照片的读者也越聚越多。至今,《旧京图说》已经开办10年,我们相继成立了三个线上读者群,线上的讲座活动也办了100多期。我们一直琢磨着,怎么能把线上活动延伸到线下,让热爱老照片、热爱北京的朋友有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东城区文联和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帮助下,夙愿终于达成了。今天这次沙龙不单是设计周的一次活动,而且是第一次“旧京图说”线下沙龙。

图片

罗少东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

北京历史影像学者

北京城商业格局的形成及变迁及东四南北大街

忽必烈定都北京,刘秉忠受命主持元大都规划建设。他遵循《周礼·考工记》中“面朝后市”的做法来进行城市建设。根据考古发掘和研究,包括东四南北大街在内的崇雍大街自元代至今的七八百年间,这条大街始终保持的最初的样子。

元大都有三个商业中心,其中最大、最繁华的是按照“前朝后市”的做法所建设的斜街市(位于积水潭北岸)。此外还有城西的羊角市(牲畜交易之所)、城东的枢密院角市及十市口(车市、柴草市、杂货)之分。其中,枢密院角市就位于今天的灯市口附近,十市口即东四牌楼,可以说追寻回去,东四南北大街自元代诞生起就是市场。

图片

明代的北京城市场又有了变化。当时最繁华的市场是大明门外的朝前市。此外,明代的灯市也非常热闹的。这里白天是市场,晚上是灯市,男女老少都喜欢来这里。旁边的勾阑胡同(内务部街)又是歌舞升平的地方,再往西边是今天的王府井。可以说这里是当初最热闹的市场之一。明朝的首辅大臣张居正曾有诗《元夕行》描述了灯市盛况:“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

清代大体沿袭了明代明代的商业格局。这时候最繁华的商业区转移到了外城的前门一带。内城繁华的商业区则还是西四、东四、鼓楼一带。直到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城市的商业布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1903年东安市场建成后,王府井的商业获得了重大发展。此外,隆福寺在清末民国也发展到了顶端。从明至清,北京各大庙会盛衰相继,此消彼长,而唯一长盛不衰的庙会就是隆福寺的庙会。东四南北大街又被称为“银街”。相较于“金街”王府井,东四南北大街的店铺体量都比较小。

图片

东四南北大街寻踪

东四北大街南起东四,北至北新桥。东四南大街传统上认为南起干面胡同、甘雨胡同口,北至东四。这里有为各大饭馆供货的海鲜铺子,建筑大气的合芳楼饽饽铺,精美的恒丽号绸缎庄……通过清末民初、1960年代和现在东四南北大街的影像对比,可以直观的看到东四南北大街历史建筑和沿街商铺风貌演变。

图片

华北交通 1930-40年代

图片

恒丽号 1931年代

从业态上来讲,金融业也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点。东四牌楼附近云集着有名的“四大恒”: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四大恒”遭遇重创,从此一蹶不振,并于1910年左右关闭。

招幌与铺底

老北京的商业里有两项有趣的东西。一个是招幌。另一个就是铺底。相对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招幌,铺底可能了解的人很少。

铺底是铺面房在业主承租经营过程中,衍生出的可以与铺面房相分离的独立产权。是北京的铺面房里的一种特殊产权。相当于房屋的产权与铺面的产权是相分离的,简单来说一个铺面房既有“房东”,又有“铺东”。店主在进行铺面转租时,无需通过房东,可以通过铺底权进行交易。这也是北京的铺面为什么如此精美、豪华的原因之一:铺面本身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产权,对店铺的豪华装修可以固化为有形的资产。这种特殊的商铺产权制度直到1951年才终止。

图片

高一丁

媒体编辑

历史影像研究者

为什么北京有那么多老照片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一批影像资源呢。

首先先说照片本身。在1839~1840年摄影术诞生,也很快传到了中国,而北京留下影像记录,则要稍晚。1860年,跟随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的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拍摄的一组照片,是目前可以看到最初的一批北京历史影像。在随后的数十年中,来华的外交官、传教士是记录北京历史影像的主要人群。第一批大量的影像出现则是在庚子国变期间,随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随军记者、摄影师、传教士等集中来华,并用更为先进便携的摄影器材留下影像记录。

由于这样的背景,以及摄影术本身是一种舶来品,现在留存下来的早期北京影像资料大多来自于外国人的拍摄。因此,外国人在哪里活动、对什么感兴趣,相应的区域就有机会留下更多的历史影像资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外籍人士,尤其是西洋人在北京的活动区域是很有限的。《天津条约》签订后,在东交民巷形成了早期的使馆区。《辛丑条约》后,这里正式成为列强治下的“国中之国”,在京外籍人士的人数、职业类型都开始增加,活动范围也以东交民巷为中心,逐步扩展到东单、王府井一带。至民国时,王府井成为新兴的商业中心,而在崇文门——东单——东四一线,除了传统的商业聚集之外,还集中了大量的外国教会、学校、医院。朝阳门大街以南,内城南垣以北,西至皇城东垣,东到内城城墙的内一区一带,成为在京外籍人士聚居活动的最主要区域。这几种因素相交叉,使得东四一带成为北京历史影像留存十分丰富的区域之一。

图片

内一区示意,截取自《实测北平市内外城地形图》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随着摄影术的普及、摄影成本的下降和城市传媒的发展,由中国人拍摄的影像资料也逐渐增多。而受限于保存条件、获取途径等因素,目前我们在历史影像中构建起的北京,还是以西方摄影师拍摄的内容为基础。

图片

赵瑞

东城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城人,我对东四南北大街是很有感情的。我中学在内务部街的北京二中,天天上下学骑着车走过的就是东四南大街。咱们今天沙龙里的这些老照片,对于我们这些搞摄影的人来说,  是一个让人十分眼馋的东西。这些照片对于现在来说是不可复制的。

有的人会觉得老照片和我们的关系不太。但是摄影其实就是把一个瞬间定格成永恒的过程。可能很多年以后的历史学家再看我们拍的照片,也会像我们今天看这些老照片一样,对它进行研究,说原来21世纪的照片是这个样子的。现在的我们其实十分幸运,因为现在的北京发展是非常快的。以前的老照片可能30年、40年的变化都不是非常大。但是现在,可能10年甚至5年,同一个地方的照片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二中和我上学的二中完全不一样了。崇雍大街改造,现在和三年前又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咱们老照片爱好者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老照片我觉得还可以不一定聚焦古建筑,也可以更多地关注现代地标,比如鸟巢、水立方。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些老照片和新地标结合在一起,使其更有时代风貌。北京是一个千年古都,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因此我经常拍摄一些既有老的元素、又有新的元素相融合的照片,来体现北京是一个古今融合、包容的城市。

我最满意的照片之一,其实就是在咱们灯市口的一个高楼拍的,前景是一些四合院和胡同,而远景是银河SOHO、国贸三期这样的新的地标。可能许多年之后,我们能从这些照片里看到北京的传承与发展。

图片

夏凡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团成员

在我看来,东四南北大街商业体系历史成因,第一个原因是其处于通城大道的核心区域,明清北京城只在南北方向有两条大道贯通全城,一条是以崇文门为起点的一路向北,经过东单,东四直到北侧城垣,另一条是以宣武门为起点一路向北经西单西四直抵北侧城垣。这两条大道把北京内城的南北两大块区域就给联系起来,既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直接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北京的东四南北大街正好是位于通城东大道的核心区域,成为历史上商业街的原因之一。这两条通城大道以北京中轴线对称分布,将内城的南北区域连接起来,对于沿线民生经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当时北京城的整体规划非常重要。

图片

第二个原因就是漕运经济的直接带动。明清时期,北京城依赖漕粮运输由东侧城门进入北京城,直接带动了东大道沿线的经济发展及行业的延伸。作为当时货物进城之后首先面临的东城区域以其地理优势促使整个东大道的繁华。

第三个原因就是崇文税关的间接影响。东四南北大街所在的东大道南关起点是崇文门,它是整个北京城税务总局的所在地,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征税机关,商品经由此门交税方能入城,形成一个交通战线。

图片

第四个原因是隆福寺庙会及其他大集市的影响。隆福寺作为当时京城庙会之首,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禅同驻的寺院,清代之后逐渐成为京城著名的大庙会,集中在隆福寺周边的专业市场也起着非常大的带动作用。此外著名的灯市也位于此区域,各种店铺星罗密布,连同其它几个专业市场共同形成虹吸效应带动东四南北大街的经济。

第五个原因是公共交通的助力。民国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现,对这片区的助力提升。北京第一代公交车二路的线路途径东大道核心区域,贯穿南北的公共交通也带动了沿线区域发展。

图片

而清代实行旗民分居的人口迁徙政策,使大量汉民、商铺集市、娱乐场所均迁至外城,集中在南城区域。直到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生产和经销近现代商品的迅速发展,内城的西四至西单、东四至东单、鼓楼市大街均形成了商业长街。东交民巷使馆区外籍人口增长连带的经济效益,也促使使馆北侧形成新兴的王府井商业区 。

图片

马玉明

史家胡同博物馆 馆长

2007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队伍在交道口街道菊儿社区开展了“规划进社区”实践,开启了扎根基层促进公众参与规划的试点探索之路。2014年,北京市规划院以编制保护规划为契机开始扎根朝阳门街道推动规划实施,并邀请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深入实践。在与朝阳门街道近10年的配合与实践中,如何“自下而上”落实规划要求、如何更广泛地宣传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的理念和工作模式,如何总结工作模式与建立工作机制,都是团队持续探索的方向。这种长期扎根陪伴服务的模式,也为日后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2017年北京市规划院、北工大联合团队正式受聘为朝阳门街道责任规划师。2017年起,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建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使之成为老城保护与社区培育的实践基地。

图片

2022年,我对东单到雍和宫两侧大街进行整体拍摄,比对1962年规划院摄影师拍摄的老照片,时隔六十年重新拍摄能看出整条大街的巨大变化。无论是电影院、理发店、冷饮铺、饭馆、澡堂、书店、医院、药铺、钱庄等铺面,都展现了这条大街商业业态依旧保持多样性。

如今,当我们单看这些老照片时体会的是整条大街面貌的历史变迁,但通过这些老照片折射出背后的故事,却能形成非常丰富的口述史。比如,人艺老艺术家回忆这里曾有人艺剧院专营的冷饮铺、老居民阿姨回忆见证她从姑娘到小媳妇转变的理发店等等。期待这些一张张珍贵的影像资料能形成专场,带大家一起重回1960年代的北京,重温东四大街的生活细节,挖掘更多关于东四南北大街的变迁历史。

图片
图片

李哲

东城区文联副主席

今天的活动是个很好的开端,关于文化金三角这个部分可以进而形成一个专题的讲座,后续也可以同不同街区衔接,形成不同主题,希望借助东城文联“东城文艺 ”的品牌,多方联动持续发力! 

图片

 想要了解更多北京国际设计周朝阳门分会场的有趣活动,可以点击下方卡片了解更多!

图片

202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我们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等你!

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2013年建成后坚持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和居民会客厅的定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除可参观与胡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展览外,还兼具挖掘展示社区文化、开展各类普及教育活动的功能,已成为老北京、静胡同的探访体验地。自2017年起由街道与北京市规划院共同运营,成为老城保护与社区营造的实践基地。

图片

 参观指南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

    乘车路线: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 (C口出) ,向北200米,向东进入史家胡同,步行抵达。

📍胡同为自西向东单行车道,博物馆无停车位,建议公共交通出行。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

朝阳门街道位于东城区区境东南部,辖区面积1.2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473人。辖9个社区:史家社区、内务社区、演乐社区、礼士社区、朝西社区、大方家社区、新鲜社区、竹杆社区、朝内头条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