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分|为什么古人视今日诸事不宜?阴盛阳衰在此拐点,养阴敛精最关键

 swliner 2022-09-23 发布于湖南
Image
Image

qiū      fēn

秋 /

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年9月23日9时3分31秒,我们正式步入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Image

这一天,昼夜等长,天气由热转寒,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盛,可以说这一天是阴阳转换的节点。

Image
Image

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阴阳相激而发声为雷。秋分后阳气渐弱,阴气旺盛,因此秋分后很少再会打雷了。

Image

蛰虫坯户:“坯”就是细泥,“坯户”就是说小虫为了躲避秋季的寒气,会把自己藏进一个小洞里,并用细土封住洞口。

Image

水始涸:古人认为,河川水的充沛与干涸,与地上的阳气成正比。春夏阳生而水涨,秋冬阳衰而水涸。

Image
Image

秋分后,随着阳气渐渐潜藏于地面之下,人也会顺应自然,阳气自表由内渐渐潜藏,当体内阳气越来越多,人对阴液的需求也就会增大。

如果此时体内阴精不足,尤其是阴虚体质,就容易出现内热、心烦易怒、口干咽燥、口腔溃疡、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大便干结、入睡难等症状。

Image

所以,此节气重在养“收”、养阴。所有与升阳、散阳有关的情绪、运动、饮食、穿衣都应有所收敛、节制。

01



早卧以养“收”气

Image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应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保养内守之阴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晚上十点之前睡觉最为适宜,每晚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并且秋分之后人容易困乏,在中午时仍旧需要一定时间的午休。

起床后,可通过“叩齿”来滋阴:

Image

1、起床之后用舒适的姿势坐起,放松全身;

2、叩齿36下,叩齿的意思就是上下齿相叩,感觉自己在咬口水;

3、放松舌头,屈舌在口腔内沿牙床外侧作顺、逆时针旋转各36次,感觉像在用舌头舔牙齿;

4、分三次将唾液徐徐咽下。

02



按摩穴位,以解秋乏

Image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如果在保证正常睡眠的情况下仍然感觉困乏,也可以常按以下三个穴位,来缓解身体疲劳,提神解乏。

·百会穴·

Image

作用: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方法: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百会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太阳穴·

Image

作用:提神、缓解头痛。

方法: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30秒。

·风池穴·

Image

作用:提神、缓解眼睛疲劳。

方法:保持身体正直,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03



春捂秋冻,注意避风

Image

仲秋八月是最适合秋冻的日子,但秋分当天一定要注意避风。

《黄帝内经》讲“避风如避矢”。如果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大节气风向反常的话,这样的风就叫做“虚邪贼风”,最是伤人,正气弱的话几乎是触之即病,尤其要小心。

Image

比如秋分,刮西风、西南风是正常现象,要是东风东北风刮来了,就一定要躲避。

而秋冻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头要凉」:让头部尽量适应温度的变化。别太捂着,古人此时有“勿戴暖帽”之说,不要稍微有点降温就马上戴很暖的帽子。等到真正冷下来的深秋和冬天,再去戴暖一点的帽子。

Image

「脚要暖」:让脚和脚踝常处于温暖的状态。脚上有很多条经络,寒气很容易从此进入。可以穿厚底的鞋子,隔绝地面阴寒之气,穿高腰的袜子,护住脚踝。

如果此时受寒,最好立刻喝点姜汤,或者苏叶水来温暖身体,散去寒邪。

04



收敛心性,保持宁静

Image

秋分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帏,勿吊丧问疾,勿大醉。君子当斋戒静专以自检。

——《千金月令》

古人在这一天也有诸多忌讳,比如戒杀生(素食)、要戒房事、戒醉酒……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涣散自己的心神。

Image

秋分之时,秋燥已盛,燥能伤阴。保持宁静的心态可以养阴(也养阳),因为一旦情绪波动得厉害而生郁生火,正阳化邪火,邪火又伤阴,就容易造成阴阳两伤。

所以古人讲养生都不离一个“静”字,不是不让动,而是不要妄动神形,也不要“静”得生郁。

Image
Image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一般出现在初秋天气尚热时,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则多为凉燥。

人被凉燥侵袭,就容易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中医认为“燥则润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01



食养润为先

Image

秋天属金,对应的是白色食物,所以秋天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如莲子、 百合、莲藕、山药、银耳、百合等。

此外,葡萄、石榴、甘蔗、荸荠、菱角、梨子、柿子、罗汉果、萝卜等也具有润燥的功效,其中尤以梨润燥最佳。

Image

▲枇杷秋梨膏 点击购买

药食同源的秋梨膏能润肺止咳,甘蔗汁能生津止咳,罗汉果、百合、银耳煮水代茶饮等都是美味又健康的润燥方法,适用于秋季容易口咽干燥的人群。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款补脾止泻的四神栗子糖水。

·四神粟子糖水·

Image

原料:

薏米、莲子、芡实、茯苓各15克, 粟子肉150克、冰糖100克、清水2000毫升。

做法:

用小火煮30分中,再加入冰糖,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

四神(茯苓、淮山、莲子、芡实/薏仁)加栗子,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遗,制成的汤水对人体具有健脾、养颜、降燥等诸多益处,能起到脾肾双补的作用,特别适合秋天吃。

02



进补要适宜

Image

深秋后气温下降,人的精气开始封藏,适当进补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

食补宜以滋阴润燥为主,如鸭肉、甲鱼、燕窝等。

Image

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大枣、鸡肉、鸽肉、当归等稍微偏温性的食品,但应尽量不要吃狗肉、鹿茸等大温大热之品。

此外,秋天应尽量少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白酒等燥热之品以及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03



吃蟹需注意

Image

《遵生八笺》谓螃蟹“霜降后方可食”。

霜降前的螃蟹寄生虫比较多,此外,螃蟹肉性寒,脾胃虚寒者尤应注意,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也不要喝茶,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Image

与秋蟹同时上市的柿子也不宜与秋蟹同吃,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Image
Image

01



秋分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春分的顺口溜也变成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02



粘雀子嘴

Image

秋分这一天,民间有吃汤圆的习俗,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03



送秋牛

Image

“秋牛图”其实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民间善言唱者会到每家说些秋耕吉祥话,说到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04



竖蛋

Image

秋分到,蛋儿俏。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一习俗表达了人们庆贺丰收,祈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Image

金气秋分,

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

桂子飘香远。

择一幽静院落,

在秋意分明之时,

做分明之人。

如果您的推送消息变成了红点提醒

建议打开消息提醒 

第一时间收获养生知识

Image

· 文章同款 ·

Image
Image
Image

· 好文推荐 ·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