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人物 | 苗重安:追寻浪漫的现实主义绘画

 洲作家報總編室 2022-09-2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美术报》时代人物

导读

时代人物 | 苗重安:追寻浪漫的现实主义绘画

Miao Chong'an:In Search of Romantic Realism Painting

不仅仅是个案——谈苗重安的画及那一代的画家

on Miao Chong'an's Paintings and His Peers Not an Individual Case: 

苗重安艺术年表
The Chronology of Miao Chong'an

图片

苗重安简历

1938年生于河南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区)。

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师从贺天健先生研习山水画。

1980年负责筹建陕西国画院。曾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现为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文联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外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作品先后入选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曾参加“百年中国画大展”及多个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机构及院校收藏。先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山水画展”“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展”评委,为“百年中国画大展”“全国画院首届中国画展”组委会委员,为第六次、第七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图片

苗重安 铁壁悬古寺 124cm×124cm 1998年


苗重安:追寻浪漫的现实主义绘画

Miao Chong'an:In Search of Romantic Realism Painting

被采访人:苗重安
采访整理:黄家馨
采访时间:2022年2月9日
采访地点:北京·苗重安工作室

中国美术报:您生于河南陕州,成长在山西运城,走进高等美术学府、成就艺术事业在陕西西安这座古城。这意味着您的山水画以太行、吕梁、黄河、秦岭、陕北等为观照对象,促成您的作品以表现西部为特征、以书写中华民族精神为内核的探索。请谈谈您的绘画观。

苗重安:西安美术学院就读期间,从中央美术学院来我校支援西北美术教育的罗铭先生成了我进入山水画领域的领路人。他的现实主义写生手法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魅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中,我也从此确定了山水画的创作方向。刚刚留校任教,我就被西安美术学院派往上海中国画院深造。那时上海中国画院刚刚成立,我被安排师从山水画大家贺天健先生,直到1963年完成学业,返回西安美术学院任教。

贺天健先生是知名的海派大家,罗铭先生曾是他的学生,贺先生对传统绘画的认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令我一生敬仰。当时,在党中央“抢救传统”的号召下,政治要求和个人的求知热情在我身上合二为一。我在山水画包括青绿山水,特别是在北宗山水画的学习上着力最多,对从技法到对绘画精神的认识都有了质的提高。贺老师治学极为严谨,强调“苦不易得,得着便乐”,有明确的“结壳”与“破壳”论述和“取法乎上”的要求。贺老师更重视综合文化素养“画外功”,并告诫学生要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担当意识。

作为一个新旧社会变革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新的时代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有机会数度徜徉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美术馆、特列契科夫美术馆,巴黎的凡尔赛宫和奥赛美术馆等艺术殿堂。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和非洲,我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不仅带给我眼界的开阔和对生命历程的体悟,更给我带来对中国画一步步深入的思考。

我想以上这些就是铺垫我绘画观的基本底色。忆当年贺老师感慨“俯仰天地大,局促南北宗”,今天我们更应该开阔视野,“俯仰天地大,局促东西风”。我的绘画观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从绘画史里看到每个时代各自不同的精神风貌。

图片

苗重安 龙羊峡的黎明 177cm×92cm 1984年

中国美术报:1999年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苗重安黄河颂山水画展”,作为一次具有学术意义的学术展览,呈现了大量您深入陕北黄土高原,以黄河、黄帝陵等景观为题材的作品,是什么契机让您关注黄河主题?

苗重安:那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我多年来关于黄河题材的作品,之所以黄河主题的创作成为我关注的核心,是因为我对黄河的丰富内涵有着多重的理解。

我从出生到成长,乃至成为一个画家,就没有离开过黄河流域水土的滋养。对我来说,黄河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不是一个简单的“长安画派”的符号,也不是简单的对故乡亲情的符号,而是这所有内涵交织出的丰富的语义,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对绘画的思考和认识。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半荒漠化的雪山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触动无法用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笔墨来表达。这自然的生命里,透出的是雄强与恬淡的合二为一,甚至还有鲜明的崇高与神秘。在面对高天厚土、层峦叠壑的黄土高原时,面对黄河入海口在天际线上影影绰绰的海上钻井平台时,甚至在面对倔强的胡杨林以及千年丝路古道的悠悠驼铃时,历史和现实带给我的不仅是创作的冲动,还有对绘画的思考。“为黄河立传,写华夏之魂”是我画黄河的主旨。

图片

苗重安 积石山下黄河谣 228cm×178cm 1994年

中国美术报:您的作品充分汲取传统中国画养分,更是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广泛基础上,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注入了史诗般的精神。请谈谈您所理解的中国画的传统。

苗重安:这个问题正如提及的“黄河”主题,整个黄河流域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璀璨的汉唐文化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演绎出了许多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篇章。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为那个开疆拓土的英雄时代感到自豪,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夏文明是一个不断兼容并蓄的文化复合体。而先秦思想的诸多流派,后来又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利益群体间转换,甚至外来宗教融入华夏文明也发生在这个流域。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共生,杂糅形成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凝聚力。这充分说明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传统”不应该是狭义的、具体的源流关系,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系统,这才是活的传统、真的传统。

“长安画派”对我影响至关重要。从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到方济众等前辈,我无不有所接触。由于工作关系,我不仅多次聆听前辈们的教诲,而且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频繁交往,其间鲜活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他们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辈画家。处在新的变革时代,推动、创新学术观念,要充分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这就需要面向世界,这样的文化观贯穿了我的整个绘画人生。特别是长安文坛前辈柳青先生当年拖着病体的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写给女儿的诗句“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也让我铭记终生。

图片
苗重安 轩辕柏 142cm×363cm 1997年

中国美术报:您如何看待中国画的核心就是中国人文精神演进的写照?
苗重安:我基本同意牛克诚先生在他的《色彩的中国画》里对中国画精神走向分野的论断。他以“安史之乱”为界,为中国封建文明划分了两个时期,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候也前后判然有别,其前期气势是昂扬向上的,其后期是低沉内敛的。色彩的中国画是在前一种气候中生长、发展的,从五代往后,水墨则逐渐成为一枝独秀的中国画代表。
我的观点是:如果把中国画自身的发展历程作为观察对象,它的精神维度正是在后期得以完善。前期绘画的实用功能显然大于精神的诉求;更确切地说,精神的公共性大于画家的自我诉求,而后期则偏向于以分散的个体精神共同构建出时代的面貌。其实,从西方绘画的演进当中我们也能看到绘画功能同样的转换。当然,在得出如此结论之前,必须设置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前提——主流。

图片

苗重安 万里长城照千秋 504cm×192cm 2021年

中国美术报:您早期的画是纯粹的水墨之境,而后彩墨、青绿成为您成熟艺术风貌的表征,这个探索和转变是怎么完成的?

苗重安:其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语言能够承载人类的所有感受。因此,不同艺术门类之间,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社会之间就有了有机互动的前提条件,艺术的发展进程正好印证了这个规律。如今,绘画材料已今非昔比,色彩的科学知识在进入专业学校深造之前就得到了系统学习,所以每次看到西方画家摄人心魄的作品,我就会被他们细腻的颜色把控力吸引。日本东山魁夷的《绿色回音》、俄罗斯库因芝的《第聂伯河上的月夜》、法国莫奈的《睡莲》等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些作品里不仅有色彩的韵律,也有笔触的灵动。里面色彩也是经过画家主观处理的结果,它们甚至不符合科学规律,但毫无疑问,它们符合绘画规律。在这里,中西绘画就有了相互对话和借鉴的可能。我想,这就是一个中国画画家也能被域外绘画感动的原因。所谓主观处理,即绘画意境总体要求。这里谈的都是我进行色彩思考的外在因素,我想最根本的还是来自现实生活给我的触动。

浪漫的现实主义绘画是我对自己艺术取向的基本判断。青山绿水的表现方式成为我首选的绘画语言。贺天健先生曾经耳提面命地给我传授他的绘画经验。传统绘画技艺里的经验真实根植于它的材料特质。比如,在色彩运用当中以极淡的“螺青法”反复烘染,会在同类色中呈现出极微妙的色差;在石青、石绿这些矿物质颜色反复渲染之后,“以掌摩色”,会呈现出温润而又绚丽煌煌的大气象。这些都成了我制作过程中反复运用的基本技法。以今天的绘画发展面目看,传统青绿的表现方式存在着过于装饰化的倾向,我想这确实是其中的不足,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智慧之处。因为正是受制于颜色的多样性,过去的画家们总结了相对完整的一套强调冷暖色对比关系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指西北、西南与唐蕃古道,在没有开通海上丝路之前,这里就是中国人面向世界的前沿,所以这里的文化精神与河网密布的江南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别。即便是自然地貌,两者也大相径庭。就此,我开始将不同画种的颜料与中国传统青绿山水手法相结合。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表达我对绘画的渴求与理解。我知道,这是一种尝试,更知道,这是我画面的实际需求。

我以传统青绿山水殿堂画法画了不少作品,受到了公众的肯定和喜爱,更增强了我对华夏文化传统艺术的自信、自强意识。现如今,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实践,给我们的未来绘出了“东方既白”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耄耋之年的我,想要画的题材、想要写的教材很多,可是我自知自己画中有不少欠缺。李可染先生有一方图章刻着“白发学童”四个字,在绘画的道路上这四个字也是我不断自勉的座右铭。■

图片
苗重安 圣寺虎穴崖 142cm×363cm 1997年



不仅仅是个案:

谈苗重安的画及那一代的画家

Not an Individual Case: on Miao Chong'an's Paintings and His Peers

□ 诸葛英良

1960年,按照国家“抢救传统”的文化政策,各大美术学院和画院实行了“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其目的是使那些卓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能够传薪后世。刚刚毕业留校任教的苗重安奉西安美术学院委派,到上海中国画院正式拜贺天健为师。出人意料的是,贺天健首先批评往日的弟子、苗重安的第一位山水画教师罗铭:“罗铭!你把苗重安引向西洋画的路子,我要把他的画变成中国画。”贺天健精研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诸法而自创新境。受重托于国家,贺天健怀着对民族文化强烈的责任感,把苗重安引进了传统艺术大门。可以想见,青年时代的苗重安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成了民族艺术的接班人。苗重安是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家,受到的是基于科学主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的美术学院系统教学训练,毕业后留校成为罗铭的助教。

图片

苗重安 壶口飞瀑 184cm×118 1987年

就艺术而言,贺天健从传统中找寻中国画新的生长点,罗铭则以中西融合的观念回应了中国山水画走向现代的路径,他们所获得的成果代表了那个时期山水画的两种类型。同样是山水写生,面向生活,贺天健主要是通过描绘革命圣地、建筑工地等新题材来提高山水画的政治性,实际上笔墨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与他相近的还有傅抱石和关山月。罗铭则更多的是在实践古人“师造化”的精神,希望从深入生活的契机中谋求山水画艺术本身的历史性突破,在吸取中国古代大家写生成果的基础之上,融合了青年时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来的西方写生的方法方式,将它们融会贯通,运用到真山真水的实景写生当中。与他相近的有李可染。山水画创新有两种动力,一是深入自然,看到新事物、新题材想表现的时候,感到老的方法不够用了,想寻找新的方法;二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前人的画法有草创未备或根本是空白之处,主观上有发展它、填补它的想法。对于罗铭和苗重安,第二种动力更重要,而做到了后面一点,前面的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

图片
苗重安 龙门春晓 191cm×149 cm 1988年

苗重安接续了罗铭的写生观念,并矢志不渝地在创作中固守着某种执念。从中国画传统的自律性演进来看,要求“笔墨趣味首先要适应客观事物的真实”的写生法,是回到了元代以前的审美追求,且将表现客观对象放到了第一位。这与文人画兴盛后笔墨逐渐脱离对象而取得了自身独立审美意义的发展趋势是相背离的。对于这个深层的传统理解问题,当时意识到的画家很少,只有少数深谙传统精髓的画家心里是明白的。于是,出现了一个难题:如何使笔墨既相对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大好河山,又尽可能地保留其传统的精髓?这个问题上,罗铭、李可染是很好的例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在青年苗重安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创作具有中国品格和现代品格的艺术信仰。
1984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美展——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礼炮声中拉开帷幕,苗重安的作品《龙羊峡的春天》也在入选之列。和大多入选的作品一样,虽然还是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大原则,但表现方法上颇有新意,呈现出与过去“红光亮”的“大一统”样式不同的创造性生机。苗重安的黄河题材作品自此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苗重安的山水画创作从“对景写生”发展到了“对景创作”,也实现了从追求“写实写境”到“写意造境”的跨越升华。

图片

苗重安 春回高原 140cmx155cm 1991年

1985年4月,苗重安应邀赴日本参加首次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在这里,苗重安参观了日本美术院院展,被称为“日本画绘具”的“颜绘具”使他念念不忘。自汉唐以来,日本画家从中国学会了使用矿质颜料,在继承中国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他们进行了大量关于色彩与材料技法的研究与实验,使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得到了极大丰富,拓展了色彩的表现语言。毗邻中国的日本,在1926年左右已经先后引进了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但是二战结束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日本文化也经历了自我否定的阶段。面对传统和现代,日本并没有将传统文化置之脑后,也没有无条件地全盘西化,而是在一番痛苦探索之后走出了一条属于日本画自己的道路。

伴随着国门的打开,短短几年间,西方美术史上出现过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各种流派的样式都传入中国,外国的经验逐渐被中国的艺术家接受、反思。苗重安开始在发现自身方面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他一面思考着自我的归属、自身的价值、自主的意义,一面探求着自己之于学术、之于时代、之于社会的责任。这种精神探索虽然是内外双方向的,但在终极旨趣上却是合流归一的,即以内心层面上的返归本真为基石的立场诉求,而这种诉求简单概括来说就是“独立、自由、批判、创造”。

图片
苗重安 神泉堡 68cm×68cm 2006年

几年后的1989年,苗重安的作品《根深叶茂》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及百年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透过作品可以看到,画家在继承传统、采用宋元细笔皴擦的同时,极力地以现代意识把笔墨元素从传统的格局中剥离出来,从而完成适应这个时代的语言转述。这幅作品画的是黄土地,只是运用象征寓意手法把黄帝陵这一特定对象蕴含的精神呈现给观者。生命的热烈之美变为生命的茂盛之美,画家改用蓊郁的青绿调子覆盖全画,将山、柏、陵置在一片绿意、绿韵中。景物因色彩的提纯,由形向神升华,传达出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强旺茂盛。以黄陵、黄河、黄土高原为母题的艺术创作逐渐展开,苗重安把曾经失去的自然本身的生机、活力追寻了回来,把自然意象变得丰富、生动、真实,《壶口飞瀑》《轩辕柏》和《黄河源流》等集中显现了这种努力。

图片
苗重安 早春二月 28cm×24cm

苗重安山水没有文人画家常有的感时伤怀的特色,其意蕴是入世、沉雄、豪放的,还打着他性情的烙印。“风格即人”里不但包含人的性格,还有他对世界的态度。具体而言,这样的沉雄、豪放给人以力量感,使自然形象产生一种超人的威慑力,让人惊叹敬畏。苗重安随和、朴实,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喜欢充沛和宏大。他所崇拜的画家李思训、范宽、郭熙等都以深厚、雄奇为基本特色,他多有借鉴。他寻找直观与感觉真实,把现实情感与心绪投入山水意象,努力使笔下的山川草木沐浴在现实的、亲切的心灵阳光之中。面对他的山水意象,我们感到自信,感到一股热爱生命之情。他的画面里似乎始终包含着社会主体价值的精神取向,这种氛围源自他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变革的滋养。当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与时代主流相合拍,他是幸运的,所以他的画面里也没有那种伪饰的做作气,表现出来的山水景观充盈着一种坦荡的精神。

图片

苗重安 走进喜马拉雅 195cm×500cm 2008年

论及20世纪中国美术史,“长安画派”是个不可回避、令人肃然起敬的画家团体,它从中国画传统自身发展规律出发,真正追本溯源探索中国画的发展道路,树立了时代的典范。作为当今“长安画派”的佼佼者,苗重安笃定地坚持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信念。几十年来,他每年都要拿出相当的时间去黄河写生体验,后又在丝路古道、西部高原进行探索,四次穿越祁连雪山,九次赴新疆、西藏,翻过5000米以上的终年积雪与布满泥石流的峡谷,到过阿里无人区的圣湖、古格王朝的遗址,与生命极限挑战着,穷心于境,抒写了融合着时代精神的意境。我常常在想,他在找寻什么?恐怕不单是一个地域的状貌特征,更是去捕捉和重新发现自然的美,并将自己的人格精神投注到作品中,也可称之为“写生创作”。200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苗重安创作的巨幅山水画《香格里拉》在天安门城楼大厅陈列,这是他为天安门创作的第三幅山水画。在长6米、高2.2米的画幅上,绘制着香格里拉方圆近千公里的60多处景物:梅里雪山透明的13座峰峦,在远处绵延成一片神秘的世界;玉龙雪山直刺苍穹的群峰,从裸露的山体上透出一股神秘的力量;澜沧江两岸碧绿宽广的草原,为人间营造着一种神秘的氛围;而金碧辉煌的寺庙、风格独特的民居、云朵一样移动的羊群和马帮,十分神秘地点缀在画面上。此前的1989年,为迎接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苗重安创作了第一幅丈二匹《壶口飞瀑》;1994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创作了第二幅丈六匹金碧青绿山水《群峰竞秀 飞泉争流》。苗重安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用宽阔、高大、雄伟的画面格局,创造了一种浓郁、繁盛、谨严的审美风格。这些艺术佳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使山水介入现实的能力得到有力的强化,展现出强健的艺术生命力。苗重安的画以不同于前人的大气、朴素、真实、亲切而又辉煌的艺术语言方式,创造出真实可感、雄丽高亢、博大神奇而富于史诗感与殿堂气的山水境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期盼的主流山水画。

图片
苗重安 仙栖空谷云霞间182cm×48cm 2015年

潘天寿曾说:“中国画就是讲'神情’、讲'意境’、讲'格调’,要表现高尚的情操,这也就是思想性。将中国画理解成玩弄笔墨是不对的,主要的是要有所表现。无所追求,无所寄托,不讲精神境界,光有笔墨,画格还是提不高的。”在中国画里,格调是判定雅俗优劣和最终价值的根本尺度。苗重安的画由于靠近了感性的真实,相对重视形似和描绘的具体性,故有雅俗共赏的一面,带有时代共性的特色。但画面的丰富意象、画面结构的纯粹性、境界的阔远又标示了它的高格调。不迎合潮流趣味,始终保持独立的追求,全身心地沉浸于自然,和一般的大众口味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追求发生在大众水墨风行的背景下,是十分不易的。当前看似异常繁盛的山水画创作,虽然艺术面貌各异,精神取向各有不同,但却缺少直面山水的勇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苗重安的山水画就是创造了时代审美的经典,在建构中国形象,在参与精神塑造并顺应艺术发展规律、开创美学新境界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这种开创精神,对当下中国画的创新而言具有实质性意义。■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图片
苗重安 仙姑佛堂 69cm×69cm 2006年




众家点评

Critics' Comment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苗重安把罗铭先生和贺天健先生的教育融汇在一起了,把中西融合的写生法与传统的创造方法融汇在一起了。他选择了走写实的北派山水的道路。看来,这是他唯一的正确的选择。他聪明、机智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在深刻钻研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从 1998 年夏开始,他又跋涉万里,到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扎陵湖、鄂陵湖,到山东黄河入海口以及太行山等地观察、体验和写生,苗重安着眼的不是这些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的外貌,而是它们所体现的一种生气、一种力量、一种宏大的精神。而这种生气、这种力量与精神之所以能在画面上得以体现,靠的是作者自身的胸襟、修养与感情积累。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苗重安的山水画对当前山水画的创作是颇具启示意义的。无论是黄河系列还是丝路系列,苗重安都以不同于前人的大气、朴素、真实、亲切而又辉煌的艺术语言方式创造出真实可感、雄丽高亢、博大神奇而富于史诗感与殿堂气的山水境界。其中的史诗感与殿堂气,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期盼的主流山水画的核心。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苗重安的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笔墨和色彩结合起来,具有雄强的笔墨和丰富的色彩。他要为黄河立传,就要把黄颜色用到家,他把中国画的色彩、西洋画的色彩,光和影、装饰性与塑造性的方法都运用起来,所以苗重安的画是有光的、有诗意的、新的青绿山水画。他将山河的骨力与风貌、焦墨与润色集于一纸,将写生之长与传统功力集于一身。他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语言和精神含量,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骄子、属于这个时代的画家。

程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在苗重安看来,与其以“聊写胸中逸气”的方式来张扬自我个性精神,不若把个人精神融入一种广大得多的社会精神与民族精神中去,以山水图画形式的壮伟见民族精神的伟大崇高。回望中国绘画,肇于丹青,归于水墨。苗重安则始于水墨,归于丹青——他的绘画历程由水墨起始,再由小青绿到大青绿,并将大青绿作为自己的艺术归宿。

是谓:家国情怀,盛世青绿!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苗重安的青绿山水气象阔大、雄丽厚重,在“长安画派”传人中独具一格,在全国青绿山水画界也与众不同。他从写生入手描绘祖国山川与异域风情,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色彩与西画的明暗光影,既不拘泥于传统笔墨程式,又不固着于西式素描造型,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诗的意境,开拓了中国现代青绿山水创新的途径。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青绿本身,有技术含量在里面,这种技术含量就要求画家具有高超的技能技巧和表现能力,这是苗重安先生的最大特点。但是我们可以把这理解成是一种重要的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但是,艺术创作和青绿二者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要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含量,苗重安先生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充分、非常饱满。所以我觉得他既有大国工匠精神和高超的技能技巧,同时还有持续不断创新、创造的发展精神这样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苗重安的这种青绿山水改变了传统重彩山水刻板的程式,把鲜活的西部高山峡谷纳入画面,其描写对象的雄伟壮阔赋予他的青绿以罕见的博大气象,因而他的青绿也规避了媚俗老套的旧程式。也因这种西部情怀,他的青绿色彩的色域已超出青绿矿物色的范畴,其色相的丰富绚丽无疑已成为他画面主题意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在众多色相的协调之中,墨色成为平衡这些色彩的间色,从而形成了将水彩与墨彩相融混、青绿与间色相统一的现代青绿山水风貌。

李毅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苗重安的青绿山水在造型上有一个整体的势态,这与其“大”的创作观以及画中的气象“象应神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苗重安的画不仅有形似,还有“骨气”,这就是他的山水造型观。苗重安的山水造型观念,以形达意,以势取胜,是造成大山水气象的核心。这在当代山水画呈现缺乏个性语言和时代精神的创作状态下,弥足珍贵;而且对当下传统山水语言及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传统山水画新语境和范式的开拓,也是很有意义的。

杨惠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古人强调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即基于此。所以作山水画重色者尽量减弱水墨的因素,减少皴擦,勾勒填色乃至没骨;重墨者则薄施淡染,以植物色烘托水墨,如浅绛山水,二者并重者不多。张大千晚年色墨并施的泼彩和李可染以浓重朱砂施之水墨基底的《万山红遍》系列无疑是成功的尝试。苗重安于二者之外,也成功地开拓出自己的青绿重彩面貌,其中固然有贺天健、何海霞的影响,但其开创性显而易见。

张桐瑀(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国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苗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切身的观察和体悟得来的,是非画不可的自然流露,是生活与情感的物化。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温度,这一点和当下许多作品的“冰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苗先生的山水画学于江南,成于北方,因而他的作品既有南方的温婉,又有北方的雄强。格局、气象自有苗家风范,又成为传统青绿山水向现代青绿山水转换的传承者。因而,他的山水画也具有了研究价值。

石娲(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我们看苗重安的山水作品,能体悟出一种山水精神,这是融合在时代发展中的民族魂魄。对黄河、对西部山水、对丝绸之路的创作投入,乃至现在对世界文化的探索,其实就是在找一种世界化的“山水精神”。因为,这种精神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独家占有的,而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博大深厚的更深更广层次的文化积淀。■

图片


苗重安 峡湾风帆 138cm×69cm 2015年


苗重安艺术年表

The Chronology of Miao Chong'an

我画中国画和油画50年,深深地认识了中国绘画艺术是世界绘画艺术最闪耀的主体,它的优越性,世人尚未体会到,未来中国画必然在全世界绽放最美丽之花。

点线面艺术元素人人皆知,但世世代代被人忽视。

张大千大半辈子是靠临仿石涛作品为生,漂洋过海多年,到老了,悟到泼墨泼彩中国画,他将中国传统山水画推向现代。

——苗重安

20世纪30年代

● 1938年10月25日,生于河南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区)。

20世纪50年代

● 195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

图片

大学时期的苗重安

20世纪60年代

● 1960年春,作品《黄河风雨》在《陕西画报》美术作品专栏刊出。

● 1960年9月,留校任国画系助教。

● 1960年10月,赴上海中国画院师从著名国画家贺天健先生进修山水画,至1963年。

20世纪80年代

● 1980年春,受陕西省文化局委派,负责筹建陕西国画院工作。

● 1981年1月5日,陕西国画院成立,任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

● 1981年7月,作品《黄河万里行》获“陕西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

● 1982年5月,作品《杨家岭》获“陕西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

● 1983年,作品《黄河万里千古流》《龙门古渡》《高原秋晖》获“陕西风光画展”优秀作品奖。

● 1984年,作品《龙羊峡的黎明》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1985年4月,《黄陵古柏》《黄河壶口》《华山歌》《源远流长》等10多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万里黄河千古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应邀赴日本参加“首次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任陕西书画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

● 1985年11月,作品《秋江月》被广州美术学院收藏。

● 1986年9月,日本赞交社出版《苗重安、川边清华书画作品集》,同时应邀赴日本京都举办“苗重安、川边清华书画联展”。《龙门古渡》等作品为京都书画院收藏。

● 1987年1月,作品《根深叶茂》在“西北五省区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作品奖。

● 6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作品《轩辕柏》。

● 1988年春,任陕西国画院院长。被评为一级美术师,被聘为陕西省艺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图片

苗重安 根深叶茂 208cm×130cm 1986年

● 1989年10月,作品《根深叶茂》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应邀赴京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山水画《壶口飞瀑》。

图片
图片

苗重安与罗铭老师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

● 1990年8月,被中国画研究院聘为院委委员。

● 1990年9月,作品《黄陵古柏》参加“迎亚运当代中国画展”,并获文化部奖励。

● 1991年3月,香港《文汇报》专版刊出《关山月》《盘龙山》等八幅作品。

图片

苗重安 春回高原 96cm×96cm 1997年

● 1991年7月,作品《春回高原》获“陕西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并入选“庆祝建党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1991年10月,作品《惊涛拍岸》参加“全国第一届山水画邀请展”。

● 1992年6月,《苗重安画集》由台湾地区朝日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

● 1992年12月,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延水长流》;为陕西省政府作《西岳峥嵘何壮哉》并赠予江苏省政府。

● 1993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播出《黄土地画家苗重安》专题片;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任为“全国首届山水画展”评委。

● 1993年10月,巨幅作品《壶口飞瀑》陈列于北京火车站贵宾厅,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 1994年10月,为天安门城楼正厅中央陈列创作金碧青绿山水作品《群峰竞秀飞泉争流》。

● 1995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应邀赴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展。

● 1996年5月,赴澳洲举办画展;作品《西岳华山图》被悉尼中国领事馆收藏;在新加坡艺术交流中心举办“苗重安山水画展”。

● 1996年10月,作品《西岳华山》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作品《延水长流》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 1997年11月,作品《华山颂》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被深圳南山现代美术馆收藏。

● 1998年9月,参加“第五次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1999年8月,为“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会场大厅创作巨幅作品《壶口飞瀑》。

● 1999年9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陕西国画院联合主办的“苗重安黄河颂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 1999年10月,在澳门举办“苗重安黄河颂山水画展”。

● 1999年11月,为中央军委大楼创作巨幅作品《延水长流》。

图片

苗重安与贺天健先生在上海

21世纪00年代

● 2000年1月,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苗重安黄河颂画展”。

● 2001年11月,作品《丝路古道》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被聘为画展组委会委员、艺委会副主任。

● 2001年12月,参加第七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

● 2003年12月,参加全国美术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再次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2004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活动创作巨幅作品《香格里拉》,陈列于天安门城楼正厅中央。

● 2004年10月,为北京会议中心创作巨幅作品《梅里雪峰》。

● 2005年2月,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巨幅作品《黄陵古柏》。

● 2006年10月,应邀参加陕西佳县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美在佳县——画家苗重安眼中的佳县》画册出版首发式。

● 2006年11月,参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双年展”,作品《群峰竞秀》参展。

● 2007年6月,参加“第28次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参加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举办的公益活动,在陕南岚皋县捐赠作品《侗寨风情》,修建“惠安桥”。

● 2007年8月,被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聘为院部委员。

● 2007年9月,作品《风雨桥头歌程阳》《大渡桥横铁索寒》参加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正当代·盛世中国画——'非常写意’当代名家条幅邀请展”。

● 2007年10月,参加“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70周年暨河山画会成立20周年画展”,五幅作品参展,其中作品《珠穆朗玛》被中国人民大学收藏。

● 2007年11月,当选为河山画会副会长,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高研班讲授青绿山水画课。

● 2008年7月,为北京会议中心创作巨幅作品《风雨过后春更浓》。

● 2008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设立山水画研究生课程班——苗重安工作室,人文艺术出版社出版《当代画史名家经典作品集(苗重安卷)》。

● 2008年10月,为总参军训兵种部创作作品《延河春晓》。

● 2008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苗重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由陕西国画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承办的“苗重安从艺50周年山水画展”在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行。

● 2009年5月,为“纪念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馆50周年”活动而创作作品《高原雄风》,并被收藏。

● 2009年12月,应邀在澳门举办“丝路古道画展”。在珠海为澳门特派公署办公楼创作完成作品《群峰竞秀》。

21世纪10年代

● 2010年5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作品《走进喜马拉雅》入选“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图片

苗重安 走进喜马拉雅 207.6cm×123cm 2009年

● 2011年4月,应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邀请,被聘为“2010年民族百花奖”评委。

● 2011年6月,被中国国家画院再次聘为画院院委成员与研究员。

● 2011年10月,赴日本参加由陕西国画院主办的“第30次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展览在京都美术馆举行。

● 2011年12月,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基金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作品《水磨羌城又一春》参展。

● 2012年5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作品《走进喜马拉雅》参展。

● 2012年6月,被陕西榆林市人民政府聘为“荣誉市民”。

● 2013年4月,作品《龙达奇峡忆斗牛》《高山仰止老界岭》被河南美术馆收藏。

● 2013年9月,为北京会议中心创作《喜马拉雅》。

● 2014年5月,应中国国家画院约请,为邓小平纪念馆创作作品《春风暖万家》。

● 2014年10月,中央电视台国学频道播出《国画大讲堂——苗重安青绿山水讲座》。

● 2016年7月,李可染画院主办“回望沧桑,感怀时代——李可染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作品《春江侗寨清水湾》被收藏。

● 2016年9月,由程十发艺术馆主办,陕西国画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协办的“画·家——苗重安、苗彤、关郁子、苗壮作品展”在程十发艺术馆举办。

● 2017年2月,参加“第五届全国画院双年展”,特邀作品《武陵天门览胜图》参展。

● 2018年4月,《中国美术报》发表文章《重铸青绿山水的辉煌——当代殿堂山水代表性画家苗重安的东方之路》。

● 2018年9月,为毛主席纪念堂建堂40周年创作《井冈翠屏万年青》。

● 2019年12月,作品《一览众山小》参加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21世纪20年代

● 2020年8月4日,“重山和畅——苗重安绘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 2021年11月,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重山和畅——苗重安画集》。


图片

《中国美术报》时代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