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铭如何撰写

 河湖闲人 2022-09-23 发布于安徽

墓碑的碑铭,碑的背面叫碑阴,往往刻有文字,碑阴文字叫碑铭。再分开说,碑是碑记,铭是铭文。

碑记内容与碑阳的文字相呼应,一般是对墓主家世、生平、家庭情况的介绍,类似一篇传记文。

铭文是附在碑记后的,与碑记构成一个整体。(具体内容与形式文中详述。)

碑铭说全了由以下5部分组成:属于碑记的有缘起、家世、生平、配偶及子女情况四部分;再加上铭文,共5部分。其中有些部分视具体情况可有可无。

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缘起

凡有缘起的往往存在于别人为自己的亲人撰写的碑记中。这在民国(含)前较多。

请别人为自己的亲人写墓记原因有二。

第一,当时教育不普及,自己没文化,甚至是文盲,写不来。

第二,请有身份、有名望的人来写,显得更有“面儿”。

请外人来写的碑文开头一般是这样的:某某(墓主的至亲)持墓主的“行状”来求自己,鉴于与墓主家族的关系,自己勉为其难地写了这一篇碑文。

“行状”,即简介。

举元代一例:

侍卫亲军总把郭天佑持名彦汴梁刘镐所撰先世事迹状来京师谒,名其世德。愚与郭君交有年矣,义不当让,乃摭其实以答焉。(杨桓《郭氏南茔碑》)

杨桓,山东兖州人,曾任秘书少监。他任济州(今山东巨野)儒学教授时,与文中的济州人郭天佑有过交往。

因此郭天佑拿着刘镐为其父郭全撰写的事迹状(即行状)去大都找他,想让他为自己的父亲撰写碑文。

杨桓将写作缘由写下来了,这就形成了碑记的“缘起”部分。

当然,也可以不写缘起,直入正题。

二、家世

家世即介绍墓主的郡望、先辈情况等。

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

首先是古代讲求传承,尊崇祖先。其次也受当时国家封赠制度的影响。

所谓封赠,指皇帝赐予官员祖先、父母及妻室以爵位名号,生者称封,死者称赠。明清时,文武官员分品阶高低可封赠三代、二代或一代。

——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即便平民百姓,也往往在碑刻上追溯先代,以求留名后世,或提醒后人不忘“木本水源”。

再以上文元代杨桓《郭氏南茔碑》为例:

按,郭氏之先河涧人,高祖以上族系散落,稽考无羽。曾太考讳某,金季迁避至巨野,念其桑土之沃,遂安恒产。太考讳某,姿秉粹和,与物无忤。

在这里,杨桓先写了这一家族的迁移史:金末自避兵乱,自河北河间地区迁至山东巨野。又介绍了郭天佑的曾祖、祖父的情况。

在实际写作中,这一部分可繁可简,当然也可以略过不提。

三、生平

墓主的生平事迹、秉性品格是最主要的部分。

生平事迹包括生卒年,主要经历等,而秉性品格当然指的是美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