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抽象篇(强)

 汉字历史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昆虫破茧后变强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强”qiáng qiǎng jiàng,其楷体也写作“強”,二者互为异体。小篆的“强”字是会意字:“虽”在这里仍表示会飞的昆虫破茧而出。“弓”则表示鳞翅类昆虫能像箭矢一样做短距离飞行。“强”字的构形来自昆虫破茧蜕变后能力上的变强。

“强”《说文解字》释曰:“强,蚚(qí)也。从虫弘声”。显而易见,许慎把“强”释作“从虫弘声”,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图解。

“强”作为昆虫名称早已不用,常用的是其引伸义,即蜕变后的比蜕变前的形态出色得多。如《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其中的“强”便用于比较,表示胜过另一方。“强”作动词使用时,表示加强或使之变强,如《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是说,加强农业生产并节省开支,老天也不能使之穷困。引申后又表示“强健、强大、富强、有力”等义,如“自强力壮、国富民强”等。

“强”由蛹壳中钻出来,是一种费力而困难的过程,因此,“强”又有勉强、强迫的意义,(此时读为qiǎng),如“强人所难,强求于人”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因弜jiàng为'强、彊的本字,古人常“强”、“彊”通用。如“倔强、强头别脑”等词义,其中的“强”本应写作“彊”(jiàng),表示彊硬、不顺服的意思。



古文释义



《唐韵》巨良切《集韵》《韵会》《正韵》渠良切,𠀤音彊。

《玉篇》米中蠹。

《尔雅·释虫》蛄䗐,强䖹。

《注》今米榖中小黑虫是也。建平人呼为䖹子。

《扬子·方言》蛄䗐谓之强䖹。江东人谓之

又《尔雅·释虫》强蚚。

《疏》强,虫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盖蝇类。

又强丑捋。《注》以脚自摩捋。

又与彊通。《广韵》刚强也,健也。

《礼·曲礼》四十曰强而仕。

《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

《中庸》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又《集韵》胜也。

《礼·中庸注》南方以舒缓为强,北方以刚猛为强。

又《广韵》暴也。《史记·田延年传》诛鉏豪强。

又算家以有馀为强。《古木兰诗》策勳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丁曰强圉。

又姓。《左传·庄十六年》刖强鉏。

《广韵》後汉有强华奉赤伏符。

又《广韵》《集韵》《正韵》𠀤其两切,彊上声。

《集韵》勉也。

《尔雅·释诂》勤也。

《礼·中庸》或勉强而行之。

又《韵会》矫强。《左传·庄十九年》鬻拳强谏楚子。

《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曰桥君。

《注》桥音矫。

又劝也。《周礼·地官》正其行,而强之道艺。

《注》强,犹劝也。

《礼·乐记》强而弗抑则易。

《疏》师但劝强其神识,而不抑之令晓,则受者和易。

又姓。《广韵》《前秦录》有将军强求。

◎按《後汉》强华。

《前秦》强求同姓。

《广韵》分二音,不知何据。

又《集韵》《韵会》《正韵》𠀤其亮切,彊去声。

《韵会》木强,不和柔貌。

《前汉·周昌传赞》周昌,木强人也。

《注》言其强质如木石然。

又《正韵》自是也,㑃也。

《前汉·陆贾传》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

《注》屈强,不柔服也。

《史记》作屈彊。

又与襁通。《类篇》强,负儿衣。

《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注》索隐曰:强葆卽襁褓。正义曰:强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於背而负行。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