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抽象篇(它)

 汉字历史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它”tā tuō tuó,象形字,“它”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蛇的象形,'也’、'虫’、'它’同源,都是'蛇’的本字,西周时期分化,'它’维持本义后造形声字'蛇’,'也’取'蛇行走曲折但仍然向前’的抽象义。有的金文在蛇的腹部位置加一竖指事符号,强调蛇腹神奇的弹性与消化能力,突出'蛇吞象’的贪婪特征。蛇,形象神秘,行动阴险,无所不吞,在古人眼里,蛇(它)是人类的对立物,因此用'它’指代人类以外的所有事物。造字本义:蛇,引申为'人以外的事物’;由蛇的软体又引申为'身体不直’,如'《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鄯善國傳》:「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它。」’,橐它:駱駝。后造形声字'坨、陀、驼、佗’等。

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一竖指事符号,突出蛇头形象。当'它’的'蛇’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虫’,强调其爬行特征。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楷书将隶书字形的独体结构分解成“宝盖头”和“匕”,至此'它’的蛇头形象消失。



古文释义



《玉篇》古文佗字。佗,蛇也。

《说文》虫也。本作它,从虫而长。上古艸居,虑它,故相问无它乎。

又《玉篇》非也,异也。

《正字通》与佗他同。

《易·比卦》终来有它吉。

《礼·檀弓》或敢有它志,以辱君义。

又《扬子·法言》适尧舜文王为正道,非尧舜文王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

又《正譌》它,虫之大者。今文加虫作蛇,食遮切与托何切,二音通用。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