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_语文_人教版_必修3_第三单元_11 师说_五、文言文阅读_3、散文类
2022-09-24 | 阅:  转:  |  分享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耻学
于师(状语后置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译文: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现在君子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七、名句积累1.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015·安徽、江苏卷
)2.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福建卷)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
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大纲全国卷)惑而不从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北京卷)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
_______!(2010·上海卷)6.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2010·福建卷)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山东卷)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孰能无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思维导图][主旨领悟]本文是韩愈专论教师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持有的态度,提出了教
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其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并明确了择师标准,提倡“不耻相师
”,批判了不从师求学的恶劣风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并阐述其作用。答: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方法例句作用正反对比论证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形成鲜明对比,造成强
烈反差,有力地论证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观点1.韩愈所说的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三者之
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探究: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
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是有积极意义的。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
,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探究:主要批判的
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①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是讽刺
语气。他对士大夫不仅不满,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
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3.有人说,第三段阐明
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探究:这段从孔子从师的言行说起,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的全新观点,用相对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化的,教学可以相长。这对“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
了挑战,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这种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引用论证一、教材发掘《师说》第三段,引用
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二、名师点拨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
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
在写文章时运用引用论证,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观点,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一方面可以增加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内容丰富。三、尝试运用以“
读书”为话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答案:(示例)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
“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
,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一、课内素材处处有吾师,时时要学习《师说》针砭时弊,针
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
、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
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1课师说主题1:尊师重教
的名言1.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2.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3.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4.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5.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抱朴子·勤求》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8.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主题
2:感念师恩1.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做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我们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
泉,孕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日的祝
贺!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2.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就像一颗灿烂的明星,
永远高悬在我们的心中。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词语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在生
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
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
法估量。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题中的“子聿”是诗人的小儿子。首句中“无遗力”三字既生动又形象地表明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次句既阐述
做学问应持之以恒又强调了“少壮工夫”的重要性。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躬行”三字强调获取知
识后还要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意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升华。这种独到的见解,即使在
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伟哉,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
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一生磊落忠朴,上面这首诗作于其52岁贬官途中。当年宪宗崇佛,迎佛骨入宫,以致劳
民伤财,韩愈即上《谏佛骨表》劝阻,结果触宪宗之怒,一纸令下贬谪潮州。在唐代,岭南还是南蛮之地,民智未开,毒虫猛兽遍地,贬官岭南等
同流放。直言被贬已是不幸,更不幸贬地是岭南,悲愤的韩愈,凄凄惶惶南下,给赶来的侄孙写下这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有不平
的申诉,又流露出对未来的彷徨心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堪咀嚼,我们仿佛看见又伤心又悲愤又凄凉的诗人,立马回望长安,
但望不见长安,连秦岭也隐在一片烟云中,而前路还十分遥远;离不忍离,去不忍去,但始终还是要走。这是我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首韩诗,诗
情喷薄而出,又感人至深,应了韩愈自己的观点: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被贬潮州的韩愈并没
有因个人得失而意志消沉,而是切切实实地做了几件好事:杀鳄除害,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后来改迁袁州,还继续赎取奴婢,禁止人口买卖。在上
即直言陈事,兼济天下;在下即务实求是,福泽一方。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韩愈一生可谓言行一致,比起那志大才疏,高不成低不就
之辈来,不怨天,不尤人,不弃民,切切实实做好本分,真正身体力行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敬!可佩!可歌!其实
韩愈在潮州只逗留了短短8个月,但他播下的种子,带来的希望,却一直默默萌芽,暗暗闪亮。韩愈像一座高山,一湾绿水,永远留在潮州,润养着
潮州。“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古往今来,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王侯将相,有过多少名士英杰,不少人竖碑刻石,
造庙建寺,希望可以人过留名或炳照青史。然而,刻在石上的,写在书上的,不少早湮没在岁月的最深处,早已蔓草青青,有多少还真实地活在后人
心中?这篇散文,写得大气磅礴。读罢让人感觉如饮甘露,脑中韩愈的形象久久不去。通过文章的描述,我们从中可看出韩愈为人正直,敢于犯颜
直谏;心系百姓,为苍生谋福利;对国家忠心耿耿,不顾个人安危。一、作者简介“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768~824),字
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二、背景回放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力作——《师说》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
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
可见一斑:“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三、相关知识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
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更随便一些,《马
说》《爱莲说》都属“说”这类文体。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
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空洞的骈骊文章。“受”通“授”,传授“不”通“否”,表示否定用来……的;……的凭借。泛指求学的人。两个词,小,小的方面;学,学习。两个词,从,跟随;而,表顺承。一般人。六、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受时俗的限制。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