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通史类型写作中的独特视角

 激扬文字 2022-09-23 发布于四川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通史类型写作中的独特视角

 桂国强

图片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沈 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家沈刚的新作《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中国通史类型作品,凸显了两大特色。
——其一,本书通过聚焦中国主要帝王的治理实践,较为完整地呈现了秦统一后政治发展的概貌。从秦始皇至慈禧太后、光绪帝,作者对四十余位重要的统治者作出评论,提到的皇帝超过百位;其二,作者以大环境(内外部各种条件)、价值观(官方的统治理论)、方法论(政权的统治策略)、组织(统治集团组织体制保障,包括团队、机构两大方面)和资源(国家人力、财力等资源动员水平)五个维度,分析各个历史阶段、主要朝代的兴亡得失,力图揭示帝制中国皇权系统的运营逻辑。
——具体到每一位最高统治者的得失成败,作者关注其统治的价值观、方法论、组织和资源等维度的平衡,以及与大环境之间的互动,主要探讨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性、组织和资源的匹配性两大重点。比如全书开篇的秦始皇,作者认为,秦之所以统一十五年即亡国,价值缺失是最主要的原因。法家的方法论视民众为可驱使的工具,可以作为战争机器进行驾驭,却不可能形成大一统政权士民的精神认同。秦政权各级地方机构,仅依靠少数中下级军官及文法吏,对于原六国民众横征暴敛,过度动员社会人力、财力资源,这种局面不可能持续。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隋代,隋文帝建立、隋炀帝继承的运营系统,存在着核心价值不彰的致命缺陷,以致于无法突破政权品牌忠诚度的瓶颈期。隋炀帝无止境地滥用国家人力和物质资源,是最高统治者人为造成系统失衡而最终崩溃的典型案例。
——再看看汉代承前启后的重要君主文帝时期,汉政权维持郡县制、分封制并存的统治策略,又明确注入了黄老学说的核心价值观,组织体制中的干部,包括功臣势力及其后代、少数士人和文法吏,多为温和、朴实的循吏。汉文帝轻徭薄赋,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对内不扰民、对外不折腾,资源动员的规模相当克制。这种平衡的系统给民众带来了幸福,国家却处在强邻匈奴严重威胁的大环境之中。
——相似的情形存在于宋代仁宗时期,仁宗宽厚恤民、以德治国,将执政权、监察权等日常运作分别交给相互制约的士大夫团队,实现了君主与士大夫的共治。在他的治理之下名臣辈出,文化学术昌盛,市场经济发达,但在表面繁华的背后,掩藏着组织体制臃肿、资源动员效率低下等深刻的矛盾,国家在对外战争的环境中处于下风。
——作者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根据国家运营系统平衡的程度,以及最高统治者的能力、品德和治理业绩,对于帝制时期的四百余位君主综合打分,将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康熙帝列入最高分的前四位。他们创立的运营模式,作者视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典案例。另外,对于帝制时期许多重要的统治者,比如汉高祖、汉宣帝、王莽、晋武帝、武则天、唐玄宗、宋高宗、元世祖、明成祖、嘉靖帝、崇祯帝、乾隆帝和慈禧等人,作者都作出了较为独到的判断和论述。

图片

《兴亡》作者沈刚

——作者将两千年的帝制时期分为五个阶段,即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个连续性大帝国统一阶段,以及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金两个大分裂对立阶段。在五个阶段的发展中,治理体系分别经历了创制、重构、调整、完善和固化的过程。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统治理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郡县制作为统治策略,儒表法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充分结合,成为帝制治理体系最本质的特征。最高统治者以及组织体制主体的士大夫文官势力,通过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釆用严密户籍登记的编户齐民制度,进行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控制和动员。在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之内,价值观、方法论、组织和资源高度统一,形成了运营系统的反复和循环。
——如果沒有发生鸦片战争,中国两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治理体系,将可能继续和发展下去。尽管运营系统可能爆发周期性的危机,以致发生王朝衰亡、朝代更迭,但只要新的王朝建立,统治者对于失衡的关系进行调整和恢复,运营系统将会得到重新的启动和延续,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匹配和平衡。
——比如秦汉第一帝国阶段,秦始皇将法家方法论推广至原六国地区,系统崩溃后,刘邦重建汉承秦制,以郡县制、分封制并存以及黄老学说作为过渡,至汉武帝时期,始与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价值观相结合,完善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政治制度。王莽以儒家的天命转移说作为篡汉的动能,十五年身死国灭。刘秀重建汉政权后,将儒家仁爱宽恕的价值与法家君主绝对专制完美结合,实现组织体制内部儒生与文法吏势力融合,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组织特征至此成型。儒家教化凝聚人心,保证了东汉政权一个半世纪以上的稳定。
——再比如元明清第三帝国阶段,元政权因俗而治,但是,蒙汉两种统治制度相互冲突,国家未能形成明确的价值。明太组继承了元代统治策略中压迫、暴虐的特质,大规模屠杀功臣势力,废除丞相制度,剥夺了士大夫儒家道统解释权,把君主专制发展到君主独大的特殊性形式。清政权入主中原后,康熙帝、乾隆帝等充当君师合一的最高统治者角色,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内廷机构,出现了君主一人独裁的特殊统治策略。清政权借鉴元代因俗而治的模式,在满洲旧地、汉区、内外蒙古、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构建起以满治国兼以多元制度的运营系统。
——尽管《兴亡》一书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提升空间,诸如书中缺少一张年代表,读者了解历史的脉络还不够一目了然;五个维度的分析定量不足,未免失之于笼统等等,但是整体而言,作者具备较为丰富的历史修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又兼有管理者实际工作的经验、感悟,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拥有相当共情的能力,《兴亡》仍是一本别具一格、且能给予人较多启示的好书。
END


微信编辑丨蒋楚婷

图片

图片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汇读书周报》采编团队

朱自奋 zzf@whb.cn

蒋楚婷 jct@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周怡倩 zyq@whb.cn

袁琭璐 yll@whb.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