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肺山(茅山),道教七十二福地排第一

 蔓萝花 2022-09-23 发布于安徽

       道家将名道们修真所在的那些名山胜地列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能够被道家列为洞天福地之所自然都是风景优美,胜于仙境之地。江苏的茅山就是这么一座风景优美胜仙境的道家名山,其不光被列为十大洞天之第八洞天,其中的良常山洞还被列为第三十二小洞天,更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之首,可见茅山在道家信徒心里是多么的神圣。



       茅山又名句曲山、地肺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一座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道书《云笈七签》载:地肺山在江宁府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真人谢允治之。茅山原来叫句曲山,这因句与勾字通,勾曲是指该山的形状弯曲而得名,而地肺二字是古代依据我国地理的情况命名,因昆仑山的一支山脉绵延至此,该山为地中之肺,四周之洞为肺叶,地穴之水终日沸腾不止为肺管,故比之于肺。



       茅山得名于汉景帝时期陕西咸阳的茅氏三兄弟在此修真得到,因茅氏兄弟在此修真又为附近百姓采药看病,救死扶伤,且分文不取,附近百姓受益匪浅。茅氏兄弟逝世之后,周围群众为了感激茅氏生前之恩泽,就赠送了一块名曰“有求必应”的匾额,而后人为了永久纪念茅氏弟兄,遂将句曲山更名曰“茅山”。茅山以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为主体,自然风光瑰丽多姿,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的美景。同时以峰奇、洞异、泉涌、石怪、树古而著称。茅山景色可谓四季如画,,春日茅山,淡烟摇曳薄雾漂浮;夏时茅山林涛如海谷底清风徐来;秋日红叶似火流云如带;冬日银装素裹山瘦林疏,不同季节有不同景色。



       茅山原本叫句曲山,是因为在西汉时,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来茅山创建茅庵,潜心修道,采药炼丹,为民治病,济世救人,后人们遂将句曲山更名为三茅山,简称茅山。三国时玄士葛玄上茅山穴道,东晋时句容人杨羲、许谧传上清经,南朝齐梁间著名道士、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辞官归隐茅山,充实发展上清道派,开创道教茅山宗。到了唐宋时期,茅山高道辈出,羽流云集,上清道派大兴,敕建宫观众多,极受皇室推崇。此间,茅山上大建观宇,太平观、火浣宫、延真庵、天圣观、元符观,这些观宇都是皇家御建之观。宋理宗时(1225—1264)皇帝亲赐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修缮宫内“上清宗坛”,且御书“上清宗坛”碑与圣德、仁佑、景福万年三殿额。茅山自魏晋至元代,共有四十六代宗师传承,金元时期的全真道南下传入茅山,茅山可谓进入全盛时期,此时的茅山,宫、观、庙、宇、馆、殿、堂、亭、台、楼、阁、坛、精舍、茅庵、道院、丹井、书院、桥梁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300余座,5000多间。


       茅山道教衰弱时期为明代以后,特别是清末民初因战火连绵,民生凋敝,茅山道教宫观也多遭焚毁,仅存九霄、元符、崇禧三宫与德佑、仁佑、乾元、玉晨、白云五观,且均都破败不堪。

       茅山除了宫观庙宇之外,还有众多溶洞,这些溶洞都与修道之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著名的有华阳洞、玉柱洞、仙人洞。这些溶洞相传三茅兄弟与西晋时候的汗浇及东晋时候的许明等得道高人均有在此修炼过,齐梁时候的山中宰相陶宏景也在华阳洞中修行。


       茅山之所以成为道教的圣地,一是自西汉以来吸引无数高道到此山修行,皇家御建宫观有关,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此修行的高道宗师在此山留下大量的文物碑刻和文化遗迹。比如梁元帝撰文并书写的《陶先生朱阳馆碑》,陶弘景撰文的《茅山曲林馆碑》,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李玄靖(静)先生碑》,唐代诗人李白撰文的《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宋真宗撰文并书写的《御制观龙歌并序碑》等等。另外历代文人墨客对茅山的推崇也极大地推动了茅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比如皮日休、韩愈、李商隐、范仲淹、王安石、汤显祖这些大家,均为颂扬茅山留下熠熠生辉的的墨宝。



      改革开放后,茅山开始逐渐恢复建设宫观庙宇,游人香客也开始络绎不绝。特别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至第二年春季三月十八日茅山庙会期间,每日前来参观游览、烧香还愿的多达万人,有时达数万人,香火旺盛,热闹非凡。人们一致称赞茅山道院环境幽美,宫观庄严,不愧为“神仙之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