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兴与姚公庙、尉子桥

 张勰 2022-09-23 发布于广东

巢湖市北境的黄山脚下,有一个古老的姚庙集,集东约5里处有1座山,名叫倒旗山,而姚庙集向西10里处还有1个尉子桥,也是个古老的集镇。姚庙集、倒旗山属含山县,尉子桥集在巢湖市境内,这二集一山名称的由来,蕴含着一段浩气长存的悲壮历史。

南宋高宗年间,金兵屡屡南侵,朝廷凭借长江这道天然屏障维持半壁江山。当时昭关就是阻止金兵南下的重要关口之一,宋将姚兴是把守昭关的前路先锋。姚兴,河南相州人,是岳飞的同乡。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20万大举南犯,前锋直指昭关。姚兴闻报,一面飞报朝廷请援,一面率部迎敌,誓将金兵阻于黄山八子口之北。战斗十分惨烈,姚兴带领自己17岁的儿子和仅有的500名兵士,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虽凭借险要山势杀得金兵寸步难行,但也伤亡惨重,且久不见援兵。

金兵发现姚兴无援,即以重兵将姚兴父子从中隔开,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又在离激战中心东约5里的1座山上,伪设了宋朝的援兵营帐。姚兴遥见宋军旗幡,连斩3将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宋营”而去。进入营帐,始知受骗,为避免部卒相继误陷,姚兴跃马扬刀,砍断“宋”字旗杆。杆断旗倒,这就是后人称此山为“倒旗山”历史典故。

姚兴战死后,尸首如同一尊铁打金钢,僵坐在马背上。战马驮着他突破重围,向西奋力狂奔,奔到约10里的一座桥上,迎面遇见主人的儿子带着仅剩的儿十骑疾驰而来,此马立刻前蹄腾空,对天长啸。

公子慌忙下马叩拜,却久久不见动静。拾头细看,发现父亲血染征袍,双目怒峥,始知已去。遂愤然发誓:“孩儿一定要收复失去的疆土,为您报仇!”话音刚落,姚兴圆目,尸体缓缓从马上倒下。

这座桥被后人叫作“遇子桥”,因“遇”“尉”同音,后又被误传为“尉子桥”,而桥边后来形成的小集镇,亦被称作尉子桥集。

高宗皇帝闻知姚兴抗金战死疆场,追封他“容州观察使”,在他的墓地旁建了一座99间的大庙,亲笔题了“旌忠”两字的大匾,悬挂在庙门上。此庙名为姚兴庙,百姓出于对他的尊敬,称之为姚公庙。姚公庙后毁于兵火,而由姚公庙庙会形成的集市却久盛不衰,姚兴父子的爱国精神仍在民间世代传颂。

你是含山哪里人

(选自《巢湖人文景观》)

选自姚氏宗亲网

相传当时的江淮制置使刘锜命淮西守将王权迎战,结果贪生怕死的王权迟迟不敢到前线,直到完颜亮攻陷军事重镇寿春(今寿县),才不得已入驻庐州。而王权的前锋正是兵马副都监姚兴。这个姚兴和抗金名将岳飞是老乡,都是河南相州人。他接令后率部飞速向庐州挺进,在庐州定林铺(今合肥北乡一带)遇敌先头部队五百骑。这个姚兴打起仗来非常厉害,在他的指挥下,金军被打败,并且生擒了敌首领“女直鹘杀虎”。

不过,金兵大批部队还是强渡了淮河,而阳奉阴违的王权命令姚兴出战迎敌,而自己则慌忙后撤。其后,姚兴带着自己17岁的儿子与金兵相遇于和州尉子桥(今属巢湖市居巢区),在号称十万金兵的金戈铁马面前,姚兴所部的三千将士(也有说四百骑)毫无惧色,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而此时王权躲避在仙宗山上,严兵自卫,置酒取乐,全然没有援助姚兴之意。

前有强敌,后无援军,姚兴却越战越勇。据载,金兵最后无可奈何,便暗地里派人收买了汉奸李二。而这个汉奸李二对王权有私恩,能够出入王权军营,他乘机偷盗了王权的军旗交给金人。金人将军旗竖立在今含山县姚庙镇东侧的一座小山上诱骗姚兴。而姚兴猛见军旗,以为王权派兵来援,便奋不顾身地前往迎合,等攻击到军旗前面时才发现中了敌人诡计,他愤然砍断军旗旗杆(后人因此称此山为“倒旗山”),大声痛骂了敌人一通后,返身复入敌阵厮杀,最后终因敌众我寡,姚兴与其子壮烈牺牲,同时遇难的,还有拱卫大夫、忠州防御使郑通等50人。

据说,姚兴牺牲后,其部属为了迷惑敌人,将姚兴身躯扶坐战马,前呼后拥冲向敌营。金兵乍见姚兴戎装甲胄,一时魂飞魄散,溃败而逃。

姚兴战死的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金主完颜亮的耳朵里,而这个完颜亮闻报后并没有很开心,而是写了《吊姚兴》诗一首,诗云:

“独领孤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
元戎若假征兵檄,未必将军死尉桥。”

姚兴,何许人也?据《含山县志》记载:姚兴,河南相州人(即今河南安阳人,和民族英雄岳飞是同乡),也是抗金将领;宋靖康年间(1126年—1127年),任相州州校,因劫杀金人有功,借补承信郎之职;绍兴十年(1140年)随刘琦守顺昌(今安徽阜阳市)收复宿州、亳州,平定淮河两岸,官拜右武大夫,累迁官至建康(今南京)府,驻扎御前,后破敌军统制,任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领金兵20万大举南犯,前锋直指昭关。当时刘琦任江淮制置使,命都统王权迎敌,王权怯懦,不敢正面迎敌,退守庐州。于是金兵渡过淮水,三路并进。姚兴闻报,率部在定林(今属合肥市)击败金人500骑,并生擒敌骁将鹘杀虎。" 

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奸臣秦桧当道,竟不派一兵一卒增援。姚兴临危不惧,带领自己17岁的儿子和仅有的500名兵士一同作战,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战斗十分惨烈。他凭着险要的山势,杀得金兵寸步难行,把金兵阻止在黄山八字口之北。

金兵发现姚兴无援,攻势越来越猛,并以重兵将姚兴父子从中隔开,使其首尾不能相顾,逼迫姚兴孤军作战。姚兴虽奋不顾身力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砍杀得遍体鳞伤。这时金兵又在离姚庙东约5里地的一座山上,伪设了宋朝的援兵营帐,姚兴连斩3将杀出一条血路直向“宋营”奔去。进入营帐,始知受骗,便跃马上前,一刀砍断“宋”字旗杆,避免众兵相继误陷。故此山后被人称作“倒旗山”。姚兴怒发冲冠又一连斩敌2将,自己也被金兵刺中了腹部。他紧咬牙关,盘肠于腹,不下战场,直至阵亡。姚兴死后,金将有感于他的忠心报国,勇猛顽强,作诗称颂他:

独领孤军将姓姚,
一心忠孝为南朝。
元戎若假微兵援,
未必将军死尉桥。

传说姚兴死后,尸首僵坐在马背之上,如同一尊铁打金钢。他的战马向西奋力狂奔,冲破重围,奔往宋军的营帐。当它奔到离姚庙西约10里的一座桥上,迎面遇见主人的儿子带着仅剩的几十骑疾奔而来,此马立刻前蹄腾空,对天长啸。公子不知父亲已战死,慌忙下马叩拜,却久久不见动静。抬头细看,发现父亲血染征袍,双目怒睁,方知已故。他跪地哭泣许久,愤然说道:“父亲,孩儿一定要收复失去的疆土,为您报仇!”话音刚落,只见姚兴尸体缓缓从马上倒下,双目也合闭起来。这座桥因而被后人叫作“遇子桥”。古音字“遇”“尉”同音,所以人们又称作“尉子桥”。

高宗皇帝后来闻知姚兴抗金战死疆场,追封他“容州观察使”并赐银数千两,为他在墓地旁建了一座99间的大庙,亲笔题了“旌忠”两字的大匾,悬挂在庙门头上。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又追谥“忠毅”。此庙名为姚兴庙,百姓出于对他的尊敬,称之为姚公庙。姚庙的名字由此而来。每年前来烧香的人们络绎不绝,据说,每到阴雨季节,人们仿佛听到庙内有千军万马的沙场征战之声。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周围的百姓连年在姚兴阵亡的那天来这里集会。姚庙集也就由此形成和兴盛起来。800多年过去了,99间的姚公庙早已在战火中焚毁了,但姚庙集今仍存在,姚兴父子的爱国精神至今仍然在民间传颂不衰。

清代建筑姚王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